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导论

山东期刊编辑中心(百度搜索?)提醒你:写论文的时候,请不要抄袭。以下论文来源于互联网,为已发表论文。

——————————————————————————————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姚春梅

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如何将“高、新、精”的科技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使专业教育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创新相衔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友谊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科学素养;STS教育理念

大学专业教育侧重于各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专业优势,但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科学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造成学科封闭、文理分离,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课程和内容往往落后于科学发展的速度,很多前沿知识很难进入课堂。学生对“高、新、尖”的科技知识及其发展过程缺乏基本了解,对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缺乏认识。从而影响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尝试建立一支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设以介绍科技前沿知识为基础,穿插科学发展观背景和科技应用探索的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成文理交叉、理工科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作为专业教育重要补充的课程体系。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创新教学理念

1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设置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缺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不仅体现在部分文科生身上,也体现在部分理工科学生身上。理科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文科生,而是所有学生,只是各有侧重。更何况科学和人文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瞎子。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更多来自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的碰撞和交流。

这启示我们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来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维度:(1)是获得的科学知识,并利用这些科学知识来定义问题、获取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对科学事件进行科学推论。(2)明确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探索的一种形式,是认识科学活动的典型特征。(3)是了解科学技术如何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智力和文化氛围。(4)做一个有反思能力的公民,积极从事与科学相关的事件,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意识。

对于文、理、工科学生,通过了解科学技术的前沿,认识和理解科学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影响,重点培养学生对待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本质和科学的批判精神,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能力,学会运用和管理科学技术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对于理工科学生,更应注重专业知识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能力,努力培养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

2强化“STS”教育理念,深刻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是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在学习现代科技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心灵的教育功能。从当前世界面临的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重要问题入手,探讨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讨了作为科学家和决策者对这种互动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对科技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树立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价值观,提高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科学素养。

第二,把握时代脉搏,创新教学内容

1体现科技前沿,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交叉融合、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科技社会高度化,建立以科学技术前沿课题为主线、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理论体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自然科学、高科技和科技发展战略三个部分。自然科学部分主要讲授学科结构、主要成果和前沿报道。高科技部分主要讲授人口健康与现代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建筑技术等。科技发展战略主要讲授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在整体结构和安排上,充分体现课程的跨学科、多元性和前瞻性特点,及时反映科技前沿动态和热点,穿插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应用的探索背景,同时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和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开展专题研究,强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探索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的衔接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教学主要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所以掌握知识本身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本质上是增加这些事实材料和解题技巧,而不是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往往认为学生从学校获得的抽象知识可以直接转移到实际应用的新情境中。显然,这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自然科学和高科技的发展过程来探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旨在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重点分析市场需求、科学知识准备、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等科技发展要素,告诉学生讨论什么、怎么做。重视知识在现实环境中的应用,注重高科技的科学基础和技术要素;让学生和老师探索科学知识如何与应用结合产生新技术,新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形成企业;这是我们采取的另一项改革战略。这样,不仅可以使知识的应用需求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置于现实世界中,建立问题与生活的联系,加强概念、内容与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联系;面向现实,加强实践环节,也能让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应用和创新的体验,强化科技对广阔世界的现实意义。

把握科技作为“人”的本来面目,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重构。

在功利主义的时代,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在科技教育中加强STS教育,就是试图用人文教育沟通和重构现代科技,注意引入科学研究中的各种观点,通过科技的发展过程说明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社会的产物,不是少数人在象牙塔里就能得到的。教育学生理解社会、集体和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在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应该认识和反思人类为什么要搞科学技术,以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有什么成果,如何利用科学技术。这一切都涉及到作为科技主体的人的利益倾向和价值判断,体现了人类对科技的人文态度。

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应该在专业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学生树立价值取向,把握科技作为“人”的真实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具有科学理性和远见卓识的知识分子。

4.从全球化的视角拓展学科版图,突出地方特色。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社会,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全球各地区之间的“相关性”与日俱增。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最大影响是,世界各地的大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全球竞争。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满足各国国内市场需求,也要符合全球就业市场的趋势和要求。与这种变化相对应,《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必须拓宽学科疆域,在全球视野下融入中国本土特色,充分反映世界科技趋势,展示当代中国科技最新进展和民族产业发展现状,激发当代大学生振兴民族产业的信心和斗志。

三,探索与应用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1注重主题探究教学,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意味着更多的控制和支配,而“学”意味着更多的主动和自由。因此,建立一支由多学科精英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效组织多学科教学;教师试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教学评价的“导”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科技前沿课题为主线,开设若干课题供学生自由选择。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到达理性思维彼岸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教学和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研究课题的确定、调查问题的界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只有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才能真正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本质,把自己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对科技探究的体验内化为科学素养。

2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建设丰富的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音视频数据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信息资源和交流平台。

3.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

为了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获得实践经验和感受,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以科学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安排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科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改进考试和评价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以作业+课堂讨论+调研报告+笔试作为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综合评价。此外,对在科技服务和科普教育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的,对科技生产和创新竞赛中的获奖者分别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这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发展的考核方式,增加了考核评价的难度,但为学生提供了选择性、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

编辑杨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