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在《论语序》中对孔子做了哪些评价?
孔子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强者。他生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但他从未放弃追求,为人生理想献出生命。孔子也是一位贤能的圣人。他不是因为地位卑微而随波逐流,而是不断反思自己去伪存真,提醒自己终其一生去恶行善。孔子也是智者圣人,这绝不是个人的小聪明,而是根植于民族文化,基于个人创造的大智慧。无论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都从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中汲取精神乳汁,培育心灵之花。
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无形灵魂,是因为他有一个经典传家宝——《论语》,这也是镇宅之宝。
《论语》是一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书,除了文学、历史、哲学、生活、教育等方面,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因为是抄本,方便随时阅读,也有启发性。因为它内容丰富,读它就像开采复杂的富矿,不仅收获很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因其形式灵活,读者可以细细品味,略读,更不用说“系统”和“层次”了。这也是这本书一直被广泛阅读的原因。
当然,阅读《论语》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其“仁政”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道德政治”,这是儒家思想在思想境界高层次上的内容;二是孔子的人格理想追求。与仁政思想一脉相承,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生修养的论点和见解,人生修养是实现仁政的人格保证。在孔子看来,“仁”的实现要通过“礼”来实现,“克己即仁”,“克己即天下仁”,“克己”既是修身养性、高尚道德的过程,也是实现仁的途径;第三,孔子进步的教育思想。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然,他并没有系统完整的理论,但《论语》中所展现的教育学、教育方法仍然是人类教育理论中最光辉的一页。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既重视书本知识,又重视社会实践,主张学以致用。在教育态度上,孔子提倡“学而不厌,教而不厌”,要有自己的态度去学习前人的东西,去伪存真,改其短,取其长。在教育方法上,孔子善于因材施教,采用“不怨不喜”、“不悲不发”的启发式教育,而不是填鸭式的。在学风上,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多听多问”,“不耻下问”,反对弄虚作假,脱离实际。这一切,即使在教育理论最先进的今天,依然是最重要的闪光点。需要强调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针对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而是一种自我教育的理论,是一种人生不断自我学习和进步的理论。
《论语》作为圣贤的经典,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启迪和价值,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孔子及其学说的魅力越是真实地展现出来。人类越发展,人类作为文化符号的本质特征就越突出,圣贤的文化传承就越不可替代。至于《论语》,只能说是所有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人生教科书。
——摘自《论语·序》,有所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