如何提高国企效率

第一,计划经济下的老国企形成的按部就班的生产组织习惯会经常出现。计划经济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一切都由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安排直接控制。企业只需要按照政府的指示去做,不需要企业独立思考和解决任何事情。

虽然我们搞了近二十年的市场经济,但是国企尤其是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国企形成的惯性,往往会跳出来制约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生产管理和生产过程中。

(1)等待,依靠,思考,永远是怪异的。

表现就是市场部往往费尽心思把订单拿回来交给生产部,而生产部却不慌不忙,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生产作业计划,分厂车间也不会提前介入,总是等着安排,靠促销和政策才行动。

(2)一切都是计划好的,生产过程缺乏主动性。

因为几十年来只认方案的习惯,我不会主动去沟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任何问题,只是保证自己按照方案去做。我完全不谈计划,只是引导。我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快速经济地完成生产任务。

第二,市场经济对生产组织要求的最大特点是快速高效。市场经济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经济,一切都强调效率和效果。产品或生产活动符合市场需求才会有生存空间,否则生产只会是白生产。

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组织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1)交货时间短。

任何一个客户总是不愿意拉长自己的资金链,大部分都是想买就买,这就决定了客户对交货期的需求是迫切的,厂商面临着能否在短时间内交货的考验。

同时,制造商不仅是客户的供应商,也是客户的商业伙伴。只有客户才能赢,所以缩短生产周期是每个想在市场经济中取胜的人必须要做的事情。

(2)产品转化快。

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技术、新需求不断涌现,任何企业都希望低成本、高效率地运营,这就意味着客户总是喜欢能够满足新需求的产品,相应地厂商也必须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否则企业就会失去市场。

新产品一推出,生产组织和生产方式就必须跟上,以适应产品转型的需要。

第三,老牌国家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和途径。世界上的事物只有改变才会起作用,不变就会消亡。

老国企要想在市场经济中取胜,就必须变革。

笔者结合自己的生产管理实践,从生产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努力。

(1)我们要转变观念。

战略上要从全局考虑企业的生产管理,切实把以生产计划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观念,规划生产组织模式。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如何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战术上,要在生产系统中不断探索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强化生产计划的管理和协调功能,使生产组织中的人员、设备和资源有机协调统一,不断优化生产流程和组织,达到高效运转的目的。

(2)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组织生产。

生产活动是最具群体性的活动,群体活动的管理有效性一直是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命题。作为企业生产组织者,需要不断利用现代科学管理的成果,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生产组织。

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产品的快速交集,提高生产组织的能力和效率,是建立生产组织的前提。

要大胆尝试,使计划管理、现场技术服务、生产组织流程和设备操作人员有机统一。

第二,在具体的生产管理活动中要注意灵活的方法和手段。

即有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保证生产有章可循;

形成工作规划、执行、检查、反馈的闭环机制;

赏罚分明的人和事;

努力优化工具和技术。

第三,我们需要来自科学的现场管理的效率。

现场管理作为效率提升的起点,日益成为生产活动现代科学管理的重要抓手。

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准时制生产、现场改善、5S管理等日本制造业的核心管理模式,到中国第一汽车厂推行的精益生产模式,都是以现场管理的实施和应用为核心,大部分管理理念和操作者都可以成为效率提升的组成部分。

如果改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员工的疲劳感和对工作的厌恶感就可以降低。

推行5S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可以使员工形成逐日追求效率和效益的习惯。

而且通过加强车间人员和设备的管理,可以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设备利用率。

(3)在管理艺术上下功夫。

作为生产部门的各级管理者,首先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既要有勇敢完成急难任务的意志,又要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即对生产流程、设备性能、工艺瓶颈和影响生产进度的关键点心中有数。

其次,要有统筹规划的能力。

我会合理安排时间,善于区分重要工作和不重要工作,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重要工作的管理上,轻、重、慢、急地分配任务,保证管理有序。

第三,善于激励团队和员工不断进取。

会使用有效的目标驱动、流程驱动、规则驱动、文化驱动的工具来提高执行力,从而形成马奔腾能够完成任务的局面。

提高生产效率,要把以生产计划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观念;

要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组织生产;

向科学的现场管理要效益;

在管理艺术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