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当我们审美时,共情是如何发生的。共情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审美移情是美学中的一个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共情。心理学对共情有专门的解释。心理学家把审美活动中无意识的自然景物给人感觉的现象称为移情。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关于“移情”的现象。秋天和春天,花开是自然规律,但在多情的黛玉眼里,一草一木都包含着情感,有喜怒哀乐,这让她迷恋其中,正如黛玉在葬礼致辞中所唱的“今日葬花者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人一高兴,精神就亮了,山也来水就笑了。”这是典型的共情现象。

审美移情也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人在一定条件下感知自然景物时,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意志品质赋予了原本不是人的感情的外物。于是,外物似乎具有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品质。在移情现象中,审美主体的情感和情绪与审美客体相关,必须通过审美客体的联想和想象来实现。审美移情理论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立普斯(1851-1914)提出并建立的。

展开:

移情理论的著名人物奥尔多·利普斯(Aldo Lips)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审美移情现象,其中最著名的是古希腊的多立克石柱。众所周知,多立克石柱底部厚,顶部薄,以支撑其沉重的屋顶。对于这些大理石柱子来说,它们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坚硬材料。但是,如果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它们,就会深深感受到它所散发出来的鲜活的生命力,那么生动,那么震撼。如果垂直看石柱,会有一种上升的感觉,仿佛石柱本身也在上升,以此来克制顶盖带来的巨大压力。换个角度,如果从水平方向看石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由于顶盖的巨大压力,石柱继续在水平方向延伸不断积蓄力量,凝聚成一个整体。这两种不同的感受是石柱特有的活动,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它的力量,从而产生了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