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应以阅读教学为基础
论文关键词:课外阅读课阅读语言能力,方法和习惯
摘要: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课外的阅读、思考和写作。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简单的消遣。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味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却也忽视了对学生思想的引导和能力的培养,这使得语文教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充分发挥课外阅读的巨大作用,所以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长期以来,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中专语文教学一直在崎岖的道路上跋涉。一方面是中专生的素质在下降,另一方面是社会竞争对中专生的文化素质提出了要求。在这种矛盾下,如何才能真正让语文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符合社会的要求?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新途径。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阅读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广阔无限的课外阅读学习中去。在此,简单说说我对这个思路的想法。
语文教学面临着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实质性问题:学生的语文水平从哪里来?我在几年的语文教学中遇到过这两种学生,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一类是老师普遍讨厌的所谓“学困生”,但这些“学困生”中也有“其他类”。他们不爱上课,不爱做作业,却是图书馆的常客。一个学期下来,没听过几节课,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语文考试成绩并不优秀,却能“居然”挤进及格行列。不上课也能学语文,这让我不禁想:“语文课堂教学有什么价值?”另一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上课专心,笔记整洁,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态度无可挑剔。
但是他们很多人同时问我同一个问题:“老师,我们按照您的课堂教学要求认真落实了一切,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成绩总是平平?”是啊,为什么每一节语文课都不能做到认真和取得的成绩成正比呢?这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吗?直到我对比了这两类学生两种不同的学习情况,才找到了答案。
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主要来源于课外的阅读、思考和写作,但很少有学生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受益。虽然这个答案对中国老师来说太残酷了,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有在语文学习上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都是博览群书,从不间断写作的,相反,他们一定与书和笔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以来,汉语课堂教学只注重语法分析、辞格辨析和结构分析。这些只是帮助学习语文的手段,怎么可能公开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方面,我们在做大量无效劳动。我们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所谓的理性分析,对活生生的语言现象任意划分,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厌烦甚至厌倦。另一方面,我们缺乏有效的措施来规范和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甚至用应试教育的大棒对他们进行限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有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指导他们课后阅读、思考和写作,让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利用语文这一学科工具,从课后阅读中获取知识。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老师把教材的讲解分成目标,不断灌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文章结构...这些就像石板上的沙子,风一吹就跑,根本无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成为自己的沉淀。更可怕的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有激发学生丰富兴趣,反而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本应该是一座桥梁,一座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课外阅读并从中汲取无限知识的桥梁。
那么作为老师,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学生就过不了这一关。我觉得应该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入手。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和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却对课外阅读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上文提到的学困生中的“另类”)。在国外的读书研究中有一种“杰克现象”,就是这样。一个名叫杰克的学生在学校被老师认为缺乏阅读兴趣。他常常觉得课文太无味,不精彩。然而,在家里,他的父母抱怨说,他是如此痴迷于阅读,他从来没有厌倦阅读一本杂志,一份旧报纸,甚至一页广告。看来这种现象确实具有普遍性。即使把同一作者的同一部作品放在教材之外,学生也会津津乐道,爱不释手。一旦入选课文,到了课堂上就精彩了。原因很简单。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是因为他们阅读是为了需要,为了信息,为了实用,为了兴趣,为了自己,没有心理压力。上课看书让他们觉得没意思,因为这时候看书就是答题,做“块”分析,给老师看。这种阅读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心理负担。可见,要想让学生对阅读课本产生兴趣,就要给他们阅读的自由,提高他们的感受,让他们觉得阅读课本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掘学生在课本中找不到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让学生感受到课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让他们萌发从课本中感受这些东西的欲望。
第二,教学生如何阅读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学生的光学教材不够,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在教学中大大增加阅读练习的比重。减少对文本的“块”式分析,增强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语文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拓宽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正确的阅读方法,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质疑、思考、讨论四种能力入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提问、思考和讨论,独立地理解和感受作家的作品。
1,自主阅读。其核心是教会学生读书,即教会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一般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所选读物的内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感受教材。比如“提醒快乐”这一课,很多同学看到题目就有疑惑:“快乐需要提醒吗?”所以我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第一次感性阅读之后,我立刻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两个问题:“幸福是什么?”“为什么幸福需要提醒?”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重读课文的主要部分,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课文中闪烁的哲学光辉,感受作者巧妙的遣词造句。渐渐地会与作品内容形成* * *认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 * *声音,进而获得审美享受、情感熏陶和思想净化。学生在这种无压力、大声的阅读中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不仅大大提高了阅读兴趣,也提高了阅读质量。
2.大胆质疑。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正确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和创造性思维。"从山的一侧看,距离是不同的."只有教师在提问的基础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在理解时才能多侧面、多角度地品味课文内容。学生是感性的人,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我们应该感到欣慰。因为怀疑,我们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作为老师,要让学生去怀疑,鼓励他们去怀疑,让他们怀疑得有价值,去思考,去体会。
教材是有弹性的,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间隙,给学生一个交流思想的空间,让他们在不断的“疑惑”中填补知识的空白,提高语文素养。利用阅读来学习更多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个性化的独特的知识储备。“疑”是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可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设置问题的能力。
3.善于思考。“学习始于思考,思考源于怀疑”。思维就是拓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不断探索的过程。“思考”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探索问题。例如,在教授戏剧《雷雨》时,许多学生“讨厌”周朴园和周平的所作所为,他们都“谴责”这两个令人心碎的人。这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毫无疑问,周平是可恨的。他可怜吗?”突然,热闹的教室安静了下来。沉默了一段时间后,有同学站起来跟我说:“其实周平是可恨的,只是更可怜。”“为什么?”“因为他的悲剧是他父亲造成的”,“他无法选择,无法摆脱,努力挣扎。他只求以死除一切”,“他是彻头彻尾的封建家庭,是封建家长制的牺牲品”。想了想,大家都谈了自己的看法。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得到了拓展。
4.交流讨论。讨论是升华。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彼此提出的问题,其他同学补充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有时会在讨论中充当陪衬,把学生推到前台,让他们当主角。如果真的给了学生自由,他们往往可以获得自己设计的令人兴奋的学习体验,并从中收获很多。他们可能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比如《雷雨》,我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周朴园对鲁世平的爱:他爱石萍吗?那你为什么三十年前抛弃她,三十年后又否定她?他不爱石萍吗?那你为什么把石萍那个时代的装饰品,石萍为他缝制的旧衬衫保留了30年?至于处于矛盾漩涡中的同学们,同学们分成正反两派,就爱情这个敏感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讨论、交流、辩论中相互启发,在促进探究的过程中升华创新能力。
第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多思考多写作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要培养学生养成记各种类型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
②使用参考书的习惯。好读者善用参考书。要教会学生在预习、自学、自学过程中,运用参考书解决疑难问题。
③读书卫生的习惯。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阅读与环境、阅读与自身健康的关系,注意阅读卫生。
2.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有强化和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的自由度较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指导。
(1)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阅读材料。要推荐思想内容健康、能激励学生进步、语言文字规范具有示范性的读物。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与课文相关,做到课内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阅读材料的种类和类型要尽量广泛多样,让学生拓宽知识面。
(2)及时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结果。其形式有:调查统计阅读文章、单词、笔记等。举办阅读比赛和经验交流会;展示优秀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评优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③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层次,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比如集体指导,个别指导,写读书笔记。
总之,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以阅读为主,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理念,坚决克服不阅读,尤其是不让学生阅读的弊端。我们相信,通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系统、科学的训练,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真正学会把“阅读”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来提高语文素养,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
参考资料:
1,中学生阅读指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概述。
2.《中学语文教学法》,由武汉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北京师范学院等12所高校中文系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王力,《中学语文教学札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11版。
4.《中学语文教育述评》,孔、莫罗、余杰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4月1999,1版。
5.问题与对策——兼论姜鸣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2000年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