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平秘籍赏析

1.老子的生平和思想

老子(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31年)与孔子(公元前5565438年+公元前0年-公元前479年)生活在同一时期,是道教的创始人。据《史记》记载,他的真名叫李二。他的家在李湘古县(今河南鹿邑县)曲仁里,后来他去了周朝的都城洛阳,做了一个朝代的历史学家。这里吗?他曾经遇到过孔子,孔子向他请教礼仪,所以他可以算是孔子的老师。我当了很长时间的史家,但对周王室的衰落感到失望,于是辞职隐居。据说在观音的要求下,他写了五千字的《老子》,被后人称为《道德经》。

老子的一生基本上由两个时期的人生组成:一个历史学家和一个隐士。史家对自然、社会、人生有广博的知识,因为他们负责天道、礼法的关系,记录历史。他也凭借这些知识成为皇帝和贵族的顾问,因此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隐士的经历使老子能够摆脱职业的束缚,以更加自由的心态去反思现实社会。就这样,丰富的知识,自由的思想,再加上动荡的社会,* * *造就了体现在《道德经》中的深刻思想。

庄子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人常把他与老子并列,统称为老庄。庄子,名周,宋蒙城人。庄子的生活很贫困。他穿着粗糙的补丁衣服,有时向别人借食物充饥。

庄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最早有52篇10万字以上的文章。后来被一些人删节后,到了晋代的郭襄。确定为33篇,7万多字。整个《庄子》可以看作是庄子学派的文学。

2.两个人的关系

他们两个合称为“老庄”,

是道教的代表人物。

3.意识形态* * *一样

老庄的社会思想都是从“退”和“隐”的观念发展而来的,所以他们的精神是保护自己,不与社会谈判。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动荡如此激烈,哲学家们无法改革它,却没有别的办法。当他们别无选择的时候,他们不得不撤退,只能寻求自保。

老子深知坚则摧,锐则挫,满则溢,强则毁的道理,所以他的自足之道在于防干扰,弱则谦,与人同荣,不出则已,最后得隐姓埋名。

而庄子的精神,是求超脱的,但他天生一副骨架,没有办法抛弃,所以只求精神自由。所以主“系”“忘”,去除一切主观的想法和欲望。一方面是和道一样,逍遥自在;一方面,没有对事物做出反应和适应变化的意图。庄子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想排在第一,也不想排在第二。“善无近名,恶无近刑,治者以为经典可以一生一世。”(养生的主体部分)就像一片孤独的叶子,漂浮在无边的大海上,随波逐流,任其自然。因为孤叶的形状像一块木头,心像一颗垂死的余烬,所以它自始至终都是无用的(对社会人群无用),却能自我保存(但对自己有用)。这个结果和老木的自我隐藏,不留名是一样的。

所以就生命精神而言,老子和庄子都属于隐逸思想,只是依据不同而已。老子退而无力谦虚,庄子退而粗心无用。

4.思想上的差异

庄子与老子的差异

(1)老子仍然关心政治问题的解决,庄子则踢开政治问题,直接寻求生命精神的大解放。

(2)老子提出了“无”和“有”,庄子进一步提出了“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有,无”。此外,老子还有一系列内外之分,如“身先体后,身在体外”,而庄子则以“天地与我共存,外物与我为一”来否定和超越一切二元性的观念。

(3)老子知道“常”,庄子无视常与无常,主张“物化”观念。老子后来被法家采纳,庄子却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也许我们可以说,庄子是老子生的,是照你的,他的思想明显比老子成熟。

(4)老庄如何看待生死?两者有何异同?

老子:生命是不断循环的,一切都是平等的。不刻意排斥自然死亡,而是反对非自然死亡。

庄子:生与死的循环,就像昼夜的交替。我对一切和死亡都抱着平静的态度,甚至认为死亡是一种极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