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文化的历史与发展论文提纲
中国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贯穿着玉文化,玉文化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古玉中,良渚玉和后来的战国玉以其令人难以置信的精湛技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也为研究中华文明史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
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上,战国、汉代、清代是巅峰时期,其工艺达到顶峰。第一个原因是玉器和玉文化融入了当时的政治、文化、伦理和生活,而且从历朝统治者到李的百姓都有一种对玉器的崇拜,玉器的玉德融入了社会道德。第二是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物质丰富,文化发达。在中国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中,清代对现代玉文化的影响最大,它既是中国玉文化的辉煌时期,也是给后人留下大量艺术瑰宝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宫廷玉器作品和皇家贵族完整的玉器文化观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清代玉文化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顺治建立政权到康熙时期(1644—1722),这一时期是清朝刚刚建立政权,基础不稳,经济处于恢复期的时期。再加上提倡节俭,所以宫廷玉器作品中基本找不到玉器等奢侈品。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统计,顺治至康熙没有作品。雍正从乾隆到嘉庆年间(1723-1820)是清朝中期。在中国历史上伟大君主康熙的统治下,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再加上乾隆热爱中国文化,所以中国的玉器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乾隆二十四年到嘉庆初年,大约四十年后。道光至宣彤(1821—1911)清末,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国力衰弱,列强入侵,玉文化衰落,玉雕技艺下降。清代玉文化的高峰是在乾隆盛世后期。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以乾隆二十五年(1760)为界,将乾隆盛世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期宫廷玉发展缓慢,部分仿古玉以切割加工为主。乾隆二十五年后,玉器生产进入繁荣期。这一时期,惠部每年分两次向朝廷交纳4000公斤的玉器,玉器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宫廷玉器业的发展。富商和普通百姓都在购买各种玉器,扩大了玉器的供给,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促使乾隆提出了一整套玉器经营理念:匡正世俗,提倡师古,提倡绘画,普及微量玉器。
所谓“俗式”,就是在玉器供不应求的形势下,不考虑玉器的质量,大量生产款式庸俗、做工粗糙的大宗商品。与此同时,“肖华”之风盛行,出现了一些花纹浅淡的玉器,乾隆称之为“玉洱”。乾隆为了扭转“格调低俗”的局面,同时也为了表明自己向往过去的意识,提出了“崇尚古法”,产生了大量仿古的彝玉器,推动了玉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乾隆后期大量玉器仿制商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客观上促进了玉文化的发展。同时,他还提倡“优材不雕”和“古朴”的艺术原则。“崇尚意境”也是弘扬玉文化的重要举措。玉不仅是一种稀有的材料,也是一种文化载体,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与图画相似。所以乾隆提倡意境。他在制作玉石山水画时,将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与写实和写意结合起来,就像画家追求笔墨趣味一样。比如《游山玩水》《大禹治水》,都是以绘画、雕塑为题材。“推广微量玉”,是微量杜斯坦玉的简称,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作品。痕玉具有鲜明的阿拉伯风格,其造型和图案充满异国情调。做工上“薄如纸,细如发,表面圆润光滑,不留手抚摩。”由于乾隆对雕花玉的推崇和喜爱,仿雕花玉之风蔓延到扬州、江宁、北京等地,仿雕花玉之风一度盛行。民间玉器店将京都坛的雕玉称为“梵作”,将“仿雕玉”称为“梵作”,一直流传至今,所以具有“梵作”装饰特征的玉坛自18世纪以来影响深远。
隋唐时期
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流密切,长安已成为一座国际化城市。这时候手工艺品极其繁荣,手工艺品也是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商品。然而,这一时期出土的玉器很少,现在已知的只有几种玉杯、玉饰、玉扣、玉带、玉女、玉雕。唐代玉器和器皿的风格不同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有大量的花鸟和人物纹饰,器皿生活丰富。具有实用价值的杯碗增多,表示官阶的新饰品、玉带饰品出现。
南北宋、辽、西夏、金元
此时的玉器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宋代以来,实用玉器和装饰玉器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广泛流传。与礼器文物相比,被称为“玩物”,其打磨水平也很高。由于南北割据和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玉器上体现出民族和地方特色。宋代的玉器,以龙凤为吉祥图案,受工笔画的影响,非常重视表现。宋代不仅工商业兴盛,道教盛行,理学泛滥,对玉雕也产生了影响。以龟、鹤、龙凤为题材的玉雕,就是当时这些社会思潮的反映。西夏、辽、金、元玉器以花鸟、虎、鹿、鱼为主要纹饰,饰品、镶件较多。实用产品包括杯子、洗涤用品、盘子等。以鸟、鱼、动物为题材的手工艺品增多,磨玉融入了民族的生存意识和乡土情怀。
明朝
明代生产力大发展,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繁荣,玉器制造业也相当发达。此时玉雕的趋势是进一步世俗化。明代理学泛滥,道教和民间信仰深入人心。人们要求社会稳定,祈求神灵保佑,以获得这个世界的繁荣。这种社会要求体现在技术领域,就是吉祥图案很受欢迎。明代玉器的吉祥图案有八仙、三星等神仙,长寿、幸福等人物,桃、灵芝、李、竹、兰、鹿、鹤、鸳鸯等动植物,龙、凤、虎、角等飞禽走兽。吉祥图案时而成为主题图案,时而被装饰,显示出吉祥图案的广泛性和深度。到了明代,由于饮茶饮酒的盛行,玉壶杯出现并日渐增多。这种玉雕是最现代的。同时,继宋之后,明代的仿古艺术之风逐渐形成,影响了玉器生产中仿古玉的繁荣。仿古玉起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主要由青铜器和古玉改造而成。
明代的书法和绘画进一步影响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和提高。此时的玉器工艺也或多或少受到文人画、磨写意山水、诗词的影响。这种体现文人情趣的玉,是上一代没有的。玉器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文人在书房作画、写字时,经常使用玉石文具或玉石作为装饰。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沿袭旧制,用玉来标志贵族等级。与前代不同的是,系在官服上的玉带增多,皇帝、王侯、诸侯、驸马、一品文武百官的皮腰带都用玉盘装饰。
明代玉雕具有时代风格,刀工粗犷有力,雕刻非常精细的“三层透雕法”。北京、苏州、扬州是当时玉雕的三大中心。宋《天工开物》曰:“虽好工聚京师,巧工推苏县。”苏州的玉雕技术在当时被推至全国之首,为明代玉雕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明代中期以后,玉雕技艺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玉雕大师,其中以陆子冈最为著名,他雕刻的玉石被称为“子冈玉”。但明代的玉琢在最后一道打磨、细磨工序中,却出现了“不劳而求形”的现象。
今天,在玉器店,人们会买一块玉挂在身上。有的是出于装饰偏好,有的是为了象征吉祥,有的人佩戴玉石是为了驱灾辟邪。
在玉文化传统中,驱灾辟邪的观念是很奇特的,其起源来自于汉代先民特有的一种玉风尚。
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古代的玉文明从未间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玉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李伯生认为,玉作为我们的民族,被视为地球的遗迹。佛寺得到佛指舍利,寺庙就会有核,寺庙就停下来开始烧。因为它有那个遗迹,玉应该算是大地的遗迹,是大地的精品石头,是大地的精品骨架。
许多学者试图解释这种中西文化差异,但最终都找不到满意的答案。似乎这种文化现象只能被冷冻成一个历史悬案。
回望和思考这段历史,学者们认为,当一个民族处于历史演进中,从起源到融合,走向文明,文明的传承就永远不会中断,一个伴随历史的古老传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文化积淀,它们会悄然而深刻地融入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