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可行性

(一)人民币可兑换的可行性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著,为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2万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0.2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这五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7.7%。一个国家的币值稳定与否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人民币币值的长期稳定是建立在稳定的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我国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8651亿元增加到1997年的1891.4亿元,年均增加2053亿元。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增强了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中国的对外贸易日益扩大,对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从1997,中国进出口份额全球排名第十。经过从1997到2002年五年的努力,中国进出口份额已跃居世界第五位。强劲的进出口形势和国际投资地位可以直接促进中国货币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截至2002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已达2864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据最新统计,中国国家外汇储备已达3000亿美元。不仅如此,居民还有8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企业也有8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充足的外汇储备和良好的增长趋势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事务中的信誉,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有利于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充裕、金融政策稳定、物价低廉等因素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声誉。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被广泛用作支付和结算的硬通货。因此,可以说人民币已经是一种区域自由兑换货币。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人民币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必须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创造更多有利条件。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人民币自由兑换不会太快。

(二)分析人民币不宜过快实现自由兑换的原因

第一,受限于自身实力,人民币短期内不会成为国际支付中的硬通货。因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域方向比较集中,与中国对外贸易前十位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70.1%,而且几乎都是发达工业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根据外汇交易的不对称规则,双方将使用强势货币。除马来西亚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地位都高于人民币。我国在与他们打交道时,大多只能以对方国家的货币结算,这就大大限制了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因此,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无法进行本币交易,无法转嫁外汇风险,无法获得降低外汇风险的收益。这种自由兑换只会增加投机,没有任何好处。

二是监管体系不健全。我国虽然放开了经济项目,但仍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和外汇统一管理,因此监管压力很小。资本项目由国家逐步审批和规划,几乎不需要监管。货币自由兑换不是靠设立一个监督委员会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整体的体系,一个完整的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这不仅需要央行的能力,还需要整个社会相关经济制度的完善。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次危机表面上看是由于国际游资在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造成的,但实际上是由于东南亚国家房地产过热,产生了巨大的泡沫经济,导致汇率完全高估,从而使国际游资有机可乘。问题的症结在于监管制度不完善。由此,对比国内的情况,只能说现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金融风险巨大,只会导致更大的危机。

第三,影响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一旦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中国资本项目下的外债管理也将放开,这将增加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例如,当采取国内紧缩政策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国内利率时,国内银行和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从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同时,由于国内利率高企,国际热钱也会涌入,削弱紧缩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当降低国内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时,由于利率较低,国内和国际资金流向其他国家,这也将使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其目标。而且,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国的利率仍然没有市场化,其结果就更加不规则和不可预测。

第四,微观经济基础需要进一步加强。微观经济基础是否健康,关系到国内企业面对前所未有的同业竞争压力能否生存,也关系到与之密切相关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从而影响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能否正常推进。一般来说,微观经济基础是否健康有以下标准:一是企业部门是否具有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第二,企业能否对利率、汇率等价格信号做出正常反应。但我国企业产权不清晰、政府干预严重、自我积累率低、过度依赖银行信贷资金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如同中国改革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坎坷道路一样,可以预见,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道路上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需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前提,人民币可兑换要创造条件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