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课程论文

《庄子》是道家学说和著作的集子。庄子,即庄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的一位隐士,宋朝(今中国中部商丘)人。《庄子》是汉代刘向主编的,共有五十二篇。《庄子》今本只有三十三篇,分三篇,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是人郭象定本。

《庄子》内部思想系统,行文风格一致,而《外杂篇》内容丰富,但在风格上有所差异。内容和思想接近老子,是道教的重要经典。

到了唐代,因为皇帝尊老子李二为祖,尊崇道家,所以《庄子》也被尊为南国真经。《庄子》的注释版本很多,郭象的《庄子注》最为著名。郭庆范,清代人,著有《庄子集解》。

庄周深切感受到了社会变革和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他认为痛苦的原因是圣人制定了仪式和音乐,造成了竞争。崇尚仁义,造就虚伪。所以损害人性的是仁义礼乐。

庄周和老子也认为古代人性淳朴,没有战争和斗争,生活安逸。所以要弃礼乐,断义。

庄周宁愿穷也不做官,认为这样会失去本性和自由。但庄周并不主张逃入深山,而是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一种超然的境界。他鄙视名利,认为世间万物及其差异都没有意义。唯有“道”使天地万物连成一体,知道它们连成一体就是道。得道者,不必怕死。所以庄周在妻子去世后依然唱《鼓与锅》。

庄子用很多寓言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庄子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虚伪,在看似矛盾的言论中有着深刻的智慧,当然也有着对人生的悲哀态度和对社会的失望。我不得不寄希望于内心的纯净,追求内心的自由境界。

用艺术形象来说明哲学道理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在战国时期,有很多虚假的寓言和故事是有道理的,但它们只是作为隐喻的材料来证明文章的观点。庄子不止于此。从理论上来说,庄子学派本来就有“言不足道”的观点,即逻辑语言不能完全表达思想。与此相关,在表现手法上,《流浪》、《人间世》、《德冲赋》、《秋水》等许多篇章,几乎都是由一系列寓言、神话、虚构的故事组成,将作者的思想融于这些故事与人物、动物的对话之中,超出了以故事为例的意义。而且,作者的想象力奇特而丰富。古今人物、骷髅鬼怪、昆虫、树石、大鹏雀,都是千奇百怪,变化多端,使文章充满了奇异多变的色彩。

北方有一种鱼,名叫鲲。坤大,千里之外。变成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彭。彭的背影在千里之外。愤怒地飞走,它的翅膀像云一样挂在天空。如果是鸟,航运会迁徙到南明。南明,天池也。“齐谐”,野心是奇怪的。《和合》字曰:“彭迁南明,水打三千里。传到万历,六月去歇。”野马、尘土和生物感兴趣地吹着。天空是灰色的,它的正色是邪恶的?很远而且一切都极其邪恶?它往下看,如果是,那它已经不在了。..................................................................................................................................................................................适野苍者,三逆,腹尚真;适者百里,春食;适者千里,三月聚粮。第二条虫,你懂什么!(《逍遥游》)

“快乐旅行”的目的是说人的精神可以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成为同一条大道,在无尽的快乐中畅游。所以文章开头就写大鹏直上青天,万里飞来,让人浮想联翩。

《庄子》的文章是抒情的。如果说《孟子》里的感情是用清晰的逻辑表达出来的,那么《庄子》里的感情往往是无端的,混乱的。在上面引用的文本中已经可以看到这个特征。此外,《庄子》还经常表现出一种悲伤的情绪,如《幸福》中的一段:

庄子之楚,见空壳头,失其形,以马打之,故问曰:“主公贪命不讲理,又何故?”子必有亡国之事,斧必诛之,而为此?儿子会不会一路不顺,羞于父母和妻子的丑陋,为什么?孩子会饥寒交迫,那怎么办?儿子的春秋是什么原因?"

“幸福”的目的是把死亡作为痛苦生活的解放。这种厌世其实是因为对生活的完美期待,所以看到的一切都是痛苦。庄子这一节关于各各他的一系列问题,充满了人生的悲凉。

《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怪。看起来不紧,往往来得突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停就停。汪洋做事不计后果,变化无常,有时看似不着边际,随意上窜下跳,但思绪却能贯穿始终。句子也丰富多样,无论是通顺还是倒装句,或长或短,更有甚者,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常常押韵不规则,极具表现力和独创性。后世受庄子影响的学者,在思想观念、文风、文章体系、写作技巧等方面,可以列一长串。即一流作家方面,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可见其影响力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