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伟大的北方战争

论伟大的北方战争

伟大的北方战争

一.背景分析

(一)历史渊源

瑞典(源自17世纪的瑞典),一个位于波罗的海的强大帝国,拥有2500英里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在对外贸易和开拓海外市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17世纪瑞典的国土面积是现在的近两倍。尽管如此,它的土地资源非常稀缺。他们处于欧洲文化的边缘,甚至是欧洲唯一需要节约粮食以备不时之需的国家。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春风根本吹不动他们的国家,声称他们还生活在中世纪的生活中。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下,瑞典人只能把目光投向欧洲其他国家,通过掠夺来充实自己。这个想法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占领区永远无法维持如此高的战争开支,这也成为瑞典人未来失败的伏笔之一。

中世纪的瑞典军队

这是一个疯狂对外扩张的世纪。瑞典人之所以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与他们的军事实力是分不开的。虽然军队规模相对较小,但其军事素养高于同等竞争的国家,所以不吃亏。当时的俄罗斯帝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代,国家一度动荡不安。在贵族们不遗余力解决内乱的时候,1613年,为了解决沙俄帝国三年无主的问题,沙俄帝国发动全俄士绅会议,选出了新沙皇米哈伊尔·罗曼诺夫,结束了这种混乱的状态,国家意志再次趋于统一。

《斯塔尔博条约》剥夺了俄罗斯直接进入波罗的海的权利,俄罗斯暂时失去了挑战瑞典霸权的资格。

但是,俄罗斯帝国的困境并没有得到解决,外国列强依然虎视眈眈,尤其是北方列强瑞典和波兰,占领了俄罗斯帝国的部分领土,这对于一个国家的主权来说是耻辱。为了收复这些领土,俄罗斯人只能被迫与瑞典进行长期谈判,而作为战败国,俄罗斯人势必要割让更大的利益。由于当时局势紧张,俄国最终在1617年在利益问题上向对方让步,签订了《斯塔尔博-沃条约》,丧权辱国。战败方被迫承认瑞典拥有芬兰湾的主权,这是俄罗斯帝国到达波罗的海的唯一通道。这对俄国人来说是非常致命的,双方的恩怨就这样结下了。围绕波罗的海的利益正是后来双方的冲突。

瑞典强大的军队

(2)双方军事实力对比

在北方大战争爆发之前,当时的瑞典国王是查理十二世,他自认为是中世纪的骑士。这个称号来源于他强烈的正义感,也可以说他是中世纪的世界警察。他不喜欢欧洲国家奢侈的巴洛克生活。为此他引发了多次战争,废黜了那些他认为不配做国王反对者的人,转而支持那些他已经习惯了的人。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无异于一股清流。从来没有人见过如此疯狂的国王,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正义感,而完全不顾国家的利益。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瑞典的军事实力确实很强。查理十二世为了满足自己的中世纪骑士身份,常年训练总人数达77000人的常备军。虽然战争爆发时这支军队已经消耗殆尽,但仍在稳步发展。据史料记载,这支军队的总人数在1707年超过了12万,其中就包括站在瑞典一方的荷尔斯泰因。

查理十二世的亲征,右边骑着大马穿着皮大衣的是查理十二世。

反观俄罗斯帝国,面对长达半个世纪的艰难局面,历代俄罗斯国王都将目光转向了改革。高瞻远瞩的沙皇费奥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在军事方面,加速了俄罗斯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大大提高了战力,甚至将儿子彼得一世送到欧洲求学,积极吸收欧洲的先进发展成果来壮大自己。彼得一世学成归来继位后,俄罗斯帝国发生了变化。他一方面继续推行前任的改革,另一方面开始了扩张之路。战争前夕,俄罗斯帝国的疆域扩大了近三倍,综合国力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如此庞大的国家也给俄罗斯人带来了麻烦,到处都需要防守,但机动力量有限。但他们的反瑞典联盟势力强大,包括丹麦-挪威、萨克森、波兰等强国,可用的军事力量同样可观。所以从军事力量对比来看,双方力量是相对均等的。1700年,俄罗斯北部战役的爆发,彻底拉开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北方战争的序幕,这是一场利益之战。

彼得一世

第二,战争的爆发

①战役的第一阶段:勇敢的瑞典人。

强不容易打,要从瑞典的盟友开始,逐步削弱瑞典的军事实力,然后包围瑞典,消灭它。反瑞士联盟算好了。1697年,在丹麦国王腓特烈四世的率领下,丹麦军队率先进攻其南部邻国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瑞典盟友),摧毁了多座军事要塞。这被视为对瑞典联盟的极端挑衅,但由于时机不成熟,丹麦方面没有进行更大的军事斗争。

直到1700年,俄罗斯、丹麦、萨克森签订三方协议后,新一轮军事斗争才爆发。丹麦军队充当先锋,再次入侵围攻特宁,另一方面萨克森奥古斯特的军队开始向瑞典联盟——民族弗吉尼亚施压。面对如此激烈的反瑞联盟,查理十二世没有发脾气。分析完敌情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丹麦。他先是突破了丹麦海军对海峡的封锁,然后出人意料地出兵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眼看自己的大本营有遭到奇袭的危险,丹麦人瞬间失去了战斗的兴趣。迫于压力,他们没能坚持一段时间,于同年8月宣布退出战争。

年轻的君主查理十二世在纳尔瓦战役中以少胜多而一举成名。

一分被破,只剩下萨克森和俄罗斯。双方在乌纳尔激战,可惜在老瑞典面前,俄罗斯帝国有点不成熟,彼得一世出道以来遭遇重大挫折。查理十二世转身去萨克森接奥古斯特。在这场战斗中,瑞典人以绝对的压倒性胜利,奥古斯特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第一个反瑞士联盟也宣布解体。这个联盟不仅没有打击到瑞典,反而助长了瑞典的嚣张气焰。查理十二世成为名副其实的欧洲仲裁者。

获胜的瑞典人

(2)战役第二阶段:迅速击溃瑞典人。

在第一阶段结束时,查理十二世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选择。是继续扩大纳尔瓦战役的战果,压俄国,还是转向进攻波兰和萨克森南部?经过多次犹豫,查理十二世最终选择了南下。查理十二世是怎么想的?其实道理很简单。从地理上看,瑞典与俄罗斯帝国的边境非常偏远,环境极其恶劣,后勤补给也不一定能得到。此外,俄罗斯帝国地处高纬度地区,幅员辽阔,攻击俄罗斯帝国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和补给都很差。军队可能得不偿失。如果拖住了,会给对手两面夹击的机会。另一方面,进攻波兰-萨克森的多为平原,无险可守,有利于部队推进。权衡之下,查理十二世选择了向南进攻波兰-萨克森,但查理十二世没想到的是,这将是他的败军转向的关键点。

波尔塔瓦战役,俄国人终于骄傲了。

为了彻底征服波兰-萨克森,查理十二世在这个泥潭里陷了6年。虽然他的判断被证明是敏锐的,但瑞典军队取得了全面胜利。但这给了俄国人宝贵的喘息机会。在彼得一世的惨痛经历下,俄国人开始发展海军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再次提高了陆军的实力。直到1707,喘息的俄国人才再次要求瑞典归还占领区,但当时的查理十二世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要求呢?为了再次向俄国人展示拳头的大小,查理十二世调兵进攻莫斯科。然而可悲的是,由于高纬度地区的极寒天气,瑞典军力严重损耗。更糟糕的是,携带大量物资的军队被拦截摧毁,瑞典的盟友也遭受了同样的命运。俄国人看准时机,趁机爆发了波尔塔瓦战役。在彼得一世军队的压迫下,查理十二世战败流亡他国,瑞典的战败就此敲定。

瑞典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战争

第三,结局不同

此役之后,俄国人趁机征服波罗的海,夺回出海权的控制权。其余的反瑞士联盟也打起了落水狗,就连此前宣布退出战争的丹麦和萨克森也趁机加入进来,随后对瑞典展开了猛烈的军事打击。大北战以瑞典战败而告终,瑞典彻底失去了大国地位,而俄罗斯帝国凭借这场战役的胜利成为东欧大国。是非不分是很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