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会计毕业论文

经过一系列的会计造假事件(蓝天股份、郑、银广厦、实业等。)在中国资本市场和一系列丑闻(安然事件、世通案等。)在美国,对会计诚信的研究已经成为会计学、经济学乃至社会学的热点(杨雄生,2002;李新河,2002;张,2002;王善平,2002年;等等。);政府部门对此也十分重视:在给三个国家的会计机构以“不做假账”的座右铭后,朱总理再次要求全体会计审计人员“以诚为本,以德为先,坚持标准,不做假账”,恪守独立公正原则,决不屈服和迎合任何压力和不合理要求,不放弃自己的职责谋取私利,决不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在一系列会计欺诈案件后,布什还指出:“所有破坏公众信任的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就是用“自己的诚实”换取“别人的信任”。一个主体长期诚实守信,就会形成自己的公信力。诚实和信誉是两个等价的概念(王善平,2002)。同样,会计诚信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对会计信息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会计界对社会的承诺。即以诚实守信的态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本文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会计诚信的成因及治理进行了探讨。

一,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会计诚信问题的表面原因

美国的一系列财务丑闻表明,各大会计公司为了咨询费可以默许公司或者帮助公司造假,独立董事不独立,为了自己的利益默许经营者的欺诈行为,不顾小股东的利益;在我国,郑公司前后三年利用虚假提取、回扣、费用挂帐、无端降低成本、费用跨期核算等手段,虚增利润14390万元。琼民源、大庆联谊、银广厦等证券市场欺诈案均涉及注册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从这一系列案件可以看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诚信的丧失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大问题。调查显示,只有16.87%的会计人员认为在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意见不一致时应坚持原则,38%的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失真方面主动建言并配合造假行为。(韩,郝景昭,2002)因此,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是会计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会计人员的培训只注重技术教学而不注重道德教育,这是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会计教育重技术轻道德。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低只是会计诚信缺失的表面原因,但不能认为不重要。在相同的制度安排和相同的背景下,不同的会计人员会有不同的选择。就像上面说的调查,毕竟有些会计能坚持原则,“不做假账”。

(二)会计诚信问题的深层原因

仅仅从表面上寻找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是远远不够的。要从制度安排层面解决会计造假和审计失败引发的会计失信危机,必须找出深层次的原因(制度原因)。事实上,会计舞弊和审计失败是由人的有限理性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造成的。这里不讨论人的有限理性,只从制度方面分析。

1,系统本身的缺陷。法制越完善,不讲诚信的成本就越大,人们就会越讲诚信(张,2002)。这个结论也适用于会计系统。会计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会计制度本身的有效性是会计诚信形成的基础。下面将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机构和程序(以会计准则为例)、会计制度和相关层面寻找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实证研究表明,会计准则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还会产生经济后果,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是一种政治程序。所以一个标准的出台,是综合各种力量的结果。如果一个标准的制定没有经过dueprocess,就很难达到各利益群体“均衡满意”的结果,从而增加了不能从标准中受益的群体违反标准的可能性,会计诚信问题就可能出现。这对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了要求,即独立性和广泛的代表性。独立性是指准则制定机构不应被少数利益集团所控制,而是根据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独立制定科学、公允、合理的会计准则;广泛代表性是指机构成员要能代表最广泛的利益群体的利益,让各方都能参与到这个规则的博弈过程中。我国会计准则由财政部会计司制定,是典型的政府机构。这种政府主导的准则制定模式与我国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会计职业的不发达是相适应的,但也应该看到它的不合理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权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政府主导的准则制定机构也应该吸收更多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代表。此外,目前参与准则制定的多为高校刚毕业的“学者”(刘峰,1996),对会计实践经验的感性认识不足,容易出现准则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形成过程的“隐蔽性”和缺乏社会各界的参与,必然影响会计准则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合理性。当企业和利益集团在制定阶段无法保护自身利益时,他们会在事后(即实施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违背诚信原则。另一方面,这种标准制定过程实际上并没有为社会多元利益集团(包括政府)提供重复博弈的机制。这是声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张,2002)。

要使当事人的不诚信行为被及时发现,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是关键,这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市场的完善,二是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市场机制越完善,信息不对称就越少,信息传递就越顺畅。但市场机制不可能达到理想完美的状态,需要设立第二个因素来克服第一个因素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但可以有效抑制这种现象的发生。目前,由于制度的缺陷,中国的审计公司无法保持其独立性。例如,在1998年之前,中国的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是由政府运营的,这使得它们很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此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治理结构也有很大的弊端。导致审计公司缺乏诚信造假的积极性,企业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会计诚信”,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串通产生“内幕信息”,无法形成社会与企业之间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当管理者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不诚信行为由于信息传递机制的问题不能被委托人或监管机构及时发现,其违规行为不能得到有效监督时,管理者必然会违反会计诚信,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会计诚信”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承诺——诚实信用,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现行会计制度(正式或非正式)的安排将决定会计诚信,这涉及到会计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因为合理有效的会计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会计诚信水平。在既定的制度安排下,只有在有助于谋取利益的情况下,诚信才能真正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陈馨荃,2002)。这就要求会计制度安排建立在利益导向的基础上,即在遵守会计法规时,不仅可以提高诚信,还可以提高自身无形资产的价值,使不守法带来的收益小于守法带来的收益。

2.会计制度的实施。(1)发展中国股市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国有企业融资。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关注,而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全局。因此,各级政府都会尽力为当地企业上市融资出谋划策,因为整合资金一方面可能帮助贫困企业摆脱困境;另一方面,大量资金的注入会增强当地经济的活力指数。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每年上市的公司数量是有限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博弈的结果将是上市配额制的实施,这将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对企业上市的干预,甚至不惜为拟上市企业注入血液。如宜昌市在“美猴王”上市期间,为“福利”拨款500万元。政府干预的表现是纵容企业管理层和大股东做假账、创造利益的行为,默许注册会计造假甚至指使其造假。地方政府从公平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变成了会计造假的幕后使者。中国监管上市公司的另一个部门是证监会,实际上是政府职能部门。一方面,它不希望虚假会计信息上市,因为虚假会计信息引发的资本市场危机是其工作失误的表现;另一方面,要贯彻中央的主要方针政策(刘峰,2002)。证监会的这种困境,使其无法很好地履行监管义务,在维护广大中小股东利益和执行中央政策上,容易“一边倒”。政府监管的失效、社会监管的薄弱、企业内部监管的薄弱,使得理性经济人更加“理性”,懂得用“诚信成本”来换取经济利益。

(2)对违规上市公司的惩罚机制不合理、不充分也是良好的会计诚信难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当事人没有受到严厉的处罚。在对郑舞弊案的处理中,仅给予董事长、总经理及参与舞弊的注册会计师等12人行政处罚。据《财经》杂志统计,自1981年以来,只有约10名会计因为作弊被取消该职业资格。另一方面,处罚范围不够。大量上市公司造假案件都与当地政府的默许和幕后指使有关。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多少参与造假的政府官员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3.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会计公信力低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行企业制度的缺陷。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重组不彻底,上市公司未能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公司治理存在突出问题。

二,会计诚信问题的根源

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不确定性越大,用正式契约(制度)综合调节社会各方面的成本就越大,非正式契约作为替代品的作用就越大。但非正式契约履行的基础是诚信。所以,市场经济越发展,对诚信的要求就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诚信经济。为了跟上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使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换句话说,当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发展完全同步均衡时,诚信将不再是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诚信(会计诚信)的根源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可能使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完全均衡发展,所以严格意义上的诚信只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日常所讲的诚信社会是有一个“诚信”度的。即仅限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目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落后,人们头脑中还存在大量计划经济和封建主义的残余,而市场经济却在坚定不移地前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尤为突出,导致诚信缺失(会计诚信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因此,会计诚信的治理绝不能建立在会计诚信的基础上,而必须放在整个社会和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考虑和治理。

三、治理对策

与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相对应,其治理也应该从五个不同的层面入手。

首先,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⑥会计诚信教育要从课堂抓起,注重对即将走上会计岗位人员的教育,注重对已经从事会计工作人员诚信素质的培养,营造会计诚信氛围,培育会计诚信精神,塑造企业诚信形象,打造会计诚信品牌。在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要注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建立必要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由“良心主导”向“规范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模式转变(田坤如,苏亮,2002)。另一方面,推行信息档案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诚信和舆论氛围,建立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个人信息档案,并向全社会公开。对于信誉严重不良者,严禁各单位聘用,从而促使单位和个人珍惜信誉。不仅如此,还要使我国逐步形成良好的诚信舆论氛围。大家都鄙视造假者,让造假者成为“过街老鼠”。这种舆论氛围的监督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基础。

其次,加强会计制度建设。会计制度建设包括会计制度本身和会计制度的实施。在前面,我们分析了会计制度本身的有效性对会计诚信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但是在中国,相比较而言,会计制度的执行更为突出。加快会计准则的研究和制定,压缩虚假会计信息的展示空间。第一,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减少粉饰财务报告的空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弹性过大是粉饰财务报告的重要前提。因此,为防止财务报告被粉饰,应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包括: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则。(1)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首要目标。众所周知,可靠性和相关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重要质量特征。可靠性和相关性哪个更重要,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如果一味强调借鉴国际惯例,一味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能会加剧粉饰财务报告的严重性。因此,当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在审视了我国近年来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后得出的结论。(2)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粉饰财务报告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减少公司会计可供选择的方案,尤其是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原则应该尽可能明确和规范。同时,如果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过于强调统一性,不给会计人员适当的职业判断空间,会计信息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在强调团结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二是规范我国特别是上市公司容易出现的信息披露问题。信息披露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信息披露的不主动性。上市公司总是抱着可以少披露会计信息就不披露的心态,而不是把它作为自己应该主动承担的义务,股东应该获得的权利。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信息披露的不主动性,包括中期报告披露的随意性和定期报告披露的滞后性。150家上市公司中,有87家上市公司未履行重大事项披露义务。二是信息披露的虚假性。这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问题:(1)虚增利润;(2)未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三)披露虚假或者误导性信息;(4)盈利预测有欺诈性。要从根本上解决公司信息披露问题,必须加强公司治理,强化监事会等监督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为了减少会计舞弊的发生,审计人员、公司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必须建立合作关系,创造没有虚假财务申报的环境,提高各级财务机构负责人的反舞弊意识,对本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披露承担法律责任。公司虚增利润,给投资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第三,要保证会计信息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必须加强对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解决会计制度和中介服务方面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将地方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如证监会)纳入责任主体,使其对自身的造假责任和监管失职负责。(2)建立民事赔偿制度。从中国证监会对违法公司的处理来看,以行政处罚为主,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为辅的方式是不合理的。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美国,使证券违法的不是行政诉讼或行政处罚,而是小股东要求民事损害赔偿而提起的民事诉讼(唐立斌,2002)。民事赔偿制度的建立可以增加管理机关和中介机构违规的成本对其收益的影响,从而降低其违规的动机。

第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安排,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要切实建立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股东和其他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监控的动力和能力,这包括完善董事会、建立审计委员会、建立股东对经理层的强约束、建立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契约式委托代理关系等措施。其次,完善业绩评价机制,应考虑增加一些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相关的非财务会计指标,使代理人利益与企业目标约束挂钩;三是改变防止管理者短期行为的激励措施,即将长期绩效薪酬与短期薪酬支付分开;第四,通过股权结构的调整,分散大股东的股份,增加股份之间的相互制衡,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第五,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董事会内控机制,切实维护中小股东利益;第六,完善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公司财务行为。

第五,从诚信的根源入手,营造诚信的社会氛围。诚信的根源在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会计诚信的治理也要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这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法律制度的完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培育,这必然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