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3000字。

在医学领域,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是我的中医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范文1

临床中医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和机理以及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和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医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开展,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机制研究等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但由于中药和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使得西药临床药学在中药和中草药方剂中的应用捉襟见肘,于是以中医理论和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医应运而生[1-3]。临床中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2015年,我单位设立临床中医硕士招生点,当年成功招生。现总结本学科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及经验,供同仁参考。

1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

与西医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一门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和科研能力的临床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临床药师要满足临床需要,需要具备中医、中药、科研等多重学历和能力。因此,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至少应具有中医或中药学本科学历。在培训过程中,要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药物的方法和手段,并在临床实践中找到。

2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案

2.1培养时间限制和安排

本专业培养周期为3年(6个学期)。1学期,理论课在本部完成。第二至第五学期,在单元中强调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第六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和答辩。1+4+1?的培养模式。

2.2培养方法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剂科和业内专家组成,指导和培养研究生。从考研开始,导师组就根据培养计划、学科背景和个人特点,讨论制定培养方案,在研究生完成理论课程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要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和项目的进展情况。导师组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课题、中期报告、答辩等环节。

2.3理论课程培训计划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是在思想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具备基本的科研思路和专业理论知识,因此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三种,如表1所示。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英语学习;专业必修课培养科研思路和统计方法;专业选修课是根据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专业知识储备(至少三门选修课)。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处于起步阶段,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理论知识的摄入。因此,允许研究生在教育部直属的其他院校选修,考试合格后学分予以承认。这既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也促进了本学科的快速发展和完善。

2.4临床实践培训方案

2.4.1总体要求和目标临床中医是一门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因此需要本专业研究生亲自融入临床工作,这是整个培养过程的重头戏。因此,临床实习总课程为24个月(4个学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实践的原则。以毕业后具备中医临床实践技能和独立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医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训,研究生临床实践培训由导师和临床教师在轮转科室进行[7-9]。

2.4.2实习内容及安排本学科临床实习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为12个月。

(1)全科阶段

现阶段研究生需要在医院药剂科各个岗位进行轮岗,包括门诊药房、中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科室,通过实践熟悉和掌握临床药师的主要专业技能。

①门诊药房培养计划研究生应掌握本岗位处方审核、调剂、发药的基本技能;需要熟悉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方法和流程?精、麻、毒、放?特殊药品的管理方法和程序;需要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成药的特点和原则,特殊人群的特点和原则。

②中药室培养计划研究生应掌握中药方剂审核、配制、调剂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以及特殊中药饮片的管理方法和流程;了解煎煮程序、操作和设施维护,以及煎煮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在这个岗位实习3个月左右。

③病房药学培养计划研究生应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以及审核医嘱、调剂、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特殊药品管理办法;需要熟悉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的特点和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病房基药的管理方法。在这个岗位实习3个月左右。

(4)药学培养计划研究生应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和贮存方法、中成药的采购和贮存的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房制度和药品采购管理程序;需要了解药物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⑤药检室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掌握本岗位药品质量管理和常用医院制剂检验的方法;熟悉药品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流程。药品管理法?以及《中国药典》中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我们需要了解药品质量问题的追踪流程和评价报告。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

⑥制剂室培养方案本岗位研究生应熟悉中药煎煮、预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的操作方法;要了解中药材的加工方法,中药特色和技术的传承。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至少需要准备10批制剂,至少需要维持第二天永久制剂的1。

(2)专业实践阶段

此阶段分别在临床药房和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可以通过在临床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和技能,然后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科背景选择临床科室,进行更深入的中药学临床实践。在导师和临床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和处理中医临床问题的能力。

①临床中药房室培养计划研究生在该岗位应掌握审查医嘱和干预措施、分析和评价治疗药物监测数据、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医治疗原则或指南、药物信息检索与评价、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物日历书写、与医疗患者沟通的技能;要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和原则、临床药学室的工作内容和流程;需要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和病例讨论。

②临床科室培养方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求,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并解决中医在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临床药学知识和技能在具体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的中医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

2.5科学研究和培训计划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和学科背景,结合中医临床问题,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试,评审专家组主要评价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临床实用价值。

根据评审专家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领域和中医药工作一线,围绕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与用药安全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科学、严谨、实用的参考结论或解决方案,撰写毕业论文。

3思考与思考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建立在?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来说更是如此。本学科的建设始终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药师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和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但临床药师对临床实践和研究生的影响很大。帮、传、带?此外,还能促进本学科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本文就我单位本学科的建设规划提出如下思考和设想。

3.1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训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学科现阶段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公认的、规范的人才培养流程。因此,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整合现有的所有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让他们在所学专业和特长的基础上,开拓视野,与临床无缝结合。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应开设临床中医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该专业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避免出现人才缺口。第三,加快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领导?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学科建设。

3.2适当的政策支持,规范培训模式。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的支持将举步维艰,而临床中医对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希望政策制定者加大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房应参照西医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在专业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从基层单位选拔中药师进行1年规范化培训,毕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规范各单位临床中药房工作。此外,应大力开展各类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各单位药师的技能提升和专业延伸。

3.3吸收多学科知识和经验,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中医临床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医学、西医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因此,本学科的建设不应局限于现有教师的教学,而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的优势,丰富本学科的内容和深度。本单元理论课跨校选课是这方面的重大突破!

当然,中医临床药学的基础是中医理论,所以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不能完全套用西医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本学科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的配伍、中西复方制剂与中西药物的配伍、中草药的用量和煎煮方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和中医药宣传教育等开展工作,以中成药临床用药咨询和处方点评为抓手,规范医患安全。

3.4结论

诚然,我单位在2015年才刚刚开始临床中药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其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在摸索中,这与我国临床中药学的现状完全吻合,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探索、挑战和尝试,最终会找到一条适合临床中药学快速发展的特色之路;临床上的药师也会随着自己在临床上的热度,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信任和支持!希望同仁共同努力,共创中医临床的辉煌未来!

中医毕业论文范文2《中医发展前景》

继承和发展是前提,发展是最好的继承,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中西医结合。然而,无论是中医的发展,还是中西医结合,都还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这其中,既有认识的问题,也有科学观念的变化。下面结合中医的科学讨论来讨论这个问题。

1中医现代研究的困惑与思考

1.1中医西化

过去的中医科研,讨论的大多是中医西化。因为不管怎么表达,他们的核心都是寻找、分离、提纯所谓的中药。活性成分?或者化学单体,这些大多是针对西医的疾病,而这不是西医的发展历程吗?如青蒿素、黄连素等,大多已失去了中医理论的表述和应用原则,我国药典也将其归为西药。中医西化可能是发现或创造新西医的捷径,然而,作为中医发展之路,它仍有明显的缺点。第一,从中医西化的成果来看,虽然有成功的例子,但相对于中医的整体数量来说,是很少的。其次,从目前西医的发展来看,现代西医的发展本身似乎陷入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境地?迷宫?。鉴于现有药物的临床副作用和病原体耐药性,人们痛苦地否定了一批又一批药物的使用价值,不断寻求合成新药。

1.2中西医结合

中西医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张锡纯的“医学热忱,向西方学习”。由于中西医的侧重点和经验不同,中西医结合在很多情况下收到了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更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中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临床适应症也有所不同。没有恰当的组合理论的指导,特别是在西医药学理论越来越强,中医理论越来越弱的条件下,他们在用药理论和方法上难免牵强附会,有失偏颇,往往会影响其临床疗效,甚至导致严重的临床副作用。

2了解中医的特点

2.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是否大于部分之和?它是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概念。然而,由于?单因素线性分析?世界上的卓越成就,现代医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都忽略了这一点。比如,现代医学不仅注重个体对各致病因素的理解和把握,在处方中也会使用复方药物或两种以上的药物,但大多是针对不同的疾病。病因?还有自己的大拼盘;也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但多限于两种药物。而中医辨证论治不仅仅强调在诊断上的重要性?四诊联合参与?,形成一个整体?综合症?而且在治疗中,还运用君臣辅理论进行试验观察,形成整体处方。如发现龙胆泻肝汤与木通加六味地黄丸、木通加滋阴药配伍,可显著降低其汤剂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关木通水煎液和关木通加退热药水煎液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没有明显降低;而关木通加甘草、关木通加附子能显著提高其煎剂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关木通经炒制、滑石粉炒制、麦麸炒制后,其水煎液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显著降低(P < 0.01)。当代名医用附子,李克最大用量600g一昼夜,朱维举最大用量45g,姜春华用量9g,李汉青用量0.3g用于已治愈心力衰竭的患者。两者最大相差2000倍,都达到了?水槽?临床疗效[2]。这是用传统科学的概念无法理解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2整体不等于宏观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大优势,但整体不等于宏观。后者只是对宏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前者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整体具有?非线性?用什么?整体是否大于部分之和?复杂科学的特征;所以它的整体特征不仅取决于它的物质构成,还取决于物质的关系和构成。比如?蝴蝶效应?只能在特定的复杂气象条件下产生;由于中药的配伍、剂量、炮制的不同,其方剂的作用也大相径庭。那么,中药的发展不仅要重视其有效成分的物质研究,更要重视对其复方配伍、炮制及临床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中药的疗效和毒性不能只看成分,也不能单纯看剂量;需要综合考虑辨证论治、方剂配伍、药材炮制等诸多因素。

2.3整体认识需要微观,但科学观念必须改变。

整体认识不仅要微观,而且要在复杂性科学理念的指导下,用微观的认知方法和观察指标才能微观。这是因为:(1)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和治疗,不断需要新的指标、新的方法、新的药物来提高、发展和丰富其水平、能力和手段。如果有人叫显微镜(还有电镜,x光,b超等。)?放大眼睛?叫听诊器什么的?放大耳朵?它让我们看到和听到从未见过的现象。再比如《伤寒论》,说湿温缠绵难愈,因为湿邪重而粘,湿热相合,如油入表;然而,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和布鲁氏菌病等湿温疾病在今天并不为人所知。很难痊愈?因为用特定的抗生素治疗可以迅速遏制病情[3]。(2)中医的辨证治疗或对证候状态的认识、分析和治疗,虽然传统上主要是以宏观指标和天然动植物药物为主;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随着新指标、新药、新方法的引入,都给对其临床疗效和辨证论治规律的认识带来了飞跃和发展。中药的现代研究,既要重视对各因素、各药物甚至单味物质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又要忽视对中药复方的综合作用、组方配伍、剂量、炮制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其临床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不断引入新指标、新药、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辨证论治规律(证态分析与治疗),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医。

& gt& gt& gt下一页更多精彩?中医毕业论文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