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的启蒙思想
热爱阅读。
卢梭1712年6月29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我的父亲是一个手艺高超的钟表匠;我的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相当聪明,端庄贤惠。他的母亲难产而死。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他的父亲和姑姑带大的。比他大七岁的哥哥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没有健全的训练。就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懂事的时候就知道,他是用母亲的生命买来的。他幼小的心灵非常悲伤,他更加感受到了父亲的爱。他的父亲喜欢读书,这无疑是遗传给他的。卢梭的母亲留下了许多小说,他的父亲经常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完一卷,不看完是不会放弃的。有时候我会看一整夜。早上父亲听到鸟儿在叫,害羞地说:“我们睡觉吧。我简直比你还幼稚。”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学习,无形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逐渐丰富和滋养了他幼小的心灵。
七岁的卢梭浏览了家里所有的书。他还出去借书看,比如勒·瑟尔的《教会与帝国史》,鲍彻的《世界通史讲演录》,普鲁塔克的《谁的传记》,纳尼的《威尼斯史》,还有默里的几个剧本。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模范影响和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刻认识到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价值。他不仅有着父亲的爱国血脉,还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经常在言行之间将自己与历史上的那些人物相提并论。有一天,他在餐桌上讲述了希瓦拉的故事,所有在场的人都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燃烧的火上表演希瓦拉的英雄壮举。这种早熟和早熟的表现,是卢梭独特才华的第一次体现。
独立谋生
卢梭快乐的童年很快结束了。13岁时,舅舅决定送他去龙先生那里学习,在他手下当律师秘书,希望他能挣点生活费。但是,卢梭讨厌这种只为赚钱而缺乏兴趣的职业。每天琐碎的琐事让他头晕目眩,难以忍受。马嘶·朗先生似乎不太喜欢卢梭,经常说他懒惰、愚蠢。卢梭无法忍受这种侮辱,辞去了工作。
不久,卢梭转行,成为一名雕塑家的学徒。鉴于他以前当秘书时学到的许多经验教训,他在这份新工作中毫无怨言地按要求去做。卢梭非常喜欢这种工作,因为他喜欢绘画,挥舞雕刻刀也很有趣,雕刻零件也不需要太高超的技术,所以他希望在这方面做出杰出的成就。有一天,卢梭在业余时间给几个朋友刻骑士勋章。他的主人发现后,以为他在造假银币,把他揍了一顿。实际上,卢梭当时很年轻,对银币完全没有概念。他只是拿古罗马的硬币形状做了个模型。由于主人的暴政,卢梭对自己喜爱的工作感到痛苦。
卢梭在主人家里的生活很不愉快,但这使他恢复了久违的阅读习惯。这种兴趣受到当时环境的限制,无法顺利发展,但越是受到限制,学习的兴趣就越强烈。有个女书商,在附近开书店。卢梭经常去那里,看书,有时甚至误了工作时间,被主人责骂和惩罚。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卢梭读完了这个小店里的所有书籍。受这些书的影响,他改正了许多孩子气的脾气和坏习惯。同时无形中在他心中激起了更多的高尚情怀。他觉得这里的环境对雕塑家来说并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难以忍受。16岁,他离开了城市,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自由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
卢梭离开这座城市后,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沃伦夫人。他认为沃伦夫人是一个丑陋的老态龙钟的老妇人,但她是一个年轻的女人,有一张愉快的脸,充满魅力。这让他非常惊讶和兴奋,正是这位女士影响了他未来的生活。
卢梭听从了沃伦的建议,开始了漫长的旅程。这也适合他由来已久的漫游爱好。他觉得这个年纪有机会去爬山,去爬阿尔卑斯山的山峰,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一路上,卢梭心情非常愉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虽然路途短暂,但卢梭热爱自然风光,沿途美景尽收眼底。他把感情寄托在自然上,虽然流浪,但并不觉得空虚。一切引起卢梭注意的事物都使他感到一种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神奇、多彩、实用的美深深影响了卢梭的人生观。
之后他又多次旅行,无论是旅途中的美景,还是田园生活,都依然让他着迷。他热爱并尊重自然。“他最伟大的老师不是任何一种书,他的老师是‘自然’”。
卢梭从少年时代起就热爱自然。这种热情,他在作品中不厌其烦地模仿和表达。自然渗透了他的一生。他用沃伦夫人的一些清醒而吸引人的特质来表达自己,使他陷入了激烈的情绪之中,这在他的晚年尤为明显,使他类似于东方的大神秘主义者。
涉猎音乐
在卢梭住在沃伦夫人家的那段时间,他感到非常满足和幸福。沃伦夫人嗓音柔和,会弹钢琴。她经常教卢梭唱歌,陶冶卢梭对音乐的兴趣。后来,卢梭去神学院学习,沃伦夫人送给他音乐方面的书籍。除了在神学院学习,卢梭还经常用自己的乐谱练习唱歌。沃伦夫人认为卢梭对音乐感兴趣且有才华,有意让他向音乐方向发展。她经常在家里举办一些小型音乐会,和一些作曲家介绍卢梭的认识,使他的音乐水平不断提高。后来他不断自学和研究,想出了一种用数字代替音符的简单记谱法,就是用数字1234567代替Do、Re、Mi、Fa、So、La、Si的音阶,写了一本有独到见解的书《乐谱》。同时,他还写了一篇关于现代音乐的论文并带到巴黎,赠送给巴黎科学艺术学院,他想借此机会一举成名。这时候,卢梭的灵感如泉涌。他写了一部名为《发现新大陆》的歌剧,充分展示了他的创作才华。
后来,卢梭把修改后的手稿带到科学院,当众宣读了他的论文。其简洁的内容有效地吸引了委员们的注意力,赢得了好评。他认为自己的记谱法是音乐史上的一次创新和改革,但成员们并不认同这种意见。几经讨论,他们得出一个结论,卢梭的记谱法可以用来唱歌,但不适合演奏。为了安慰卢梭,艺术学院给他颁发了奖状,措辞褒扬。卢梭虽然遭遇了失败,但并没有被说服。重新整理手稿后,他找到了一个愿意接受的出版商,并以《现代音乐》为书名出版。卢梭满怀希望,希望这本音乐书能引起巨大反响,但销量很差,使卢梭再次遭受沉重打击。虽然他一心想在音乐上有所创新,希望能激励音乐爱好者,但效果并不好,除了少数学者对他多有褒奖之外,并没有产生什么大的反响。
获奖论文
离开沃伦夫人后,卢梭开始自谋生路,做过家教、书记员、秘书等工作。同时,他还结交了广泛的人,尤其是他结识了伟大的哲学家狄德罗。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都热衷于学术工作,于是狄德罗和卢梭等人开始合编:一部百科全书,由卢梭负责音乐部分,因狄德罗被捕而中断。卢梭四处向朋友求助,希望能让狄德罗出来,但收效甚微。
卢梭经常去关押狄德罗的监狱探望他。1749的夏天,天气很热。从巴黎到监狱有一段很长的路程。卢梭散步去看狄德罗,经常带着一本书,累了可以看书。有一天,他带了一本杂志《法国信使》,突然看到第戎科学院的一篇论文:“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利于提高时尚?”卢梭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仿佛被万道光芒射中,许多充满活力的思想不自觉地从心中涌现出来。他突然感到窒息,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宇宙,他变成了另一个人。他的脑海中不仅浮现出与第戎科学院论文相关的想法,一系列的想法接踵而至,像大浪一样冲击着他。这种精神上的震撼显示了他富有洞察力的思想的潜力。
卢梭把这件事告诉了狄德罗。狄德罗鼓励卢梭继续发展他的思想,并写文章加以应用。卢梭积极地写了这篇论文,然后送给狄德罗审阅。他多次修改,以《论艺术与科学》为题发出。在1750中,他获得了这篇论文的一等奖。在这篇文章中,他否定了艺术和科学的价值,从反面进行了论证,揭示了他对巴黎社会的不信任和仇恨,反对隐藏在这个社会中的欺诈。他谴责科学、文学和艺术被权力所主宰。
隐逸作品
65438年至0756年,44岁的卢梭接受了朋友的礼物——一座环境优美的乡间小房子,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卢梭的性格适合在乡下生活。他在巴黎生活了15年,已经厌倦了城市生活。隐居之后,他决定不回巴黎了。这时候卢梭已经有点名气了,不用担心生活费的问题。他继续临摹乐谱。虽然他不能赚很多钱,但他是可靠和自给自足的。他的歌剧《乡村先知》等作品还有两法郎剩余,其他作品也在整理中,这样生活就不会穷了。他的写作风格和才华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只要他愿意把作家的技巧和他的努力结合起来,写出好书,他的作品就能让他过上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是,卢梭觉得,为了面包而写作,很快就会窒息,摧毁他的才华。他的才华不在笔端,而在内心,完全是一种超然的、英雄式的思维方式产生的。他一直认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不是产业的时候才能维持;当一个人只想着谋生的时候,他的思想很难高尚;为了能够并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我们必须永远不屈服于对成功的追求。
在隐居的六年时间里,卢梭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著作,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著作《论公民契约》,这是世界政治学史上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观点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影响很大。《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学专著,简要介绍了他独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是一部儿童教育的经典著作。卢梭在世时虽然因为这本书受到抨击,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后来的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推动力。自传体小说《新艾罗·思齐》的出版已成为人人皆知的畅销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欧洲。
受到迫害
按照当时法国的习俗,一本书出版前要经过一些名人的传阅。经外界流传后,埃米尔立即成为争论的中心。奇怪的是,卢梭这本天真、励志、原创的教育学著作却被外界视为异端,被法国法院封杀。
起初,卢梭并不在意外界的流言蜚语。他认为这本教育学著作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写的。怎么会遭到知识分子、教会、国家的反对?你怎么能把他当成一个邪恶的人呢?在外界的压力下,出版社也劝卢梭不要用真名出书,但卢梭坚持面对那些不必要的攻击。他认为自己一直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努力做一个忠诚听话的公民,像其他法国人一样遵守国家的法律,这样就不会因为热爱人类,追求人类幸福而受到迫害。但是厄运降临在他身上,媒体把卢梭当成了罪犯。
一天晚上,卢梭正在床上读圣经。有人来信说明天法院会派人来抓他。最高法院决定烧死埃米尔,并立即发出逮捕令,将卢梭投入监狱。卢梭不得不告别朋友,离开法国前往瑞士。很快国家也命令他一天内离开瑞士领土,随后卢梭搬到了普拉德胡管辖的地区。与此同时,欧洲读者不断来信,妇女、青年和青年哲学家写信向卢梭寻求指导,这在精神上极大地鼓舞了他。后来卢梭应英国哲学家休谟的邀请去了英国,最终因为与休谟的分歧越来越大而离开了英国。他不得不改名换姓,回到法国再次隐居。流亡和不安的岁月并没有影响卢梭的写作。著有《自白》、《一个孤独行者的遐想》、《山中书信》、《市民情怀》等作品。
回归自然
为什么卢梭的《爱弥儿》会被法国反动当局如此痛恨?原因是卢梭用他的《爱弥儿》发起了一场教育的哥白尼式革命。教育一直是以成年人的能力和需求为基础的,但是卢梭大声疾呼要打破这个传统。“凡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但到了人的手里,就都变坏了...他不希望事情自然,即使对人也是如此,人必须像马场里的马一样被训练;人一定要像花园里的树一样歪歪扭扭随他们喜欢。”(《爱弥儿》第一卷,第5页)这是《爱弥儿》中的一段开场白,表达了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即人性本善,教育要“回归自然”。
卢梭的“性善论”并不科学,但在历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因为如果像基督教那样把人视为先天性罪犯,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迫使人们盲目服从,从而破坏人权;不如强调人向善发展的可能性,更有利于提高人的政治地位,保障人的社会权利。把抑制自然的教育变成尊重自然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卢梭是这个历史转折点的关键人物。
卢梭基于“回归自然”的理论,主张教育应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来实施。他说:“孩子的待遇应该根据年龄的不同而不同。”他还说:“在万物中,人有人的地位,在生活中,童年有童年的地位;所以一定要把人当人,把孩子当孩子。”他批评封建教育忽视了儿童的自然发展,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以至于没有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把适合成人的教育强加在儿童身上。这种教育,在他看来,无异于让孩子成为教育的牺牲品。因此,他极力主张根据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来规定教育任务。
卢梭的“回归自然”理论体现在教育目标上,要求培养自然人;身心和谐的自然人,不同于贵族士绅和太子孙子,也不同于空虚无用的书生。这是从以前和当时的教育理想上前进了一大步。卢梭塑造的爱弥儿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劳动者的技能,又有改革家的性格。毫无疑问,卢梭设想的自然人是新资产阶级的形象。这是他的思想比封建教育先进的地方,也是他被迫害的主要原因。
知识教育
在知识教育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求知若渴。
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背诵和空洞的文本说教,要求追求真正有用的知识。他说:沉迷于书本教育对心灵是毁灭性的。孩子需要的是对事物的真正理解,而书籍“只教我们谈论不知道的东西。”但卢梭为12岁以后才开始发展理性的青年设想了多种学科,要求他们学习并大致划分。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青年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以德育为主的青春期要学习社会科学知识。以前学寓言,学历史,学文言文都没必要,现在要学。因为学习寓言可以使人从中学习;学历史可以前车之鉴,学习古典语言可以了解语言艺术的规律,这说明卢梭虽然反对腐朽的古典教学内容,但并不反对学习古典知识,两者并不相同。前者把年轻人引向那堆旧纸,使他们执着于过去而忽视现在,吃过去而不改变它;后者要求了解古代文化,吸取其精华,汲取其得失,做到古为今用。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注重求知。他说服老师放弃冗长的叙述,让更多的教学渗透到师生的活动中。他认为教学最重要的是启发儿童和青少年的意识,因此特别重视动机、兴趣和需要在学习中的作用。卢梭非常重视直观教学法。他认为,只有直接接触和观察事物,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学说和概念。他甚至认为干扰孩子学习的仪器、模型等设备都应该抛弃,直接观察实际事物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卢梭也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但讨厌填鸭式和命令式的教学方法。此外,卢梭还告诫老师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选择学习内容。“永远不要给孩子讲他们听不懂的东西。”为了保持知识的正确性和扎实性,他主张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速度,不能急于求成,贪多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他关于改革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新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学改革也有启示。
性教育
由于性唤起是青春期的特征,卢梭比教育史上任何一位教育家都更重视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他主张在青少年性成熟时期进行适当的性道德和性知识教育,使青少年对“性”的自然发展有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行为端正”。
卢梭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感官主义,主张顺应自然发展,既不盲目克制,也不过度兴奋。为了防止性早熟,卢梭认为应该让青少年远离不正当的诱惑。教师应该用适当的工作和活动来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精力得到放松。在谈到儿童对性的好奇心时,卢梭强调,不应给予唤起的机会,更不能激发他的好奇心,应尽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问题。但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宁愿对孩子保持沉默,也不愿指责他撒谎。”这不会让孩子吃惊,因为老师从来不回答他认为不适合孩子理解的问题。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回答,那么“你的回答必须永远庄重、简单、明确;不要表现出犹豫。回答的内容应该是真的,不说了。”(《爱弥儿》第177页)卢梭批评过去的教育在性的问题上欺骗孩子,认为这样反而会鼓励孩子学习不正当的性知识。
对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卢梭认为它不应该成为理性教育的障碍,而是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认为人类应该永远从自然本身寻找合适的工具来控制自然,只能用欲望的力量来反抗欲望的暴政。他说,“我不怕让埃米尔拥有他渴望的爱。我想把爱情说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让他为自己的淫荡行为感到可鄙。我想让他同时成为情人和好男人。”这些观点对后来各国实施正确的性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