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说文解字》这本书?
这本书无论是文笔还是阐述的科学理论,都是后人学习文字学、文献学不可或缺的一步。
《说文解字》反映了中国古代悠久的历史文化,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哲学和宗教。
本文着重从古代神权王权思想、古代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古代生产力的提高和中国古代的玉文化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1.《说文解字》简介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著名古文经学家许慎所著。
《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字典,主要侧重于分析汉字的形体,解释词义,识别音读。
从字体来看,这些字主要是小篆。许慎收集了9353个汉代以前的古文字,加上1163个异体字,* * *有10516个字。
他采用“六书”理论,通过分析这些汉字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从象形、能指、会意、形声字、音译、借用六个方面来界定汉字的形体。他的解释不是基于主观臆断,而是都有一定的道理,很多解释都可以在经典文献中找到。
比如“射”字,《说文狗部》:“射,必是仆。杀,或者死。”
可见,“死”就是“向前倒”和“倒下”的意思。《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右,死于车中”。“死在车里”就是把自己扔进车里。
从排列顺序来看,许慎将古代汉字分为540个部分,同一部分的汉字往往音义相关。这种以偏旁部首排列汉字的方式,开创了后世辞书、辞书的编纂体例。
《说文解字》的出版是中国文学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无论是该书的体例,还是书中阐述的科学理论,对后世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启发性和创造性,是后人学习文字学、文献学不可或缺的阶梯。
正如王宁先生所说:
“一千八百多年来,《说文解字》用一本书创造了‘学’,人们称之为‘说文’或‘徐雪’。特别是清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研究《说文》的巨著,诞生了《说文》文体学、汉字形态学、汉字语义学、汉字语用学、汉字文化学等分支学科,为汉字基础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说文解字》中反映的中国古代文化。
《说文解字》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文化。
汉字本来是象形文字,后来简化为象形字和能指字。在这些特有文字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会意字、形声字等组合字,其音韵特征逐渐增多,很多形声字也是拟声字。
通过分析汉字的物理结构和内部组合规则,人们可以想象出祖先创造汉字时的意图:
有的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轮廓,有的用指示符号标出需要强调的地方,有的用几个部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有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指出单词的意思范畴,另一部分标出单词的读音。
许慎解释正是抓住了汉字的这一特点,不仅从总体上研究汉字的演变规律,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汉字结构的细致观察,致力于探索汉字创造者的意图,解释汉字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
我们用具体的例子来分析一下。
(一)统治阶级利用神权和王权对劳动人民进行精神统治。
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极低,过着原始的采集狩猎生活。
他们无法对人类的出现,日月星辰的形成,风雨雷电的变化,周围事物的演变做出科学的解释。
面对强大的自然力量,他们往往会对自然产生一种敬畏之心,于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就形成了自然神的概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种敬畏上帝的思想成为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利用劳动人民对天、对神的敬畏,把自己当成天子,也就是天子,代表神灵的意志统治人民,不允许普通民众图谋反抗。
西方的“君权神授”也是如此。
许慎的《说文解字》体现了这一思想。在《说文·石闻补》中:“神,众神导致万物。”上帝是人类和自然的创造者。
在我国,有一个女娲用泥土造人的故事。古人敬畏神灵,极其迷信鬼神,主要体现在占卜和祭祀活动中。
古人占卜用的物品是龟甲和蓍草,占卜用的物品称为“卜”。
《说文贵补》:“龟老。外骨有肉者也。从中。天地之性,宽肩而无雄,龟龟而有雄。”
“龟”之所以叫“老”,是因为“老”的意思是“长”,即龟的寿命很长。
蓍草被古人视为圣草。《说文解字》中有很多与占卜有关的词语,如“预兆、贞节”等。
古人可以用猪、牛、羊、玉等实物进行祭祀。比如《左传》中的曹刿之辩,“祭玉帛,敢加之”。
“祭祀”是指猪、牛、羊等。
此外,还有人祭,多是用战俘祭祀神灵,《说文·石闻补》:“祭祀,祭祀也。节目里的。来装肉。”
《礼记·月令》教“祭”为“杀”。
人祭除了直接杀人,牺牲人头,也是人祭的一种形式。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死后死的人多达177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奴隶。
据说秦始皇死的时候,所有修建地下陵墓的工匠和后宫没生过的嫔妃都和他葬在一起。
在古代,负责祭祀的人被称为“巫”或“愿”。《说石闻补》:“但愿,那些赞美主的人会遵照指示,顺着孩子们的口。离省一天;伊说那是嘴,是个巫婆。”
《说文》中关于祭祀的文字还有很多,比如《说文·玉补》:“灵、巫、玉侍奉神明。”
说武文布:“巫师,能侍奉神灵,男称巫师,女称巫师。”
在阶级社会,王权至上,国王拥有世间万物。他的话就是法律,他的行为就是榜样。
从奴隶社会建立到秦汉,王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认为服从国王的命令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国王是天帝的儿子,是上天派来统治天下的。
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到儒学大师董仲舒,再到经学无与伦比的许慎,无一例外。
说布:“王,天下归活。董仲舒说:古代文学家是三画之王。三者为天地,参者为王。子曰:三王历来。”
“王”由“三”和“|”组成,其中三条横线分别代表天、地、人。神和鬼从来都是让人畏惧的,人和人是并肩的。这里的“人”其实就是国王。
《说文任补》:“人,田之性最贵。”
可见,天、地、人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人们把国王视为三者中最尊贵的。
(二)古代下层阶级的悲惨命运
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于是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
从商朝的奴隶社会到许慎生活的东汉,用了1600多年。
虽然社会几经变迁,但每个时代都有一大群人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的总名是奴隶。
也许每个朝代他们的名字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命运是一样的。他们没有生活自由,过着悲惨的生活。
《说文》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丰富的资料。
首先,我们来看看奴隶的来源。
《说文·民部》:“民皆萌动。出自古文形象。”
“孟”的座右铭是“孟”。古汉语中的俗字是从女人(也就是奴隶字)来的,好像是被绑起来拖着走的。
当然,战俘不仅限于参加过战斗的人,还包括从战败国掠夺来的战俘。
男囚犯往往一开始被杀作为祭品或食物,然后被迫服苦役;女囚成为奴婢,从事家务,也成为主人的发泄工具。
《说文》:“臣,引也。事亦如投降。”
“拉”本来是用来拉牲畜的,但为了防止战俘逃跑,就用绳子捆起来牵回去。
“男为臣,女为妾”(《左传·Xi公十七年》),就是这样。
奴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利用妇女作为债务的抵押品。
我们先来看看《说文》女部关于女奴的一些话。
奴隶,奴婢。所有古老的罪人。李周说:它的奴隶,男人进入犯罪,女人进入洞穴。从女性,又从。
女,女,象形。
女仆,女人低人一等。从婢女,卑微也声音。
自宗法公社以来,由于经济原因,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在家庭中不得不服从丈夫,成为丈夫的奴隶。
她们在家服从父亲,婚后服从丈夫。
吕宗达先生认为“开始把还债的女人当奴隶,也是奴隶社会的开始”。他认为“女”是古代奴隶的“奴”字。
穷人因为还不起债,就拿女儿做抵押。
女性成为奴隶后,主要从事捣饭、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劳动。他们必须绝对服从主人的命令。
《说文》中把女性人物训练成女性,女性人物被训练,女性人物也被训练。
《女传》:“魏曲沃为败者,魏大夫如耳之母。”这里的“负面”是“女人”。
《说文·北布》:“负,不值得借。”这也说明了女人成为奴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身体还债。
女性受到身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歧视。
《说文》女部:“哇,女人真脏。哎,从女声。”
《汉律》:“见之不可奉殿。”即要求妇女在例假期间不得参加祭祀。
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只能做她们被告知的事情,反抗一点,也就是被监禁或者被惩罚。
《说吐温补》:“嘿,徒弟住的地方。”
以上主要介绍了一些女奴的情况,她们的不幸反映了整个奴隶阶级的命运。
那时候奴隶的生活是悲惨痛苦的。他们没有生命安全保障,经常被招募去为奴隶主打仗干活,随时可能被处决,不管你是否有罪。
《说文》载:“祭祀,祭祀也。从节目中,来捧肉。”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奴隶主是可以拿奴隶当祭品或者祭品的。
(三)古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建设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发展的活化石。通过《说文解字》,我们可以想象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程。
1,古代农业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只能群居。他们采集植物的果实,靠捕鱼和打猎为生。
《说文目补》:“挑,划,取。从木头,从爪子。”
《说文》动物部:“动物就是动物。大象的耳朵、头和脚的形状。”中国古代猛兽下凡是一种捕捉动物的活动。
《说文》狗部:“猎,火田也。”“嘿,防守队员。”
寿和项解释了古代的两种狩猎方式。打猎就是用火打猎,就是用水烧山林,烧死它或者逼它跳崖而死。你用网和陷阱捕捉动物。
后来,人们把牛、马、羊、猪等没有被吃掉的动物圈养起来,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找到播种和培育农作物的方法。
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采集和狩猎到农业生产。
《说文·草步》:“储积。”
原始农业非常依赖自己,他们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
《说文》:“烧,烧田。”“域,火也。”也就是先用火把杂草烧掉,然后再培养。
由于生产力落后,土地利用效率差,所以有“休闲田”和“大田”之分。
《说邹文布》:“永远走,永远走,活得轻松。”也是“反农”。
“休耕田”是种了一年的田,第二年用作牧场。“走过场”是轮流耕种的田地,“耕田”是三年耕种一次的田地。
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随着古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陶瓷、冶炼、酿造等行业的发展。
《说文》中的大量文字可以说明这一点。
《说文·左部》:“陶,土陶也。把你的声音从袋子里救出来古人昆吾制陶。”
《说文左部》记载了大量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陶器。苟,备火,长颈苟也;收款机也从后面响起;被烧过的瓦片和陶器的总称。
由此可见,陶器在古代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屋顶的建材到储钱的器皿,这也说明了当时制陶业的迅速发展。
随着木炭的开发,冶金工业有了很大发展。
《说文补》:“冶,卖也。后来又扩展到熔金。”《说文·金文补》:“融冶器之法也。”《仓颉》:“熔之,炭炉,所以卖铁也。”"木炭燃烧木头。"
古人把木头处理成木炭,用来烧水或冶炼。
说金文布:“银者,铂也。”“铅,绿金。”"锡、银和铅也被使用."(锡为蓝金,古称青铜)“铁亦为黑金。”“领、铜、铁组成”。
可见古人对金属的分类非常细致,他们已经认识到这些金属的不同性质和功能。
人们的工具从石器变成了青铜和铁器。这种原材料的变化,显示了当时生产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从“项圈”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经发现了这种矿藏,意识到冶炼后可以用来制作坚固的工具,所以取名“项圈”,与冶炼用的木炭一起,古人就有了冶金的能力。
中国的造纸术一般被后人认为是东汉蔡伦发明的。晋代叶凡《后汉书》中记载蔡伦“以为纸以树皮、麻头、敝布、渔网”。
其实在《说文》中,已经有了关于纸的制作过程和制作工具的记载。
《说文解字》:“纸是一沓子。”说朱雯布:“铝箔,这是一叠。”《说文·水部》:“许,打絮于水。”
起初,古人用乱絮造纸。方法是先把它泡在水里,然后浮起来,搅拌成浆。然后用苇板沥干水分,摊匀,晾干,制成纸张。
《说文·主簿》:“嘿,床叠也。”“篮子”这个词是造纸的工具。
中国古代纺织业发展迅速,主要原料是丝和麻。
《说文》中很多文字记载了古人用麻纺纱的过程。
《说补》:“林,花之总名也。林的字也小。超细纤维是工作,象形。"
说布:“马,与林童。人民统治,在房子下面。从广阔,从森林。”
林、麻是异体字,指细小、零碎的纤维。制作时先把麻连起来,然后用手捏在一起,再把捏好的东西一根根连起来,作为纺织用的长线。
《说文》中的“言、纪、纪”等词记录了这一过程。“哎,成绩也是缴获的”;“夺,绩也”;“性能,也。”
纺纱前,必须对大麻进行清洗。《说文解字》说:“练,练。”在古代,大麻可以用水洗或用灰擦来去除瑕疵。
古代酿酒业非常发达,孕育了悠久的中国酒文化。
酒能使人兴奋,忘记眼前的烦恼,激发人的灵感,强身健体。酒也可以是灾难,它甚至可以毁了人的名誉,毁了国家。
许慎似乎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说文解字》中以“一”为部首的词多达66个,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东汉以前人们在酿酒和饮酒方面的一些特点。
《说文有补》:“酒,而已。所以论人性的善与恶。从水声来看,也是造的,而且是吉凶造的。古人尝酒醪,余尝之美,故大大咧咧。”
其实怪酒是不对的。酒不是有情之物,它的善恶来自于人的善恶。
在先秦时期,饮酒已经成为一种习俗和文化。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遇到祭祀或其他重要场合都要饮酒。
《说文·游补* *》载有67个字,对酿酒方法、酿造时间、酒味、酒色、酒浊、饮酒习俗等作了简明的记载。
《说文》米布:“妈的,我醉了。从米,曹圣。”这个字全是koji字。
大曲由大麦、大米和其他谷物制成,含有大量酵母和微生物的淀粉块。
在生产过程中加入酒曲,可以使淀粉糖化和醇化同时进行,直接把粮食变成酒。
曲决定了酒的质量和品种,它的发明可以说是酿酒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四)古代玉器文化
古人对玉非常推崇,因为它质地坚硬,色泽鲜艳,手感温润。古人将它拟人化,表达了对它的感情,反映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说文·虞雯补》:“玉是石之美。有五德,润泽温润,仁者。”
从外表看,可以知道中间和正义的一面;它的声音嘹亮,致力于深远,不屈不挠,勇敢无畏;锐而廉,而不枝,方是也。似三玉之接,其贯也。
一般来说,玉这种好石有五德:温润温润,是仁者的比喻;玉的质地,从外到内,都是义土的比喻;它的声音舒缓悠扬,传向远方,是一种智能的类比;它宁折不弯,是勇士的榜样;很锋利,但不会伤人。是老实人的一个例子。
玉字全身像三个片玉,中间竖的是穿玉的绳子。
《说虞雯补》近130字,介绍了玉的种类、形状、成分、颜色和功能。
玉器的精细分类也体现了古人对玉器的深刻认识,玉器管理的高超水平和古人朴素的审美情趣。
正因为如此,玉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祭祀、政权、就业、人际关系、服饰、审美情趣等等。
如《说补》:“龙,为旱类祈祷。龙文。”
龙是祭祀时用来祈求神灵赶走干旱的玉石。
《说文》玉:“哎,诸侯捧桂朝皇帝,皇帝捧玉去冒,就如耕冠。”
《李周》说:“天子持四寸。”这里的“欢”是指诸侯朝见皇帝的信物。
《纸玉部》:“嘿,玉也满耳。”这里的“唐”是一种饮料,暗示你假装听不到眼前的是非。
总之,先秦时期玉器种类繁多,说明当时人们的石雕艺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同时,在先秦时期人们的心目中,玉已经成为高贵美德的象征,玉几乎不离身。
这种文化意识是对酒文化的超越,但不同的是,现在酒文化越来越差,而玉文化已经日渐衰落。我们只能从《说文》中窥见辉煌的过去。
三:结论
总的来说,《说文解字》作为汉语史上不朽的杰作,至今仍是一部重要的、经典的汉语工具书,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同时,在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帮助后人了解中国历史方面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备注:本文为转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