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6政策论文申请范文_政策论文申请优秀模板

论文主要分为两部分:策略论文和论证论文。战略论文的主要部分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本文是2017战略论文的范文,仅供大家参考。

应用策略论文的写作模式;

第一部分:提问(200字)

总结材料,列明问题、危害、不良影响、原因、教训(200字,1-2段)。

第二部分:分析原因(300-600字)

原因通常在材料上,根本原因在相关大政方针上。第3-4条(约300-600字)分3-4段。原因+材料中的例子,分析的话。通常使用“第一、第二、第三、最后”等关联词,一个原因是自然段。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300-600字)

提出对策并进行讨论:第3-4段。为什么使用这种方法?达到什么效果?具体做法是什么?(300-600字)注意第二部分的原因。一个对策是自然段。

第四部分:结尾(100字)

参考资料,参考问题,参考开头。通常以“无论如何”这句话结尾...仅仅...只是”。

2017范文1:做好应急管理,构建和谐社会

近年来,非传统安全因素逐渐取代传统安全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威胁。统计研究表明,在20世纪,每年有20% ~ 50%的人口遭受暴雨、洪水、干旱、飓风等自然灾害,损失高达400亿美元。从这个角度看,做好管理工作,为公众提供安全的生活空间是当务之急,也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纵观我国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极大地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这是十分不利的,也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没有真正重视应急管理,没有绷紧应急管理是我们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之一这根弦。说到底,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落实,没有深刻认识到,应急管理如果缺乏管理,改革发展成果就会毁于一旦,人民生命财产就会受到严重威胁。比如威海雪灾造成损失的直接原因就是地方领导忽视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沉重的代价,血的教训,要牢牢记住。

其次,现有应对突发灾害的应急体系不完善。在机构人员的专业化和特殊化、危机管理体系的多元化、立体化和网络化、危机管理中政府应急管理程序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等诸多方面,都亟待完善,否则将制约应急管理的快速发展。

此外,缺乏对群众的宣传教育也是这项工作没有实现社会化管理的重要原因。公众仍然普遍缺乏防灾救灾意识,危机防范意识较差,这也暴露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应对危机中的智慧和力量。

认清问题和不足,找准工作方向,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创应急管理新局面。

首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让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好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危机带来的损失,保护好来之不易的改革发展成果和社会稳定局面,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其次,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培养专业化应急人才,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危机管理体系的多元化、立体化、网络化;提高政府管理行为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切实保障危机管理急需的人力、物力和专项资金的可用性,从而有效减少损失,提高应急管理效率。

做好应急管理的同时,还要大力宣传和培训防灾救灾知识,鼓励民间力量的参与,有效避免政府在掌握资源、人力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其他局限性。,提高危机处理效率,凝聚政府与群众同舟共济的深厚感情。

总之,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考验着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和谐社会的顺利实现。要切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在应急管理上向群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7范文二:解决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困境,不可能从乡镇政府层面解决问题。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以社会管理者的姿态,用上层的权利全力推动,才能根治。

第一,发展壮大社会组织。降低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进而在监管上提高要求,形成“准入宽松、监管严格”的社会组织环境。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要建立深层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避免双重管理和多头管理。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财政支持,政府购买其服务,让其承担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协助政府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它使政府真正从“全能”向“服务型”转变,从“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变,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充当“划桨者”。鼓励跨县跨省发展大型社会组织,使其真正具有强大的“战斗力”。

第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支持。在财政政策上,适当向欠发达地区倾斜,稳步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合理公平的财政转移支付测算标准,从注重专项转移支付向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转变,填补取消农业税等政策造成的乡镇财政收入空缺,从财政上保障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需要。在产业发展上,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努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第三,建立和支持各种议事、利益表达和协商机制。让社会矛盾与政府部门之间有一个足够的“缓冲带”,尽量避免两者之间的“硬接触”。政府将引导建立各种议事、利益表达和协商渠道,形成社会矛盾自我解决的优良环境。可以借鉴美国的ADR非诉讼解决方式,鼓励和支持相关社会组织的建立,通过社会自我管理来化解大部分社会矛盾。产业工会与产业雇主联合会的讨论协商模式以及政府部门在其中的作用也可以作为我国解决劳动争议的借鉴。

第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立法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管理主体的职能、相互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的程序,为完善社会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让社会管理行为有法可依。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办理的审批权限,减少社会组织发展的阻力。

2017范文三:(1)多管齐下,全面推进节能降耗。

近年来,国际能源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暴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和资源性产品供给安全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在一些地方,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此外,应对全球变暖是全世界面临的紧迫问题。作为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也是我们的责任。可以说节能减排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

虽然随着技术和装备的进步,近20年来我国工业产品能耗一直在下降,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增加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增加对环境的压力,因此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必须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手段和宣传教育等配套措施,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全面推进节能降耗。

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真正把节能减排作为一项硬任务。建立健全节能减排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制,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和企业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加大政策调控力度。把节能减排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重点,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进出口关税和配额、差别电价等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过快增长;加大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铝合金、电石、焦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全面实施节约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节能、余热利用、能源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关节能、节能监测和服务体系建设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燃煤电厂水污染治理、二氧化硫控制等减排工程;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产业化示范和推广,促进资源综合节约利用。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三是加快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制定和修订《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法》等节能减排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对未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企业,强制实施能源审计和清洁生产审计;对未按规定建设和运行污染减排设施的企业和单位,予以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对恶意排污的要从重处罚,并追究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检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加强重点企业和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减排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

四是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运用经济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积极稳妥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按照治理成本补偿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能源环境成本内化到企业生产决策中,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引导企业自觉实施引进新技术、改造旧设备、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等节能减排行动。

五是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行动。节能减排不仅仅是企业和政府的事情,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广泛的新闻宣传,让全社会了解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国家采取的政策措施,提高全民节能环保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推动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

(2)文明伴随我行,全民* * *弘扬。

——论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文明素质内涵丰富,不仅指知识水平,还包括道德素质;不仅在言语上,也在日常行为上;不全是个人修养的问题,也容易造成公共效应。所以事情虽小,但意义深远。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国际竞争不仅限于硬实力(如军事、科技),还体现在软实力上,文明素质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国民的文明素质是一张内涵丰富的名片,是民族精神的凝结。它能让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欣赏到无限而独特的意义。我能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中国的亲和力。国民是国家的主体和基本要素,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责无旁贷。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是增进社会和谐、建立宜居环境的需要。到处的水花和垃圾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也是病菌传播的绝佳途径;公共场所的大声喧哗和拥挤的公交车也是人际冲突的重要导火索。。。。。。因此,高尚的文明素质是心与心的纽带,也是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重要因素。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有人说过,如果一个人智育失败,那就是残次品;如果运动失败了,那就是浪费;道德教育失败,就是危险品。这句话说明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为了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我们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聪明的大脑,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换句话说,要有较高的文明素质。

可见,文明素质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因此,在当代,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提高国民文明素质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并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我们国家更不愿意落后。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一个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伟大国家。但是,通过文中给出的材料,我们遗憾地看到,我们民族的文明素质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低俗骂人层出不穷,旧习俗旧行为普遍,公德意识淡薄。。。。。。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极大地制约了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发展(如旅游业)。因此,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当前,国民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与我们思想上的忽视,监管上的不严,文明观念的超前,物质设施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我提出了一些对策。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要加强宣传,让人们树立正确的认识。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高度重视思想,才能落实到行动上。因此,要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让人们在铺天盖地的宣传教育面前,潜移默化地认识到提高国民文明素质的重要性,自觉落实相应要求。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需要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内因是事物的基础,外因是事物的条件。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不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行事,是因为他们的疏忽。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如罚款、曝光等。,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在外力的作用下内化文明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外化。

提高民族文明素质,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文明方式和观念,又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充分发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树立新的文明方式和观念。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变化,必然要求不同形式的文明素质。所以要充分研究现代社会的特点,摒弃过时甚至落后的习俗,提炼出相应的文明方式和观念。比如,随着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生活从“家庭人”向“社会人”转变,这就必然要求人们不仅要继续关注家庭、邻里等小群体成员的文明素质,还要关注大群体、公共事务文明素质的提高。

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需要建立完善的配套设备。完善的物质设施在这里可以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在沉默中说文明话,做文明行为。如果没有相应的物质基础,讲文明很大程度上会成为空谈,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垃圾桶、痰盂、马桶、候车标志必不可少。

文明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少数人的努力就能促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万年太长,只争朝夕。让我们行动起来,努力成为提升中华文明素质的助推器!

(3)保护文化遗产,避免破坏性的“建筑”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热潮。据报道,中国至少有100个项目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是,很多地方似乎不明白,“世界遗产”主要是一种保护性、公益性事业,而不是工业或工业旅游资源。于是,一些“世界遗产”遗址往往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盲目开发利用,热衷于破坏性的“建设”,直到文化遗产面目全非。因此,保护文化遗产,避免破坏性的“建筑”成为我们传承文化瑰宝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文化遗产见证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蕴含着民族独特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灵魂所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增进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然而,一些地方为了配合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进行低水平的改造,在没有认真保护文化遗产的情况下,盲目拆旧村建新村的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保护项目的繁荣,实际上是对文化遗产的根本伤害。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杜绝破坏性的“建筑”,首先要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许多文化遗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我们应该把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上日程,并尽一切可能为这项艰巨的保护工程筹集资金。

其次,杜绝破坏性的“建”,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中充分考虑“什么不能建”,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在建筑规划中不仅要考虑“什么不能建”,还要考虑什么不能建。根据《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我们只能对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即“利用”必须以保证历史文化遗产不被破坏为前提,“利用”要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不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而政府在执法上“和谐”,往往使相关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杜绝破坏性的“建筑”,防止文化遗产被糟蹋,最需要的是严格执法。对因决策失误、失职造成文化遗产破坏的责任人,要依法追究行政和法律责任。

对于文化遗产,不能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其文化内涵。我们应该进行一些破坏性的“建筑”,以便“申遗”。而是要秉承道家无为的精神,尽可能地保护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它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熠熠生辉。

(4)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科研理念、科技工作地位、科技体制机制、科研布局、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科研技术开发体系。但是,我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发明专利数量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更少;缺乏自主核心技术;企业申请专利的很少。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

加强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科技工作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和实施正确有效的科技政策措施,努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形成协调分工合作的良性机制,切实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

加强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家要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核心技术和支撑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促进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强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研发能力,坚持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实现市场开发、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一体化。要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高科技发展和产业化的政策环境。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国家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加强自主创新,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长远需求,加大城乡教育发展统筹力度,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让每个人都能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才干,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把开发、培养、使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一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当前,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问题突出。面对国内外不利因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多管齐下,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走上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短信谣言的关键是信息披露。

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是对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考验。这次广东湛江用短信平息了“湛江暴雨将引发大地震”的谣言。稳定灾区民众的成功范例,显示了当地政府面对这一突发事件的负责任态度和强大的应急能力。此事件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关键在于政府及时公开权威信息,这给了我国政府在处理类似事件时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湛江暴雨将引发大地震”这一谣言的传播,显然会引发潜在的社会危机。面对危机,当地政府部门反应迅速,通过短信的全面覆盖,成功化解了谣言可能引发的群体性恐慌。湛江的危机处理,既说明了手机气象短信应急服务平台作为信息传播工具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政府及时公开权威信息对化解危机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功能,让事实说话,让公众充分知情,是解决突发事件的关键。在湛江民谣的讲述过程中,短信作为一种媒介,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起到了让事实说话,最大限度平息社会恐慌的作用。毫无疑问,手机和其他媒体一样具有工具性的意义。充分尊重媒体传播规律,更有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也更有利于消除谣言问题。作为一种舆论现象,无论是小道消息还是谣言,都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群体行为方式。“湛江暴雨将引发大地震”的谣言无缘无故地产生,其本身就来自于大量暴雨所带来的信息的显著性和模糊性。造谣的过程,本质上是政府“不会发生地震”的权威信息和民间“会发生大地震”的谣言之间的博弈。其中,公众能否摒弃谣言、谣言形成的“民意”,转而接受政府的权威信息,考验着政府的应急能力和公信力。对此,政府最好的选择是及时提供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填补舆论真空,获得公众信任。

其次,政府部门要及时发布准确信息,避免群体恐慌和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处理类似重大事件时习惯隐瞒,不敢公开全部事实。不知道这样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导致大规模的心理动荡和对政府的不信任。很多突发公共事件给我们的简单警示就是,在一些重要而模糊的信息面前,谣言只能永远止步于信息透明公开。像湛江事件,政府部门的权威信息在第一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反,因为“怕引起公众恐慌”而不公开处理信息的做法,只会引起更大的恐慌。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明显属于谣言的舆情需要政府部门及时澄清。对于可能不全是谣言的舆论,政府部门也需要负责任地站出来,及时提供真相,这样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作为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披露注定成为决定危机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但我们应该看到,“湛江暴雨将引发大地震”的谣言已经被迅速平息,要成为普遍执行的处理治安的准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信息公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