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详细介绍及媒体分析报告。
有意思的是,泉州至厦门高速公路沿线的广告牌密度远高于福泉高速。位于中国最具活力地区之一的闽南地区,厦门和泉州的报纸曾享有近70%的超高毛利率,被视为媒体发展的机遇...
另一方面,虽然与厦门、泉州相比,福州在经济总量和人口上并不占绝对优势,经济辐射力有限,但福州的报业仍然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政治文化资源。
特定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结构推动了福厦泉厦报业区域市场的初步形成和不断演变。从1997开始,以《福建日报》子报为代表的省会报纸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张之路扩张,而厦门和泉州的地方报纸则不断壮大自己,甚至向外扩张...
变化由此而生。
1997初夏,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准备论文答辩后,已经敲定了工作,离开了学校。厦大中文系的男生宿舍里挤满了人,同学们在争论要不要放弃承包单位,去一家新成立的报社。创业的激情洋溢在很多人的脸上。6月1997+10月1开始出版的《海峡都市报》,是福建日报创办的第一份都市类报纸。福建报业市场后来的很多变化,都是从这份报纸的诞生开始的。
■1997-2000,福州,新报的诞生。
《海峡都市报》创刊之初,奉行“全省战略”,以福州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海峡都市报将其发行范围分为A、B、C、D四个区域:A区为福州市区;B区是闽南的厦漳泉三角区;C区是福州的八个郊县;d区是南平、三明等内陆城市。其中A区和B区合计发行量占总发行量的80%。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为《海峡都市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250万元的启动成本相比,福建日报在海峡都市报初创阶段实施的一项政策显然更具战略性——赋予海峡都市报独立法人资格,允许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海峡都市报》的成长轨迹与其他城市的同类报纸几乎相同。以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吸引读者关注,以自办发行大力开拓早间自费市场,以完善的广告代理制和活动策划促进广告销售。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为海峡都市报的节点。比如法国1998世界杯期间,该报借机将版次扩大到16(基本与晚报持平),做了很多足球文章,报纸销量很快突破6万份;年底,《海峡都市报》盈亏平衡;2002年广告收入8000万。
《海峡都市报》创刊前,福州市委机关报《福州晚报》已经办了15年,占据了福州一半以上的报纸市场。从65438到0997,福州晚报广告业务突破5000万元,在国内同类报纸中处于一流水平。
面对《海峡都市报》的强势上涨,福州晚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998年5月,福州晚报印刷厂引进印刷设备,投产福建省最先进的彩色生产线。世界杯期间,世界杯黄金版也早早扩容出版,在福州市区新增30家报纸零售网点,弥补出版时间的劣势。
在竞争中,福州晚报开始检讨自身的不利因素:一是不得不承担机关报的职能,与都市报直接竞争;二是下午出版,零售时间短,不利于争夺零售市场。
1998 9月1日,福州晚报以上午版和下午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0 6月1日,福州日报正式创刊并承担机关报职能,福州晚报正式改版。
抱着在市场上一试身手的态度,新成立的《福州日报》强调“党报也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弘扬主旋律的方针不能动摇,但表达方式要多种多样,按照新闻规律报道市委、市政府的活动”;在用工制度上,福州日报社大部分员工都是社会招聘。在运作上,我们成立了单独的发行团队,大力拓展房地产广告,并承办福州房交会...
在依托党报优势和体制创新的同时,《福州日报》迅速扭亏为盈,《福州晚报》也进行了采编、用人制度和发行结构的改革。比如实行“双向用工”的岗位,福州八县(市)等地的报纸发行将交由邮局发行,保持市区自办发行,集中覆盖市区读者。
但毋庸讳言,由于历史惯性,《福州晚报》的办报方针一度在传统机关报和都市报之间摇摆不定,对《海峡都市报》重视不够,防御措施不够有效,大大延缓了晚报品牌优势向新报的嫁接,一定程度上消灭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随着海峡都市报的进一步扩张和新报加入战团,福州晚报的广告有所下降。
2000年,《海峡都市报》号称发行量20万,报纸的发展达到了诞生后的第一个高峰。9月24日,福建海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发展延伸产业,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达成6亿元授信的银企合作协议,为全国媒体之最,一时成为轰动新闻。此外,还计划开始将公司打包上市。这些想法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其强劲的扩张势头为福建报业市场描绘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令其他报纸兴奋不已。
2000年6月6日,福建经济快报成功从一家国企融资,走上综合都市报之路。同年8月28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福建省分会下属的《东南快报》出版。
面对“狼群在身边”的局面,福州晚报一年内两次扩版。为了解决扩版带来的资金短缺,报社决定提高广告价格;这一涨价后来遭到福建报业同行的质疑,导致部分广告主转投其他报纸。2001 1 13,福州晚报上午出版,它加入了晨报市场。
福州的报纸市场呈现出“物新如棋”的趋势。
■2000年-2004年,争夺福州。
福建经济快报出了。
起初,至少从办报角度来说,《福建经济快报》尝试实行差异化竞争,它提出用主流新闻覆盖高端读者。在运营上,依靠合作伙伴的投入,福建经济快报采取了强势扩张的策略,报纸很快从周五一期变成了日报,版面从四版增加到八版。
但在成本扩张的同时,这些努力未能带来广告业务的同比增长。更致命的是累积的债务问题。
为保全资产,2003年,福建经济快报最大债权人福州晚报印刷厂(* * *债权10多万元)向法院提起诉讼。4月初,法院依法冻结了《福建经济快报》的财产和资金账户,报社资金链断裂。
2003年6月6日,《福建经济快报》在创刊三年后宣布停刊。这引发了福建报业人的反思:什么样的规模和速度才是合理的扩张策略。
《福建经济快报》的退出对福州报业影响很大。它的大部分读者都被东南快报接受了。福州晚报的654.38+00多万债权也未能保全,这对急需资金的晚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大起大落中,东南快递赢得了先机。
东南快递挑战赛
2003年3月,东南快报成功说服《海峡都市报》发行部几个关键人物转投该阵营。此事通过网络在全国报纸上广泛传播,被视为福州报纸竞争升级的序幕,但也引起了海峡都市报的强烈警惕。
2004年元旦,东南快报经过编辑大纲调整、激励机制改革等多次整改,版面扩大到每天36版,与海峡都市报基本持平。5月,东南快报挑起发行大战,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将订阅促销品价格翻倍,希望在广告旺季到来之前将发行量推上新台阶。
同时,东南快报推出以“福州+厦门”为主的发行理念,并加大在厦门的投入,号称拿下4万份的发行量,以抗衡海峡都市报以“福州+泉州”为主的发行理念。一时间,海峡都市报30多名员工失业。有网友在BBS上说:“福州报业已经进入战争状态。”
面对挑战,海峡都市报在稳定队伍的同时,快速反应。2004年3月3日进行大规模改版扩容,强化CI设计,实施导读首页;报纸被改为叠放,以方便读者阅读...在分销方面,5月份,他们以一场名为“初夏的凉爽”的分销促销战来报复对手。
在一对一的攻防中,海峡都市报守住了阵地,摆脱了2000-2002年的缓慢增长。福州市五区订阅量大幅增长,全省最高发行量号称达到40万份。与此同时,广告增长率达到历史最高点。2003年,《海峡都市报》广告收入首次突破1亿。2004年广告收入高达654.38+0.7亿元,比2003年增长47%(据记者调查,全省报业广告总收入同比增长20%左右)。
《东南快报》也扩大成功,发行量大幅增加。据悉,如果不算厦门的巨额发行补贴,东南快报2004年应该略有盈余。
在福州报业竞争最激烈的“2003-2004赛季”,人流、资金流的变化交织着“口水战”,一时间吸引了全国同行的目光;与此同时,“一刊两刊”、融资方式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给竞争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竞争指向闽南。
省级报业集团的闽南布局
厦门是《海峡都市报》早期的重要目标市场。从65438到0997,海峡都市报在厦门设立了相当大的采编管理分社。3月9日,1999,福建日报将旗下一家严重亏损的报纸迁至厦门,投资400万元创办《海峡导报》,接手《海峡都市报》的本地市场份额。
《海峡都市报》随后将闽南发展的重心转移到泉州,创办了泉州地方版。2004年6月30日,海峡都市报闽南版以独立刊号出版,每周在泉州发行60余版闽南新闻版,以海峡都市报“全省”* * *享受版在闽南发行。
最初通过地域布局实现子报差异化竞争的模式,可能源于转型亏损子报的被动目的。但随着市场格局的逐渐明朗,此举的战略意义也逐渐清晰——
首先,福州-泉州-厦门城市化水平居全国首位,但中心城市人口规模普遍较小。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仅200多万。城市的容量有限是异地扩张的动力。
其次,目前福建省20个规模30亿元(产值)以上的产业集群,有5个在福州,2个在厦门,10在泉州。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一体化程度高。经济认同是异地扩张的客观条件。
2002年8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集团布局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总裁陈怡青坦言:集团松散的子报《福建经济快报》停刊,让他考虑了很多问题——同城报纸同质化竞争,子报如何规避风险,集团合理的发展速度,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
省报业集团在福建最富裕的沿海地区“一线三点”的布局,直观地体现在印刷厂的建立和扩建上。集团成立后,省报业集团投资1亿多元改造福州印务中心;同时,厦门、泉州也有印刷厂。在经济上,三家印刷厂2004年为集团贡献利润1765万元。更重要的是,他们为集团异地子公司的扩张积累了有形的物质资源,显示了集团扩张的坚定决心。
厦门变化
作为市委机关报,2004年,《厦门日报》以日均出刊扩大到24版,自费订阅率高达78%,是国内两家同类媒体的顶尖数据。(厦门人口200万强,其中户籍人口1.3万;但报纸经营最有含金量的“岛内户籍人口”只有60多万。理论上,每5个“岛内户籍人口”就有一份《厦门日报》。)
2004年,厦门日报旗下报纸广告总收入超过654.38+0.5亿,其中厦门日报约占80%,成为全省唯一进入纳税300强的报纸(排名第86位),在国内同类媒体中也位居前列。这个成绩,得益于厦门日报56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其实在海峡导报1999创刊之前,厦门日报几乎独家享有厦门...
2001,11,《海峡导报》连续刊登广告,为改版扩版造势;当月从四开16扩充到第24版。同时微调采编政策,收缩福州、泉州、漳州采编发行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原创新闻和本地新闻,努力融入和抢占厦门本地市场。那一年,《海峡导报》小赚了一笔。
此后两年,海峡导报引入广告代理制,以分类广告和展览策划为突破口,拓展广告空间。在扩大版本的过程中,我们计划通过设立“社区新闻版”和促进家庭订阅来“新闻进社区”。
2004年,《海峡导报》广告收入增长2000万(同比增长60%),达到5200万的历史新高,房地产等优质广告开始大幅增加。
面对《海峡导报》的竞争,处于领先地位的《厦门日报》通过建立新闻改革的长效机制,保持了自己的强势地位。2001 10 22、厦门日报社庆日,厦门日报开设“读者日”,同时扩大版面,引入都市报先进理念,强化“更有动态的新闻”。迄今为止的五轮改版扩容,有效强化了团队的市场意识,使其自费认购率保持在70%以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为了提升版面的视觉效果,厦门日报专门设立了版面总监,在同类报纸中可谓“先行者”。
但订阅占90%以上的发行结构降低了《厦门日报》在零售市场的号召力,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厦门晚报与日报捆绑,两期重合率高达95%,在零售市场同样不太重要;另一家子报《厦门商报》仍未摆脱亏损。
零售市场的空白为海峡导报在1999-2001度过艰难的初创期留下了市场空间。
目前在厦门的零售市场上,泉州日报社旗下的海峡导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东南早报大多委托海峡导报培养的团队进行零售,一元钱买两份报纸的报价结构,使得零售市场出现了“竞争+搭售”的局面。报纸之间的竞争关系既相互制约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作为零售市场的挑战者和领导者,《海峡导报》的一项重要任务仍然是扩大和稳定订阅量,以获得高质量的受众。随着发行结构的调整,《海峡导报》的零售额在岛内流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2003年约为50%;2004年是30%左右,绝对数也有所下降)。目前,根据各方提供的数据,可以粗略推断,厦门岛内报纸零售总额仅为订阅总额的1/6左右。
厦门零售市场如何打破僵局,还有待观察。
2005年,厦门日报社的广告增长目标定为65,438+00%。考虑到它的基数,这应该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业绩预期。海峡都市报增长预测为16万。两个竞争对手的增长预期相差不大。但对于厦门日报来说,保持强大并不意味着永远强大。据福建报业人士透露,厦门日报社正在探索在政策框架内将国有资本引入融资业务,并对旗下一家子报进行转型,以应对《海峡导报》的竞争。
泉州晚报迎头痛击。
泉州晚报,创刊于1985,是泉州市委机关报。作为一份以晚报命名的党报,一直强调“党报与晚报”的结合。在海峡都市报进入泉州之前,泉州晚报的利润率高达70%。
2000年8月15日,泉州晚报推出《东南早报》,以“立足泉州、闽南”为理念,努力打造区域性都市报,通过“做强母报、发展子报”来改善报纸结构、稳定市场份额。此时的《海峡都市报》在泉州的发行量已经超过5万份。
同时,“闽南概念”使得东南早报每年在厦门发行需要补贴700-800万元,而每年来自厦门的广告收入只有654.38+0万元左右。
多位福建报业同仁质疑此举是“同质化竞争”,“把左口袋的钱拿出来放在右口袋”。但《泉州晚报》总编辑施能权回复称,“东南早报要针锋相对抢市场。如果进行所谓的差异化竞争,就交出了市场。对于全报来说,只要是1+1 >;1不错。《东南早报》的成立虽然降低了报纸的利润率,但如果没有这份报纸占领和巩固市场,泉州晚报未来能否‘撑下去’还很难说。”
经过几年的经营,东南早报在2004年实现了快速增长。版次由年初的四开32版扩大到年底的56-64版,发行量增长60%以上,全年广告实缴金额3928万元,基本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当年泉州晚报广告收入达7308万元,全报利润3000万元。
但据业内人士分析,东南早报让泉州晚报至少损失了654.38+00万元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2003-2004年与东南快报的竞争,导致20多人失去《海峡都市报》在泉州的编辑权。直到今年3月,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地方新闻版数量才逐渐恢复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的扩张,客观上成为了东南早报。
即便如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号称泉州发行量654.38+0.4万份,影响力不错。作为省报集团的新生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投资规模、发展思路、管理模式都还没有最终确定。另外,省报业集团在泉州有一份《石狮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