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一篇关于中医气的论文
中医是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它是以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以及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学科。中医的思想体系是儒释道,以儒道的“中和”和平衡思想为思维方法主线;其方法论具有多维特征,注重整体,强调平衡;其思维方式是多层次、多样化的,以比较、演绎、类比、表示知识、诱惑、反证为具体的思维方式。中医的医学观和方法论是整体观指导下的科学思维观,以“中和”思维为核心,以辩证思维为主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中医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几千年文化积淀的融合,不仅对现代医学,特别是对未来生命科学和未来医学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古代哲学认为自然是由某些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分析客观事物的整体性和辩证的层次关系。中医学以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观察、分析、理解和治疗都是以整体为基础的,关注人体本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和联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在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指导下对疾病的特殊研究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恒常观和辩证观,也是中医的基本特征之一。
证候是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病机本质的概括。它不仅指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一组症状,而且反映了疾病的病因、部位、性质、致病因素的盛衰、病理趋势和转归,因此证候更准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和病理特征,从而使治疗能够针对病因。为临床立法和处方提供可靠依据。所谓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望、嗅、问、脉)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识别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发展趋势,总结判断为某一类证候。即通过疾病的外在表现认识疾病的本质,分析并寻求疾病的关键或症结。辨证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是认识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因此是指导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与辨证论治密切相关,辨证比辨病更重要,因为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和属性,是认识疾病的基础。如果疾病的治疗缺乏对疾病阶段和类型性质的准确识别,那么就不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治疗。当然,如果只根据证候的差异来认识疾病,而不考虑疾病的全过程或全貌,是很难界定和判断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性质的。因为“病”是“证”的综合,是临床反应的全过程,“病”对“证”有制约作用,“证”的内容和转化规律是以“病”为基础的。就像肾阳虚一样,肾阳虚泄泻的主要症状是五更泄泻,泄泻后是安全的,没有水肿;水肿肾阳虚证的主要症状是面部浮肿,尤其是腰部以下。如果是抑郁症,腹泻可能不会出现。可见,证候的主要症状根据其所属的疾病而不同,治疗也根据疾病的不同而不同。温补肾阳的同时,前者辅之以涩肠止泻;后者还能化气为水。这种辨病论治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