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师资力量怎么样?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5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员)4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6人,讲师22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6人,实验技术人员13人,党政管理人员265433人。在职教师中有16名国家级优秀人才,多名省部级科技教学优秀人才。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已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院士和罗佳特聘教授长期坚持教授本科生。目前,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985”创新平台,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国家安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篇国家级优秀博士论文,6门英语课程。本科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摄影测量》、《数字图像处理》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资源* * *享受课程。

学术带头人李德仁院士仍然保持着斯图加特大学博士论文的最高分。他首创了从后验方差估计中选取权值进行粗差定位的迭代法,被国际测量界称为“李德仁法”;他提出了基于误差可发现性和可分辨性两个多维替代假设的扩展可靠性理论来处理测量误差,科学地“解决了测量学中一个世纪未解决的问题”。今天,全世界都在用李德仁的理论来校正自己的航测平差系统。

学术带头人张祖训院士在航(天)像测图自动化方面取得了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和部委的一系列奖项。他在澳大利亚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亿元。目前,张祖训科研团队开发的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系统利用分布式计算实现了海量航空摄影测量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与传统的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相比,生产效率提高了8-10倍。该系统在汶川地震中反应迅速,圆满完成了数据处理任务,为抗震救灾行动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测绘数据。

学术带头人龚建亚院士,现任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几何遥感的理论、方法、标准、软件和应用的研究,提出了GIS中的面向对象数据模型和互操作模型,引领了面向对象GIS和面向服务GIS的发展。提出了遥感的广义几何成像模型和精确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遥感图像的几何定位精度。基于自主创建的理论和模型,自主开发了基础GIS软件、网络服务平台和遥感地面处理系统,满足了国家的重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