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新闻文章

新闻稿,也就是通讯,是报纸和电台的常用文体。所以,传播也要满足叙事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过程、结局或影响)。在写作技巧上,可以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等技巧。但是,传播和文学作品是不一样的。文学作品可以虚构,传播不可以。这就涉及到传播的三个基本特征: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也就是说传播必须客观真实,而且要及时播出。如果不是真的,那就是假新闻。不及时就是旧闻,也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编剧必须亲自到现场,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绝对不能通过道听途说来推测。

分类和写作

1沟通一般可以分为:人物沟通、事件沟通、工作沟通。

2主题要明确。也就是说,你想向读者广播什么,你的意图是什么?

3材料要合适。一旦你有了一个主题,你就应该围绕它来组织材料。往往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被采访者往往会给你提供很多材料。在这众多的材料中,其实有很多材料是你不需要的。所以你要从一地的鸡毛中逐一筛选,合理选择,最后选出你需要的材料。

4角度要新颖。有了材料,一定要选择书面视角。事情发生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所谓的“从山的侧面看,高低不一”。众所周知,没有人愿意看到同样的老故事。这就需要作家选择一个合理新颖的角度来写作。比如2005年,周家湾居委会一位归侨摔倒受伤。因为老归侨家里经济困难,老婆女儿都有精神病,没人照顾。在这种情况下,街道侨联动员大家捐款,并将此事上报区侨办,区侨办再上报市侨办。结果上级也捐了钱。当时街道让我写报告。初衷是写大家如何拾柴,大家如何捐款帮助老归侨渡过难关。我去了之后又发现一个细节,就是老归侨的家属都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家里一片狼藉。老归侨住院期间没人照顾。在这种情况下,街道干部轮流为老归侨家庭服务。我觉得从捐款的角度写太普通了,所以选择了居委会干部的角度,再写的时候就把所有捐款都写进去了。结果被《新民晚报》刊登,并获当年上海社会新闻三等奖。

5标题要独特。时事通讯已经写好了,所以没有人可以看。因为在这个时代,信息太多,没有人有时间和耐心一条一条的看新闻,只是挑着看。所以,你写的新闻要想脱颖而出,吸引人的眼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要有一个独特的标题,让你的文字被读者的眼睛选中。当然,一个好的标题有时会对一篇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得有一次,一个画家拿着一幅画给龙华社区做贡献。这是一幅风景画,但是没有主题。众所周知,没有主题的画一般普通居民很难看懂。我仔细看了一下后,发现在一条落叶覆盖的小路上,有一对老夫妇在互相帮助。所以,出版的时候,我想给他加一个主题。起初,我想用“帮助”作为标题。用了之后觉得不够诗意,就改成了“天意怜草,人间重情义”。结果画家看完很开心,说这幅画的主题就是这样体现的。还有一次,世博会前夕,妇联举办摄影大赛,一位居民给我发了一张照片。照片中,一名电工正在中国馆前安装路灯。我灵机一动,给照片起了个主题“我为世博会增光”,由引号引起。其实是谐音,结果也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新闻标题的制作

1标题和文字要一致。有很多人的标题和文章并不对应,也就是说,标题是标题,文章是文章,两者毫无关系。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都想把标题设置的更好,但是在设置标题的时候,脱离了文章的主题。比如以前街上有这样一份简讯,讲的是街道市政管理。文章内容就是写拆了多少违章街道,种了多少绿化等等。结果他的题目是“传承千年文化,打造魅力龙华”。看了文章,没看出什么文化。但一看就知道是个合适的标题,因为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提“加强文化建设”。显然,这个标题无关紧要。

2要易读易懂。标题不要太隐晦,因为读者是普通人,不是专家学者。过于晦涩难懂,背离了新闻通俗性的要求。有些人喜欢表现自己有文化有见识,故意拖题,用一些晦涩生僻的词或晦涩难懂的诗。当然不是说散文不能做标题,而是晦涩的诗歌不能用。我记得十年前,我当老师的时候,我们办公室十五个老师(包括语文老师)没有一个能看懂《上海教育报》一篇新闻的标题(具体标题我已经忘了,但我记得很清楚)。这样的标题毫无生气,也不可取。用时髦的话来说,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假装。

用有表现力的东西做标题。所谓表现力,就是只要看题目,就会产生兴奋、情绪、愤怒、厌恶等心理反应。比如韩寒早期文章《穿棉衣洗澡》的标题就很有表现力,让人好奇。穿着棉衣洗澡真的很不可思议,吸引读者来看这篇文章;还有之前的标题《为了六十一班兄弟》,让人揪心;前几天《解放日报》的“医疗过度治疗:一个心脏病安装七个支架”的标题让人愤怒。像这样的标题都是表达性的标题。

4巧用诗词为题。以诗词为题,既能深化文章主题,又能为文章增添文采,还能使文章具有文学欣赏价值。这叫一石三鸟,不过关。如果你通过了,你就假装。比如前几年,湖北洪湖的莲子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当时《湖北日报》做了长篇报道,标题是引用诗《湖北洪湖莲子产业产值超10亿》(原文是次日荷叶无限蓝,次日莲子别样红);2002年,长江被污染,楚天都市报发了一篇通讯,标题是《滚滚长江东流,浊浪让人愁》(原文为:滚滚长江东流,浪淘尽英雄);2004年,我在《新民晚报》发了一篇通讯,讲的是张家源书记为民的事,用的标题是《一枝一叶总计较情》(原文是郑板桥的《雅斋卧听簌簌竹声,疑是民间疾苦之声,曹州一些小官吏总计较情》)。

巧用几个并列的词作为标题。这里所谓的坐标词,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关联的。比如一个贫困地区的小学老师,看到当地缺医少药,忍无可忍,自学了医学。完成学业后,他一边行医一边教书。教书时,他对学生特别严格,而且非常仁慈。当然,严格是关于他的学习,而慈善是关于他的生活。后来当地媒体报道了这位老师。报道的标题是《严师慈父名医》。我们来看看这个标题。三个不相关的词,因为一个人而变得相关。这三个字其实就是这个老师的三重身份,这三个字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刻画了人物。2008年,我写的一篇论文获得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的优秀论文。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我学习和使用《上海宣传与传播》这本书的情况。我用的题目是《相遇、受益、推荐》,就是我如何在茫茫书海中最终遇见上海宣传传播,如何受益于这本书,如何最终把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人。再比如张爱玲的小说《色戒》等等。

6用疑问句做标题。这个标题的好处是直接提问,让读者顺着作者的思路去寻找答案。这个标题用在写负面新闻或者面对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效果很好。比如韦唯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标题直接引导读者寻找答案;几年前,针对深圳经济特区是否应该取消的问题,《深圳晚报》曾以《深圳经济特区还能生存吗?可以看出,这两篇文章是针对常见的社会问题而写的。用疑问句做题目,其实就是自己出题,自己回答。针对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新闻,这个标题可以警醒人们,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前两天(2月20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新闻,题目是《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安全吗?看专家怎么说。”一看就知道肯定不安全。是否应该讨论安全问题?所以这样的标题一下子就能吸引人的眼球。

7巧妙使用容易引起遐想的模糊词语作为标题。这种标题,我称之为噱头标题,这种设置标题的形式是目前最流行的。它主要是利用了人们不健康的心理,让人忍不住去偷窥。比如《婆婆要和我睡一张床》这个标题,看起来很吓人,但是看完整篇文章,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很温暖的文章。主要讲的是老婆出差,婆婆来家里照顾生病的自己。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必须睡在沙发上。我婆婆怕他着凉会生病,就在床上再加一床被子,让他。

巧用同音词作标题。比如最近关于苏泊尔厨具重金属超标的报道层出不穷。苏泊尔厨具就是其中之一:专家爆“锰”。在这个标题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孟”和“锰”的谐音;比如前几天,一部意大利纪录片获得了柏林金熊奖。当天的新闻标题是“意大利纪录片,柏林抓金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只“金熊”和那只“金熊”不是一回事。

9直接用文中车主的话作为标题。这是一把万能钥匙,它的好处是既不会与题目无关,又能很好地说明文章主题。日前(17年2月),解放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报道了解放军105医院院长高醇芳的感人事迹。简讯的标题是高醇芳的一句话,“没有菩萨心肠,不配当医生。”这样的标题很适合文章内容,也能刻画出大师的思想境界,很好。

新闻角度的选择

1跟随时代的角度。文章写得正当时,诗写得正当时,这是一个永恒的真理。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就是说当下最火的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2从小的角度选择角度。也就是说,面对一个事件,编剧一般不会概括事件的经过,而是选取事件的一个特定镜头,通过特定镜头慢慢展开,就像广角镜头一样,逐渐展开,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例如,会议简讯很难写。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写的: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开了什么会,会上通过(传达)了什么内容,最后取得了什么好的效果。还有某个地方的一个劳模表彰会的简讯,很有特色。从劳动局局长做的报告开始,抓住了局长向劳模鞠躬的细节,以小见大地写出了社会对劳模的尊重和爱戴。我记得当时的新闻标题是“向劳模鞠躬”。

3从特殊性选择角度。现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你捐款1000不是新闻,乞丐捐款10才是新闻;王菲唱歌好听不是新闻,王菲唱歌跑调才是新闻;王菲和李生下健康女儿不是新闻,生下兔唇女儿才是新闻。因此,面对发生的事情,我们应该从* * *中找出特殊性。比如今天你说我是来跟你交流怎么写新闻的,那肯定不会是新闻。如果你说一个农民工到街上给政府干部上新闻写作课,那绝对是新闻。2月17日,《环球时报》刊登了一条印度新闻,角度挺新颖的。讲的是印度的一个贫民窟,不仅穷,而且又脏又乱,甚至连厕所都没有。男女当场解决。政府一直没有认真解决。一次,一个外国女人嫁给了一个男人。他们新婚之夜,她发现当地没有厕所,所以不习惯。第二天她逃回了家。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地政府被迫修建了当地第一座厕所。按照我们的习惯思维,这个新闻一定是关于政府如何为人民争取资金,建造第一个厕所的。但是想想,更何况中国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厕所。建厕所能成为新闻吗?结果记者换了个镜头,写了一篇新闻,标题是“印度新娘当模特跑去上厕所”,传遍全球。

4从被遗忘的角落选择一个角度。其一,大家看到* * *性的东西,都会写出来。作为一名记者,你要善于从一个大家都忘记的角落写新闻。

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细节

1不要说太多。有的人一拿起笔,就是“在xx的指导下,在xx的指挥下,在xx的正确领导下”,放了一大堆屁,都是空屁,没有效果。新闻要短小精悍,要干燥,不要潮湿。

不要表达个人感情。有些人写帮忙送温暖的时候,都是感恩这个感恩那个,不然就没有今天的我。这样写太矫情了。一看就知道是假的。就一句话给了我重新开始的机会。否则就是一本很好的悔过书。

不要妄下结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到了最后,有些人总是忘了写“他真的是一个伟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我们这个时代的先驱,一个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这是不对的。新闻只是向人们展示了主人的某一方面,甚至某一点,结论应该留给读者。

一个事件的许多方面都应该按照年代结构来写。也就是说,一个事件涉及到很多方面。写作时,先写重要的方面,再写次要的方面。越是次要的,我们越应该把它们抛在脑后。在这种情况下,便于报纸编辑进行编辑。由于报纸的空间有限,不可能把你写的东西都放在上面。另外,面对众多的稿件,编辑不可能仔细看你自己的稿件来帮你挑出重要的,剔除不重要的。一般编辑都是从后面到前面删稿,这样二次删稿不会影响稿件质量。

多看几遍稿子,尽量不要有错别字。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编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