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03
研究性问题:社会研究机构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可以通过研究来回答,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相似但不同。通常更加具体、集中和清晰。主要来源:现实社会生活、个人具体经历、各种文献等。如生活实践、社会问题、新的社会现象、他人的研究、社会政策的需求等。
研究主题:社会研究中涉及的某一现象领域或问题领域。与所研究的问题相比,它更加广泛和普遍。如:婚姻、家庭、人际关系、社会流动等。
明确研究问题:通过明确研究问题,给出明确的说法,可以把最初头脑中模糊的想法变成明确的研究问题;把最初笼统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具体现象或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通常是把话题变成问题。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或文献综述是指系统查阅和分析迄今为止与某一研究问题相关的各类文献,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现状的过程。换句话说,它是一个系统地识别、搜索、检查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相关的文献的过程。
后分析是研究者在综合综述或更经常在方法学综述中使用的一种特殊技术。研究人员收集大量研究项目的详细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动词 (verb的缩写)研究设计(冯第四章,第五章,纽曼第六章)
研究设计:规划整个研究工作,制定探索特定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具体策略,确定最佳的研究方式,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包括详细的操作步骤和研究方案。根据研究目的,可以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大多数研究都是描述性和解释性的,但侧重点不同。
探索性研究:是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从而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同时为今后更为透彻、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一种研究类型。探索性研究通常采用参与式观察、非结构化访谈等方法收集数据,其研究对象的规模通常相对较小。探索性研究的数据和结果主要用于“探测”某一现象或问题的基本范围、内容或特征,并“暗示”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可能途径。
描述性研究:是描述整个研究或某些现象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的一种研究类型。它关注的焦点通常不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而是回答这个分布是什么样的。换句话说,它的主要目的是收集信息,了解情况,提供信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要注意两个方面:①准确性;②概括性。在描述性研究中,数据收集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问卷采用自填、邮寄或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进行。获得的数据必须经过统计处理,得到以定量形式为主的各种结果,并将这些结果和结论推论到整体中。
解释性方法;是指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回答各种“为什么”的社会研究类型。解释方法的目标是回答“为什么”,解释原因和关系,因此其理论色彩往往更浓。它通常以理论假设为基础,通过深入实地收集实证材料,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检验假设,最终达到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目的。特别注意研究内容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在分析方法中经常需要二元和多元统计分析。
理论研究:指那些侧重于与发展有关的社会世界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说的实证研究。其重点是探索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目标是增加人们对社会现象内在规律的认识,增加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
应用研究:侧重于了解、描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或针对一些具体社会现象的问题。其重点通常是快速了解实际情况,分析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原因,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帮助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评估社会后果。
分析单位:社会研究的研究对象,即研究中要分析和描述的对象(人或物)。五种类型:个人、团体、组织、社区和社会产品。
等级谬误/集群谬误:是指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使用一个集群化的分析单位进行研究,使用非集群化的分析单位得出结论的现象。换句话说,研究人员使用集群中的分析单元来收集数据,但使用非集群分析单元来得出结论。例如,当一个研究者收集了某个集群(城市工厂公司)的信息,然后从这些信息中得出个人行为的结论,他就犯了集群谬误。要避免犯block fallacy的错误,关键是要保证你在做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你在使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
简化理论:指研究者用个体层面的数据来解释宏观层面的现象。比如强调个人成就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忽略宏观因素)。造成因素:社会研究容易获得关于个体的具体信息,而客观单位操作抽象模糊。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关键是确保做出结论时使用的分析单位就是使用证据时使用的分析单位。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指某一时间点的研究数据的集合,并用于描述研究对象在该时间点的情况,或探究不同变量在该时间点的关系。比如各种内容的民意调查,全国人口普查。这是最常见的社会研究形式。主要是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纵向研究:收集几个不同时间点的数据,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解释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①纵向研究的类型a .趋势研究;b .群组研究;c .跟踪研究。(2)纵向研究的特点a .可以了解现象的发展过程,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b .由于各种变量的时间顺序清晰,容易做出逻辑因果判断;c .纵向研究的调查范围小,不同类型比较困难。
趋势研究:趋势研究是指对研究对象随时间变化的研究。趋势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一般人群的态度、行为或状况,揭示和发现社会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对一个人群的趋势的研究,其实相当于利用对这个人群的几个横向研究的结果来分析和探索它的发展变化规律。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纵向研究。队列研究又称人口特征群或* * *同特征群研究,是指对人口特征的研究。
特殊人群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每次研究的样本并不相同,即每次研究的具体对象可以不同,但必须都属于这个特殊人群。这种特殊人群通常与时间或年龄有关。
队列研究:又称群体研究或随访研究,是对同一组人群随时间变化的研究。与上面不同的是,永远是同一个样本。同组研究主要用于探讨人们行为、态度或意向的变化模式和过程,分析影响这种变化的各种因素。因为同一组研究每次都使用相同的样本,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发生的变化有时是不可预测的。难点在于后续研究中很难获得这些样本。
三角测量:通过从不同的角度或视点观察事物,他们可以确定它们的实际位置。这个过程被称为三角测量。包括以下几种:①测量的三角测量,即研究者对同一现象进行多次测量;(2)观察者三角化,即多个观察者或研究者会加入多个视角、个人背景和社会特征;(3)理论三角化,即运用各种理论视角构思研究方案,解读数据;④方法三角化,即混合定性和定量类型的研究和数据。
双载假说:把两个独立的关系合二为一,说明研究者不清楚,混淆不清。研究人员应该避免使用它。比如区域性贫困和青少年高度集中会导致盗窃。
同义反复:一种循环论证,当某人似乎在说一些新的东西,但实际上他在重复他说过的话,或描述一些“根据定义是正确的”东西时,就会出现这种循环论证。重言式无法通过经验证据来检验。例如,某人是保守派,因为他认为应该减少政府控制,但这些态度并不是某人保守的原因。
目的论:来源于终极目标和目的,有多种形式。由上帝或上帝发起的事件预先决定了它将会发生。目的论无法被经验验证,违背了因果关系的暂时性时序要求,缺乏一个真正的自变量,因为“触发因素”极其不明确。很多人把目的论和目标动机混为一谈。首先,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可以通过经验来衡量。其次,目前存在。最后,它可以与未来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
假相关:是指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错误的,是一种错觉。当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时,就会出现假相关,但不是因果相关,因为实际上还有第三个因素没有被检测到,这可能是产生这种关系的真正原因。/第三个变量既是自变量又是因变量,可以解释观察到的相关性。就因果关系而言,未检测到的第三个因素代表了更强有力的解释。比如头发长度和电视节目,隐藏变量(性别)。
六、测量(方圆第五章,第六十章,纽曼第七章)
测量:对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察和测量。具体而言,测量是指根据a的测量
固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赋给研究对象(即研究变量)的特征,从而对社会现象进行量化或分型。
分类计量:又称类别计量或命名计量,计量等级最低。本质是一个分类体系,区分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用不同的名称或符号进行标记,确定其类别。数学特征(不)等于。它是对称的和传递的。如性别:男,女。
排序测度:又称秩测度或序测度,其值可以将研究对象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以确定其秩和序。换句话说,序列测量是按照一定的特征或标准,将对象划分为不同强度、程度或等级的序列。数学特征是大于和小于。它具有区分范畴的对称性、不对称性和传递性。如城市规模: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等。
距离测量:等距测量或区间测量不仅可以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和等级,还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距离和数量差异。结果可以相加或相减。例如温度测量。
等比测量:也称等比测量或比例测量,它具有上述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并有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绝对零点,其数据可以加减乘除。比如出生率。有无具有实际意义的非中间零点是定比测量和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
概念:是对现象的抽象,是对一类事物属性的主观反映。概念是结构理论的砖块,是研究范围内同类现象的一般表述。概念是客观世界和主观思维相互作用的产物。概念可以分为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实体概念是指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物体、事物或现象;非实体的概念是一个无法直接观察到的概念。
变量:指一个概念有多个值,或者一个概念包含多个类别。变量是概念性的。
通过概念具体化而转化的类型。变量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状态或属性,反映概念的可变性,解释现象在尺度、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的变化。,或者说现象的过程。
程度差的变化方式。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来看,可以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
指标:是指表明一个概念或变量含义的一组可观察的事物,称为这个概念或变量的一组指标。指标是反映社会现象变化特征的范畴。就是把社会范畴变化的规定性具体化。它将现象的定性和定量紧密结合起来,以详细描述社会现象的某一特征。
可操作化:用代表它们的外部事实代替我们得不到的关于社会结构、制度或过程以及人的行为、思想和特征的内部事实,从而通过后者来研究前者。换言之,可操作化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它是对用于度量那些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的程序、步骤、方法和手段的详细描述。这是社会研究过程中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步骤之一。
具体化:从抽象下降到经验层面,将概念具体化为可观察的事物。1.概念的形成,要提炼抽象的概念;2.概念的定义,包括减少概念所指的维度,对基本单位进行分类,并给出概念的描述性定义;3.选择度量指标,即概念的具体度量方案;4.准备综合指标。
指数:由多个不同答案组成的简单累积分数。它由一组关于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回答者分别对这些陈述发表意见,然后按照某种标准把回答者在所有陈述上的分数加起来,得到回答者对这个东西的态度的量化结果。
量表:一种用来衡量人们的态度、观点、意见、性格等的量化工具。它是一种具有结构强度顺序的复合测量,即所有的陈述或条目都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排列,以反映被测概念或态度的不同程度。
总和量表:由一组反映人们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受访者各抒己见,分别同意或不同意这些说法,并打分。然后将回答者在所有陈述上的得分相加,得到他的态度得分。
李克特量表:总加量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希特在原有总价量表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里克特量表也由一组关于对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但与总量表不同的是,受访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或“同意、比较同意、不在乎、比较反对、反对”五类。随着回答类型的增加,人们态度的差异可以更明显的体现出来。
社会距离量表:博格达斯量表,又称社会距离量表。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博格达斯于1925年创建。定量测量人们心理距离、相互关系的程度或人们对某一群体的态度以及所保持的距离的一种定量工具。它由一系列在内容上具有一定逻辑结构的陈述组成,不同的陈述代表了人们态度的不同程度。
语义差异量表:用于研究概念对不同人的不同意义。由两组两端意义相反的形容词组成,研究者通过被调查者在适当位置标注的标记所代表的分数,研究人们对一个概念的看法或态度,或者在个体或群体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用于文化对比分析,个体和群体的差异,以及人们对环境和事物的态度。
社会计量学:社会计量学,又称社会互动测量,是“一种评估群体或组织中人际吸引或排斥关系的工具”,或者更进一步,“一种确定群体和组织中个体接受程度,发现群体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组织本身结构特征的工具。”社会计量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等人在1930发明的,主要用于研究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群体结构。
可靠性:即可靠性是指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结果的一致程度,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以及测量结果能否稳定地测量被测事物或变量。包括:重测信度、复制信度、半信度。
重测信度: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对象采取相同的测量,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相关系数,即为重测效度。这个可靠度可以表示两次调查结果是否有变化,反映测量的稳定性,所以也叫稳定系数。使用这种方法时,两次测量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完全相同。重测信度的缺点是容易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即两次测量之间的一些事件和活动的影响会导致后一次测量结果的客观变化,使两次结果的相关系数不能很好地反映两次测量的实际情况。
复制品的可靠性:复制品是相对于原作而言的,它是原作的复制品。对于一个调查问题,让被调查者接受问卷测量,同时接受问卷调查的副本,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计算其相关系数,进而得到副本的信度。用复本获得信度可以避免重测信度的缺点,但使用的复本必须是真实的复本,即在题数、形式、内容、难度、区分度等方面与原文一致,但在题型、字数等方面与原文不同。副本调查可以连续进行,也可以间隔进行。连续实施的副本可靠度也称为等效系数,间隔实施的副本可靠度也称为稳定性和等效系数。
半信度:半信度法是将调查结果按照题目的奇数和偶数分成两部分,然后根据每个人这两部分的总分计算相关系数,然后得到半信度,它可以检查问卷或量表中所问的问题是否都是针对同一研究内容。
评分者的可靠性:检查评分者的可靠性,计算一个评分者的一组评分与另一个评分者的同一组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如果信度低,说明测量工具不规范、不客观,容易受评分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减少这种影响的方法是删除极端评分者或评分者,由多人评分,计算平均值。
有效性:测量的有效性或准确性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量被测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测量事物属性的程度。即所用的衡量标准或指标能真实反映一个概念的真实含义。意义是内容性质和程度符合的统一。
表面(内容)效度:内容效度又称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是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宜性和逻辑一致性。也可以说是指测量所选项目“看起来”是否符合测量目的和要求。检查内容的有效性,就是检查从概念到指标的实证推导是否逻辑有效。只能靠人的主观判断和同一个定义,因为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因人而异,但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以大多数科学家接受的概念定义为标准。
标准效度;实际效度或预测效度是指当用不同的测量方法或指标测量同一事物或变量时,以原方法或指标为准则,将新方法或指标得到的结果与原准则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反映了测量工具和手段的有效性。标准效度有三种形式:预测效度、* *变量效度和实际效度。
结构效度:通过使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有效性,它涉及对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的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比如两个方向相同的变量在测量结果中是否表现出相同的方向性。
预测效度:预测效度是指根据未来的实际情况,由标准或准则建立的效标效度。预测效度是将测量结果与未来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检查其一致性。比如设计一种预见。
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尺度或测试,用来衡量学生毕业时的学业成绩。如果学生毕业时的实际学习成绩与预测值一致,那么这个量表或测验就具有预测效度。
* * *变量效度:如果同时证明疗效指标在某种测量方法中有效,则称为* * *变量效度。* * *变量有效性用于判断其他量具是否可以代替量具作为标准。
实践效度:如果以实际经验作为判断标准,则称之为实践效度。实际有效性通常用于检查测量工具的实际效果。因为过去对一些现象的测量没有一定的标准,只能根据实际经验来检验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测量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对特定被调查者的观察。如果在某项具体研究的内容效度、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的检验中没有发现问题,则可以认为该项研究具有内部效度,其数据和结论能够有效回答所研究的问题。可以说,内在效度是指一项研究的数据和结论的有效性。外部效度是指本研究结论的普遍效度。外部效度的考察既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和特殊性,也要考虑研究时间、地点、情境和内容的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