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名待访记》是清朝哪位哲学家写的?

明末清初,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皇帝是“天下之大患”。他主张“无君”。这就是我国近代民主启蒙思想家、爱国者黄宗羲。他的代表作《等待被访问的伊名》比卢梭的《论民事契约论》早了100年,有人称之为“人权的又一宣言”。与黄宗羲同时代的思想家顾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知道过去历史上所有帝制的弊端。”《等待采访》中的伊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对晚清维新变法产生了重大影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研究引论》一文中说:“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调和论,却抄其书,印数万册,暗中传播,因清末思想突变,威力极大。”黄的民权思想一直影响着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邹容、陈天华等爱国人士。

《等待采访》伊名生于明清。它是一部批判君主专制、呼吁民主的启蒙巨著。

《伊名待访录》写于公元1663年,《伊名》是《易经》中的一篇卜辞,其口号是:“伊名展翅飞翔,君子三日不吃。人去了,老爷有话说。”所谓“伊名”是指一个聪明人陷入困境。“待访”,等待后人采访采纳。《伊名戴露》中的人物特点是对封建现状的尖锐批判,是夏商周时期的理想,是对古代的改造。

伊名有21家报纸等着面试。《原君》批判现实社会中为王的人“视我私益为天下之大公”,实为“天下之大害”。原臣指出,臣的责任是“为天下,不为君;为民,不为一姓。”“原法”批判封建国家的法律是“一家之法,非天下之法”。《学记》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具有议事参政的功能,说:“天子所为不一定是对的,天子所为不一定是错的,天子不敢是是非非,而公属之,则是学校中的是非。”“治天下之事,必从学校而来,然后备立学校之意。”黄宗羲设想的未来学校,类似于现代社会的民意中心和议会机构。

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臣的设置,但他主张君主对宪政制度开放,强化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统治者的监督权,具有现代民主政治的思想。这种思想没有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所以更有价值。这本书被清朝统治者查禁,直到清末才被重新发现,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扬。

作者编辑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本名太冲,本名立舟,本名南雷,成年后加入复社。他的父亲黄遵素是著名的“林东党员”。黄宗羲14岁考上秀才,随父去北京生活。1645年,清兵大规模南下,黄宗羲一怒之下,倾家荡产解困,联合浙东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清运动。他组织了3000多人的反清“世忠营”。后来在太湖与英雄联手抗清兵半年。当他镇守的四明山村被攻破后,宗漂洋过海来到舟山,等人继续从事复国活动。1664年,殉难后,宗改名换姓,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黄宗羲学识渊博,学过天文、地理、数学、音乐、历史、哲学。他留下了许多著作,包括《南雷文定》、《南雷诗历》、《伊名候访录》、《明儒案》、《宋元案》等。54岁时,他写了一本划时代的书——《伊名访谈录》。黄宗羲勇敢的“异端”精神,批判旧制度,设计未来新世界,值得称颂和赞美,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