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哲学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但我还是个门外汉。希望有人能告诉我怎么入门,最好是专业的。非常感谢!
论文里做的伽达默尔美学,对哲学感兴趣,现在以我的名义进行了检验,名副其实。
“大一”时,她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进入哲学的大门,而要进入这扇门,除了
除了读书,其他方式很少,那么哲学书怎么读,读什么书,先读什么,后读什么?
姚,我们这些“老马”是有点“识路”的。
通过我这几年的观察和体会,从其他专业转到哲学研究的,大部分都是对哲学感兴趣的。
有意思,所以他们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哲学的训练,也就是如何阅读哲学方面的书籍。
这些年来,我形成了一个观念,我们学哲学的,尤其是学西方哲学的,还是
不如从阅读德国古典哲学的著作开始。这里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是指18世纪。
德国唯心主义从19世纪末,也就是从康德到黑格尔。我们是。
我是这样学的。这一时期的哲学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它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是肯定的,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学习哲学是必要的。我
我认为我们有这个基础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这个时期的哲学,80年代初,有一种逆反心理,黑格尔就是这么极端。
End,过去读了很多,想看新书,引入新思想,研究一段时间这个哲学。
专著和期刊不好出版。学习新的思潮当然是对的,尤其是在我们年轻的时候。
已经封闭了很多年,开放之初更重要的是注重新思想的引进。但是在学术上,
这些新思潮本来就是有根源的、活跃的,而德国古典哲学是这个根源中的重要一环。
。现在大家都清楚了,当年最时尚的人萨特几乎和“自由”联系在一起。
而他的“自由”是康德哲学在理论上的发挥,这个意义上的“自由”也是
可能没有当时有些人想的那么开心,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点战战兢兢。
意思是如履薄冰,因为离不开“责任”。
随着新思潮的引入,人们逐渐谈到了存在主义、海德格尔和福柯,现在又谈到了。
我们开始谈论列维纳斯和德罗斯,渐渐地,我们的哲学思想也与时俱进了。
与国际接轨是好事。一开始不是很深入,甚至有点不一样,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事情会逐渐变得准确和深入。应该说这些人物的书都不是很好。
我读的也是国外难读的。
阅读这些书的主要困难是它们都包含丰富的历史知识。没有这个,
有些同学可能听得懂单词,但抓不住思想内容,思想上不容易联系起来。
到哲学的层面。
90年代,人们爱谈论海德格尔,他的书自然吸引了我们,因为海德格尔。
卡尔强调时间性和历史性,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似,而他的“人的生活是诗意的”
“大地”与中国传统道家思想非常相似。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哲学思维因时而异。
今天,中外不分,有可以通行的地方;但就海德格尔的思想渊源而言,离不开欧洲。
非洲哲学的传统,虽然他对这个传统有很多批评,态度是否定的,但是他自己已经
我在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中看到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在被和时间之后,他立即
出版了《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当时德国学术界正在诅咒黑格尔,而海
德格还肯定了黑格尔的伟大贡献。现在我们后人来读他们的书,深感有很多。
地方,海德格尔确实讲了康德和黑格尔哲学中已经包含但尚未发挥作用的道。
原因。不是说海德格尔的思想是看了康德和黑格尔的书之后发展起来的,而是
意思是如果我们的后代也好好读康德和黑格尔,对理解海德格尔会有很大的帮助。
救命啊。同样的道理,读好海德格尔的书,对于理解当下的“后现代”哲学非常重要。
这也将是有益的。
比如“后现代主义”讲“断裂”和“空间”,好像和从德国古典哲学到大海是一样的。
德格对“时间”和“历史”的论述非常不同;当然很不一样。然而,我们是唯一的哲学家。
从研究历史的角度,我们还是觉得他们的逻辑还是可以沟通的。古典哲学把“时间”从
在“空间”的概念上,因为当时的“空间”概念是牛顿力学的,而“时间”来自于
这个“空间”在它的“口袋(框架)”中脱颖而出,显示出它自身的“不可分割性”
古典哲学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体现了这一时间和历史原则。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在这个“时间”和“历史”的原则中,他强调了“有限性”
”、“死”的概念,把黑格尔的“有限”在“无限”的思想上更进了一步,不
“有限”是死的,说它完全是经验的世界,也有“本体”和“死”的意思
也不是物质形态的一般变化,而是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使“时间”进入“
在“本体论”之后,“空间”被接纳到了“本体论”的问题中,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这
这种意义正是现在法国的“后现代”绅士们在做的事情。我们需要从“本体”出发
后“空间”问题来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将回到牛顿的机械空间概念。
这可能是他们不想做的事情。至于具体操作流程,有没有他们把握不到的地方?
这是具体研究的问题。
法国哲学对连续性的问题也有很深的思考,即使是最强调“连续性”的伯格。
森,也不能说他没有看到“破”的问题。喜欢哲学的人都知道,他提出了一个“连续”
“时间”的概念。“连续”是指“连续切割”和“不可分割”。的概念
确实是“古”。我们知道,古希腊原子论者提出的“原子”原本是“不”
“可分”的含义,那么柏格森更多的说了什么,值得称赞?
你看,古人曾经思考过“不可分”的问题,但是古人对于为什么是“不可分”却毫无概念
解释只说“天衣无缝”。没有一条缝,打不开,是“无缝”的。说“不。
“差距”是基于想象。世界上怎么会有缝的东西?“没有不透风的墙”。柏树
格尔森改变了思路,去理解“不可分割”的原因和基础。他说,连续性之所以“不可分”
切”,不是因为它“太简单”、“铁板一块”,而是因为它“天衣无缝”
“太复杂了”,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你坚持
当它被切断时,“它”就不是“它”了,它的“性质”也变了。"连续的"
时间是质量问题,不是数量问题。所以,你看,柏格森也参与了
说到“断”,如果把“纠结的乱-乱”切断,“断”了,就会有一个又一个世界。
占据空间的不同属性的东西,但在这个概念的初始阶段,柏格森的工作侧重于
解释他的“连续性”概念的“混沌”。至于太空中出现的东西,他将其归因于。
机械世界,我想,我们后代的思维会认为这些有空间的具体的东西是
在“在时间”的意义上,它不会全是机械的,它会在更根本的意义上被理解。
“具体事物”是否包括“有限”中的“无限”和“不连续”中的“联系”;更多
是“无限”中的“有限”,“联系”中的“不连续”。
所以,把“空间”理解成哲学根本意义上的“后现代”吗?
要讨论的问题?
这些意义对于“大一新生”来说可能太难了。我只想说大部分。
算上年轻人,就算喜欢哲学,也喜欢那些新的流派和思潮,再加上现在的“断裂”
一直听说“历史”和“时间”可以一笔勾销,或者只是一些“死学”
其实,只要你仔细阅读这些人的书,你就会发现,“后现代”的优秀已婚人士都是有钱人。
学得多,知识渊博,从“不读书”到创造“后后后”的现代性,无疑是天方夜谭
开”。
我之所以经常强调学习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是因为有另一种方式可以考虑。
我以前跟学生说,18、19世纪的德国古典哲学更专业。
成熟的哲学,那时候哲学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对于个人来说,变得专业化。
专业,进入学校可以专门从事哲学教学,而不仅仅是广义上的所谓哲学教授。
,一般不叫哲学家(谁)。根据我的经验,作为一门学科,哲学”
系统化”加强了。
我是专门研究古希腊哲学的,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已经有了一个普通的哲学。
基础知识,但是在写第一本《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的时候,我只能做一些史料。
材料方面的梳理工作,写了第二本书《苏格拉底和他的哲学》,不敢往下说。
书面的;之后学习了欧洲近现代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不断复习辅导。
这一段的哲学思想,我在做《西方哲学的两种思维方式:科学与宗教》这个题目的时候
,而写古希腊的这一部分,哲学的分量增加了,并且也敢于一直写到波拉。
图,亚里士多德。上下重复了几遍后,我自信地告诉学生们
从康德或者黑格尔的哲学开始,习惯看哲学书。
读他们的书可以帮助你更快更直接地理解什么是“哲学”。
当然,这不是规则。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教学生入门的方法。我选了这个。
方式会让学生一上来就遇到困难,因为康德和黑格尔的书是出了名的难读。我
我从一开始就不想吓唬学生;一开始觉得很难,以后就不怕难读的书了。
因为哲学书毕竟不同于文学作品,只有非常特殊的人才拿哲学书来“放松”。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向学生们解释。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通常被批评为脱离现实。
,是研究中的哲学,这种批评当然是非常中肯和合理的。哲学走进大学的报告厅,
要成为一个“专业化”的“职业”,你会刻意创造自己独特的世界,强调自己的特色。
从而脱离其他知识和生活实践。这是一个实际问题。我一直觉得英美有些东西
哲学太专业了。我理解他们之所以如此,是为了用别人不会的技能在大学里稳住自己。
住在自己的教学椅上可能是一种误解,但我有这种印象很久了。现在更近了
实际生活的是法国哲学家。
当然,躲在书房里,脱离实际,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
。康德和黑格尔的思维是强调“哲学”应该是“纯粹的”、“纯粹的”,这就是“纯粹”。
指排除一切经验性的、被动的、可接受的因素。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它一直被强调
这种“纯粹能动性”,到康德和黑格尔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现实、感性、
直觉的问题,在这个哲学体系中,总是难以解决的,虽然在黑格尔之后,直到胡塞。
诶,都强调“直觉理性”和“直觉理性”,但是这个“直觉”还是“主动的”
“纯粹”的“哲学”如何接受“被动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是的。
和“大一新生”谈论如何阅读哲学书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也是一种不断交谈的方式。
以后有机会再说。(写于2000年2月9日65438)
叶秀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叶秀山西方哲学文集(1998-2002)。
[关键词]叶秀山
10.11.2002
很难在哲学和哲学史之间划清界限。学哲学不一定要把哲学史全部学完。学哲学可以学到一本书,一个学派,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老师也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情境兴趣帮你选择。你可以通过研究这个人和一个学派来了解哲学,包括哲学史。当然,这不包括细节,只是提纲纲领,基本问题都能理解,重要问题也会涉及,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学习哲学的捷径。这是前人积累的方法经验。基于此,你可以去任何地方,各种知识都可以感兴趣,但你不能改变你的宗教。这个目的就是如何走出这本书,如何回来。既然你进了北大哲学系,那这个哲学领域就有我存在的必要。有我存在的地方,就有我的位置,就是我会从我推荐的书中做出选择。
我们先把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读到黑格尔。为什么叫古典?(在中国只是叫古典哲学)因为学习了他们的书,我明白了哲学是什么,我想做什么。过去,我们只是看看外面,看看哲学在做什么。现在,我们要进入哲学的大门,所以德国古典哲学是入门的必经之路。哲学的流派很多,他们对于哲学本身的想法也大相径庭。他们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理解,但一定要有理有据,从康德到黑格尔的研究都要放进去。
“哲学是把握世界的方法”,可以这么说,但在什么基础上,把握世界的方法是什么,如何把握?或者说最一般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但是什么是最一般的,什么是最普遍的,什么是概念性的,所以每天给我们的概念远远不够。只有通过康德所谓的哲学的概念和普遍性,才能有特别的理解。他们比一般人懂得多,想得多。我告诉你什么是哲学没用,还是要你自己去学。当我们形成自己的“哲学是什么”的概念时,还是要自己去研究,不带偏见,一心去读他们的书。只有这样,我才能明白什么是哲学。哲学有它自己的训练和问题。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康德和黑格尔都说过什么,为什么他们已经涵盖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概述了哲学的基本历史。
康德的主要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A版1781,B版1787)、《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89)。三部书中,《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纲领,也是一部奠基之作,但难度更大。三本书侧重点不同(《实践理性批判》侧重于道德,《判断力批判》侧重于美学),但就哲学而言,三本书是一部完整的哲学,应该放在一起读。所谓康德的批判哲学,就是他们都在考察理性的作用。康德是理性主义者,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奠定了他批判哲学的基础。
这本书代表了一种改变,改变了做哲学的人的视角和立场。他自己称之为哥白尼革命。这就涉及到哲学的一个基本态度,一个在过去占主导地位的哲学态度:要把握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通过感觉认识世界,然后对感觉进行归纳、综合、分析、提炼,再总结规律。把握世界就是把握这些规律,学习知识就是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有了法律,你永远无法从教派中改变。这个规律是普遍的,但它从何而来?从意义上说,需要实验、分析、综合、总结,才能出现一个普遍有效、可靠的规则法。规则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一门科学。哲学告诉我们,知识一定来源于感觉,所谓的科学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这是知识的基础,而经验、理论、规则都要通过积累经验来总结。
然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扭转了这一切。这种知识的基础是不牢固的,是建立在沙子上的。从古希腊就提出感觉是不可靠的,感觉可以骗人,感觉可以改变,感觉不能提供可靠的经验。最著名的是运动感不可靠的命题,箭不动的芝诺悖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无限多的点,感觉上没问题,理论上怎么证明。感觉提供了一个客体,理论是主体,把主体和客体分开是希腊人的功劳。按照常理,主体是围绕着客体的,认识应该符合客体的实际,但是到了哲学层面,就有问题了。你不能证明所有的经历和从感觉中得到的一切都是可靠的。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一场革命,使客体感受到了主体的周围,这就是所谓的“哥白尼革命”。培根认为,人类的知识就像蜜蜂采蜜,知识是通过酿造产生的。我们有了材料之后,还要加工,才能变成知识。按照这种想法,知识其实没有可靠的基础,也没有最终的原因。没有理论上的保证。只有常识和经验可靠性。从英国的培根到休谟,我们都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切都只是一种约定,一种习惯。这样建立起来的科学楼不稳定。没有办法证明会“如此”。休谟是直接面对康德的人,他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针对这个问题的。我不能凭感觉推理。推理需要无限的经验,一次也不行。现在让变化围绕着推理。
康德的另一个目标,哥白尼革命,不仅是关于形式,也是关于内容。科学必须有内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还提出要改造形式逻辑。现在的知识论不是形式逻辑而是科学逻辑,既研究形式的必然性,又接受内容,内容来源于经验。这两件事要结合起来,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解决问题。正是在怀疑经验的基础上,经验主义者最重视逻辑,因为它是可靠的。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者只是关心社会,关心生命,关心生命的价值。康德认为逻辑不可能来自感官经验,逻辑只关心必然性,即先验来自过去,不考虑内容,来自推论。这个先验不依赖经验,也不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哲学需要经验,但不能要求学哲学的人穷尽所有经验才能学哲学。在哲学中,不依赖于经验的东西被考虑(不是没有经验)。康德的革命并不想摆脱经验和逻辑的任何一方。科学必须有经验。康德的纯解是,我的科学内容是经验的,但它来源于推理,具有经验内容的必要知识是建立在超越性的基础上的。哲学就是说我们的科学是必然的,是建立在推理基础上的,而不仅仅是休谟所说的习惯。康德在这里为科学的伟大和必然性辩护。指出科学是有方向性的,是有根据的。知识的基础是先验的,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有内容,不是纯粹的逻辑。
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指能够被理性接受的感性的东西可以被推论出来,而这种推论是不以具体的感性经验为转移的。物理化学等等都有先验基础。理性在这里掌握着主动权,理性就是立法者。理智不接受的是事情本身。进来的都是人的感官能接受的现象和表象。这些可以是知识的对象。哲学的任务是在经验的王国里建立理性的权威。康德维护了理性的立法权,接受了愿意遵循理性的经验,形成了知识王国。这里的一切都可以推断,都是可靠的。
理性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科学知识上,也表现在道德和目的论上。这就是康德在这个事物本身的领域中所要做的。康德也说过,我们要限制知识,给信仰留有余地。这是他在最后两次批判中所做的。
第一,什么是哲学?
这是回答最不确定的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从字面上来说,“者”在汉语中的意思是聪明、聪明、合理。比如《尚书》里有这么一句话:“知人则声”。有时也引申为“智者”的代名词。如《左传》:“赖千哲以避”。所谓“智者”也就是“哲人”,是“愚人”的反义词。“哲人”聪明善良,“愚人”愚蠢卑鄙。《诗经·潇雅》中说:“魏这位哲人,称我为苦工;魏丕是个傻子,说我狂妄。”汉字“智”和“知”都出自“矢”。也就是箭,它的特点是快而准,意思是聪明人比普通人知道得更快,知道得更准。中国有“哲学”这个词,他却没有“哲学”这个概念。“哲学”来源于古希腊词“philosophia”,意为“philem”和“sophia”。被日本学者西周翻译成《哲学》。
哲学是对智慧和理解的研究。但在现实生活中,学哲学的人往往会因为每个人对“聪明”的标准不同而显得“愚蠢”和“荒谬”。当“愚人”在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时,智者已经把生活安排得很安逸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仰望天空,研究天文学。他不小心掉进了枯井,被人嘲笑。
哲学能让人变聪明还是变笨?睿智的中国古人用一句话把两者统一起来:“大智若愚”。
哲学到底是什么?哲学不是宗教,但也给人信仰;哲学不是科学,但也赋予人真理;哲学不是道德,但也激励人向善;哲学不是艺术,但也给人美感。哲学不是上述的具体学科,但它与每个具体学科密切相关。通过对比,我们就能明白什么是哲学。
1.就深度而言,哲学是一门探究的学问。人活在世上,不满足于知道眼前的各种事情。“什么事?”也有强烈的欲望想知道“为什么?”哲学探索的动力是好奇心。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是最接近哲学家的。他们不停地问“为什么”,这常常让成年人感到尴尬。生活中,大多数人只知道很多现象的本质,而不问为什么。他们只注意花和果,枝和叶,不注意决定性的根和茎。而哲学则要求人们刨根问底。孙正聿在《哲学导论》中说:“哲学智慧反对人们现成地接受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反对人们睡在没有人怀疑和固守旧方式的温床上。哲学是反思、批判和变革的智慧。”哲学可以让人想得更深,看得更远。对困境中人的一些大问题的终极思考:比如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谁决定谁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精神和物质之间有什么反应吗?人性是什么?人类社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发展规律吗?如何解释人的主观世界和各种精神现象?如何看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成就了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
从道理上讲,哲学可以造就伟大的人;从结果来看,伟大的人一定有自己的哲学。一个人的理论是否伟大,不是自封的,而是经过实践和检验后讲给人们听的。华西村的村支书成功带领全体村民致富奔小康,思路也很独到。理论界至今无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 * *产品主义?”他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社会主义就是全中国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 *资本主义就是全世界人民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2.广义地说,哲学被称为“各种学问的研究”。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任何一个具体学科都存在哲学问题,所以有经济哲学、数学哲学、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分支。
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有哲学的影子。从广义上讲,所有的社会革命和建设都首先发生在哲学意义上。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因此,伟大的革命领袖将成为哲学家: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始于一场真理标准的哲学大讨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另一方面,大错误首先也是哲学思想的偏差。比如斯大林的肃反和扩张,就是从“共识论”的错误观点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显然是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
从小的角度来说,只有哲学才能回答大家“安身立命”的问题。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变了,他的人生才会真正改变。
3.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活的体现,是文明成熟的标志。哲学是文明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可以引导人类理性选择自己的道路。
当今时代的本质是什么?一句话涵盖不了。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很深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所有理论都指向这个目标。唯物主义的“物质第一”原则、认识论的“实践第一”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第一”原则是一脉相承的。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消灭阶级和剥削,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自由。先进的政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之,脱离群众,就是脱离实践,脱离唯物主义,脱离唯心主义。
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时代的精神服务的。比如过去“计划经济”的动机是“为人民服务”,可惜不是正道。实践证明,“三个文明一起抓”,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有效地增加社会财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引导人们建立一个逐渐理性的社会,从“人不害我,我不害人”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再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不断克服缺陷,不断进步。大学生在校学习,其实就是围绕这个时代精神的精髓,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答案,但大家一直不满意,仍然要问,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有学者认为,哲学是思维领域的奥林匹克,是挑战人类思维局限性的学问。同时,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密不可分的学问,就看你是否“处处留心”了。所以要像对待体育一样对待哲学,把“提高”和“普及”结合起来。
二、为什么要学哲学?
一个人的哲学素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政党的哲学思想关系到其事业的成败;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关系到它的前途和命运。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为什么学哲学?一句话:做人。梁启超说:“中国哲学以人学为出发点,最重要的是人的为人之道:如何做人?”作为一个“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哲学本身就是人类精神的故乡(黑格尔)。”
做人,一定要增加哲学修养。冯友兰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哲学,就像西方人应该去教堂一样。学习哲学的目的是使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些人。”学习哲学可以让我们成为人,学习其他知识可以让我们成为“某种人”。我们必须先做人,再做别人。
做人,要有崇高的品质。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说:“哲学是带电的本质的结晶;哲学的目标是寻求有基本原理的基础,心灵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达到崇高的境界。”高尚的人必须摆脱平庸。有人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你和一个平庸的人有什么区别?”哲学家回答说:“他们活着是为了吃饭,我吃饭是为了活着。”一个以填饱肚子为目的的人不需要哲学,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不需要哲学。大学校园应该是精英聚集和培养的地方。大学生应该拒绝媚俗,树立崇高的使命,成为社会的精英。所谓“精英”,不是享受任何特权,以豪车豪奢来显示身份的人,而是承担特殊社会责任,具有哲学头脑,积极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和智力的人。
做人,要有深刻的思想。深刻,即洞察深刻,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寻求真理。为了做到这一点,有些人不得不花费一生,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探索真理的道路虽然布满荆棘,但依然阻挡不了人们前进的脚步。一个头脑清晰、充满智慧、没有杂念的哲学家的灵魂是快乐的,这种内心的快乐足以抵消一切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