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新奇话题的议论文
如果一个人不厚道,不公正,那一定是对他人品差,道德败坏的谴责。自古以来,圣贤以仁义严于律己。蒙克“舍身为义”,谭嗣同“舍身为仁”。他们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仁义”二字。可见,这两个重如千石的字,是支撑人的两块基石。要成为一个人,必须是一个仁慈的人。
“仁”是伟大的圣人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孟子对仁的理解是“恻隐之心,仁也终。”那么什么是同情心呢?如果你看到,东风已起,百花齐放,原来绚烂的东西留在记忆里,在湿冷的夜晚,只留下地上残破的躯体。你心里有没有感动,有没有难过和失落?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衣衫褴褛,饿得两眼昏花,眼窝深陷,你会不会觉得可怜,忍不住伸出援助之手?这样,在黑暗中鼓励慈悲,人就离不开慈悲。没有慈悲心,就没有“仁”。人在山上变成了永久化不开的冰雪。冷漠代替了热情,社会永远是冰冻的,没有情感,没有光明,没有温暖。这样的世界怎么会让人留恋?正所谓“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人既然是人,不是草木,就应该心地善良,让世界有感情。
“义”的本义是“礼”。中国人习惯了平衡原则,所以也把“正义”作为行为规范之一。孟子曰:“耻恶之心,义之终也。”羞耻之心是什么?《诗经》里有一句话:“鼠有齿,人不止!人家不罢手,不死怎么办?”所以,作为一个人,我们要懂得羞耻,也要懂得照顾羞耻。俗话说,人要脸树皮,正是这个意思。但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抵挡住诱惑,坚持自己,做“正义”的人呢?今年4月,震惊全国的邯郸农业银行金库特大盗窃案结案,金库被盗金额高达51万。但嫌疑人一开始贪财买彩票,上了几次小学后又频频将黑手伸向金库,而这两人竟是银行现金管理中心的出纳。难怪结案后大街小巷的老人甚至骂他们“不要脸”。义应该是做人的根本立足点和价值取向,这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积淀的精髓。
仁义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作为儒家文化的最高道德标准和人生理想,既是这个千年的回响,也是人们在当今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坚持仁义,才能成就坦荡浩然之气的男人,才能升华人格,才能实现桃源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