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论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行为,心理,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总结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中存在一些理性因素,突破了只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传统观念。
1.发展资料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他们更注重改善学习条件,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男女大一新生共有1/2人,大部分人每学期在教育学习上的投入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男女大三学生中,约有一半人的投入在400元及以上。这说明大一新生已经在追求提升自己,但是在设定目标和计划的同时,在投资上还是比较谨慎的。经过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大多数大三学生都给自己设定了一定的目标(考研,学习各种资格,通过英语考试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的就业和自我价值是必要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数据显示,35.5%的男生在月消费中注重营养消费,女生比例更大,占42.2%。学校设立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和访谈,30%的学生选择经常性体育锻炼。他们有的利用学校的体育资源,有的参加校外的休闲健身俱乐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还涵盖了运动器材、服装等内容。
3.消费是多层次的。7.8%学生消费800元以上,15.9%低于350元,44.3%学生消费350-500元,31.9%学生消费500-800元。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明显,中间层次的比例占绝对多数,这既反映了当前中国剧烈转型的社会背景,也说明大学生的消费主体趋于理性。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消费观正逐渐向开放、前卫的方向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仍是主流。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价格是大部分学生消费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追求物美价廉。因为87.5%的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提供的,虽然有8.9%的学生做兼职,但是赚的钱不多。由于淘汰
(二)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存在一些问题:
1.过度追求时尚和名牌,有攀比的心态。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知道有的同学为了拥有一部手机或者换一部大众化的手机,不惜牺牲其他必要的开支,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一些学生甚至向别人借钱来满足他们对名牌服装、鞋子和帽子的渴望。反映出部分学生不懂得量入为出,容易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人际交往的过度消费主要体现在交往支出和恋爱支出上。通讯费用高,有手机的学生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40.3%,接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的非理性和高成本是存在的,而且相当严重。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个月多花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往往很难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经济独立意识淡薄,理财观念淡薄。在接受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做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做过家教或兼职的学生也有着不同的目的。1/2的同学想获得社会经验,14.2%的同学想独立,23.2%的同学想补贴日常使用。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一种主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在一起,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只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3。当然也有12.5%的同学是游手好闲的。很明显,人们在这方面的意识比欧美发达国家16岁要求经济独立的同龄人更明显。
第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存在偏差。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意识导致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无计划性和随意性。大学是人生中独立与依赖并存的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对自我控制有着强烈的需求。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对思维、生活、学习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取决于家庭,但他们对独立消费有着强烈的需求。大学生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引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因尊重需求而产生的消费炫耀心理,说明学生更注重物质消费而非教育投入。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中,尊重的需求高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情的需求,处于第四个更高的层次。大学生对尊重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在很多方面的努力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尊重他人的体系来实现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其实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很多大学生用各种名牌代替才艺作为炫耀的资本,其实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症结:用丰富的物质生活来丰富和美化自己的形象,以达到自尊满足和心理平衡。这种现象的蔓延,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耗的氛围。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动因。大学生在赞叹世俗物质享受的同时,往往滋生出群体消费行为中占主导地位的变态心理。这样,互相攀比的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矛盾,实则本质一致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大多数人接受的东西,个人基本都愿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得某种时尚在一段时间内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之后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渴望消费的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目前,大学生可以全方位接触社会。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铺张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攻击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中的原则立场是孩子模仿的最初对象。有些家长对自己的消费观念有误解,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因此,要重视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培养的重要影响。但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消费观教育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如下:
1.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实效性的目的,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行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断完善,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由于科研条件和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认识,学生教育以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氛围尚未形成。
2.在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课程设置等因素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思想道德修养课缺乏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等重要思想密切相关的消费观专题教育,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乏倡导大学生节俭和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不仅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方面更注重个性,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也存在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反映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消费观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于不成熟阶段,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兴起,当然也对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否值得尊重,主要看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越高,越能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人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逐渐传播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成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
第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转变,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观,大力倡导节约时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观念,反对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过度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在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培养和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课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调查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的说教。今后要关注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意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2)教育学生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消费的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进行科学规划和安排,使个人消费标准与家庭情况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的角度出发,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是必要的。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一味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非常有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客观地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做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3)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是指一个人的财商,即对金钱的理性认识和运用。财商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三大素质,与智商、情商并列。财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货币及其规律的能力;第二,正确运用货币和货币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个方面,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氛围应该是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的建设应把握育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人生各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设计大学生健康消费观专题,持之以恒。打造节约型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消费习惯的形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资料:
(1)陈,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及对策,《泉州师院学报》第5期,21,2003年9月。
(2)王永杰,徐凌忠,任建青,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第13卷,第6期,2004。
(3)唐莎,南池子,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探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小青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占红,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