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支撑因素和障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及对策

摘要:目前,国内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关于战略背景和战略意义的,但对经济影响的评估不足。虽然现在已经建成的自贸区或多或少都有政治和战略上的考虑,但自贸区首先是一种经贸关系的安排。虽然它是实现政治和战略意图的轮子和工具,但它本身不是政治安排,其战略、政治和外交意义是衍生而非替代。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促进双方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如果不能有效促进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因此,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挥其经济功能。本文分析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双方未来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了中国在自由贸易区主要问题上应采取的立场,提出了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影响、完善谈判组织和完善自由贸易区决策机制的建议。

中国决定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决策。中国和东盟都对自由贸易区寄予厚望。希望它的建成有助于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联合自强,开拓经济发展的新空间,抵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提升亚洲国家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地位。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大大降低双方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还将降低双方的投资壁垒,拓展双方的合作空间。而这一切又会对双方及其主要贸易伙伴产生怎样的具体影响?

1.关税的降低将显著增加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其中纺织品、服装和机电产品受益最大,产业内贸易将大幅改善。

根据CTAP模型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中国对东盟出口增加6543.8+0.06亿美元,比自由贸易区建立前增长55.1%。其中,对菲律宾和泰国出口增长最为显著,分别增加31亿美元。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对东盟出口增幅最大的将是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纺织服装在菲律宾和泰国的出口增幅较大,机电产品主要在菲律宾和泰国扩大市场份额,其他制成品在菲律宾市场增幅最大,达到6543.8+02亿美元。

东盟对华出口将增加6543.8+03亿美元,增长48%。主要受益国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东盟对华出口增幅最大的产品是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印尼对华其他制成品出口增长65438.03亿美元,新加坡对华机电产品出口增长65438.03亿美元,泰国对华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65438.07亿美元。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以看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双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双方在纺织服装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制成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将大幅增长。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该地区对外国直接投资的整体吸引力,但相互投资,特别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在短期内不会大幅增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可以增强本区域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原因如下:

首先是区域内外的关税差异和原产地规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区外企业不在区内投资,将无法享受区内关税优惠。原产地规则起到压力机制的作用,外部企业只有符合自贸区原产地规则才能享受关税优惠。没有相当数量的直接投资,他们无法满足原产地规则的要求,因此无法获得优惠关税待遇。

二是贸易转移效应导致的投资对贸易的替代。所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B国和C国都可以生产A国需要的一种产品,但是B国生产的产品不如C国的好,所以A国从C国进口这种产品,但是A国和B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后,B国的这种产品价格比C国便宜,所以B国的产品排挤了C国的产品,这就是对C国的贸易转移效应..为了摆脱这种劣势,C国的企业可能会向A国或B国投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将对欧美、日本等域外国家产生一定的贸易分流效应,可能迫使它们加大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投资。

第三是开放领域的扩大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建立自由贸易区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加透明度和改善投资环境的信号,从而促进投资。此外,新一代自由贸易协定(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新日自由贸易协定和such墨西哥自由贸易协定)本身包括投资保护条款、投资自由化措施和投资争端解决机制。这是对投资者的硬性承诺,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改善投资该地区的盈利前景,因此可以促进投资。此外,从长远来看,建立自贸区形成的区域市场整合,将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利于吸引投资。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促进投资的机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区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或消失→区内经营成本的降低(区外企业经营成本的相对增加)→区内企业盈利机会的增加→区内投资的增加。当然,需要分析不同行业对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这里以自由贸易区取消高关税壁垒为例来说明对吸引外资的影响。目前,东盟对浮法玻璃、摩托车、葡萄酒和部分谷物、禽肉制品、糖等征收高额关税。从中国进口,部分产品关税超过100%。同时,中国还对进口的蔬菜水果、肉制品、禽类和海产品、大米、糖、纺织品、服装和化工产品、饮料产品等征收20%以上的关税。如果在自由贸易区取消这些产品的关税,将有利于中国在浮法玻璃、摩托车和一些农产品方面吸引外资,有利于东盟在纺织品、服装和化工产品方面吸引外资,并有利于增加在某些农副产品和糖方面的相互投资。

当然,影响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因素很多,跨国并购、汇率变动、原产国投资气候等因素都在不断变化。所以,自贸区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直接投资的流入一定会增加,也不意味着不会剧烈波动。但可以肯定的是,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吸引外资的积极因素。

但自贸区对中国和东盟相互投资的促进作用近期不会很大,尤其是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不会大规模增加。因为,第一,自贸区的贸易创造效应会产生贸易对投资的替代效应。例如,由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一些东盟企业过去在中国投资。现在,随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都降低了,所以没有必要把他们的工厂搬到中国,只需要增加他们对中国的出口。第二,这个自贸区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资本输入国,发展阶段还没有到扩大对外投资的地步。第三,该地区大多数国家投资壁垒严重,短期内投资环境不太可能明显改善。第四,中国对东盟投资起点很低,中国企业在更发达的适合投资的东盟国家缺乏应有的竞争力,而发展水平较低的东盟成员的投资障碍更大。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近期内不会对相互投资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税的降低和直接投资的增加将促进双方的经济增长。

自贸区的建立将使中国和东盟的实际GDP增加76亿美元,其中中国将增加22亿美元,增幅为0.27%,东盟将增加54亿美元。东盟中,越南增速最高,达到2.15%,印尼增速最高,达到22.68亿美元(见表5)。

此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也会提高双方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也会促进经济增长。根据Rybezynski的理论(将增加的外国投资分为第一产业和制造业或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之间),直接投资的增加将扩大产出水平,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发展。表6显示了在不同的外资分配方式下,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之间的关系。

从表中可以看出,如果增加30亿美元的FDI,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将分别提高0.853%和0.983%。数据是在极其严格的假设下得出的,但充分说明FDI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增长不多,但重要的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会对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各成员国的实际GDP都会增加。

减少非关税壁垒将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增加经济福利。

非关税壁垒很难量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4)的研究报告,仅与通关相关的各种手续费用就相当于贸易总额的7%-10%。如果这些地区协调起来,这些成本将减少25%,这意味着相当于65438+贸易总值的0.75%-2.50%的收入将增加。以2001的数据计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通关手续的协调简化将为中国增加至少7.2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标准和认证的差异也阻碍了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根据美国商务部和欧盟委员会在1998中的研究,在具有全球贸易价值的产品中,有25%的产品是带着技术法规出口的,其中15%-25%是出口的技术壁垒,这些壁垒来源于不同的标准和认证。与标准和认证相关的技术法规造成的出口损失占出口总值的3.75%-6.25%。因此,如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能够统一标准和认证,基于2001的数据,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加6.86亿美元。总体而言,中国至少可以从降低非关税壁垒中获得6543.8+04亿美元的额外收入(见表7)。

此外,贸易便利化可以增加两地的福利。双方将通过在该地区建立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协调海关、银行和交通部门的管理和运作,大大提高双边贸易的效率。如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系统,将使双方获得巨大的利益。通过双边互认协议统一标准、认证和技术组织,可以大大降低检验、授信和认证的成本,检验认证市场本身也会因双方的协调统一而扩大。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双方可以通过技术合作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近期不会对整体服务贸易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但会对一些领域产生促进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将服务分为12大类,包括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卫生服务、旅游服务、娱乐、文化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和其他服务。服务贸易分为跨境提供、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四种形式。服务贸易开放是指开放这12服务大类的四种贸易方式。

由于许多服务活动天然的信息不对称和服务消费与生产的同步性,评估服务贸易开放的影响非常困难。理论上,服务贸易自由化会促进货物贸易。世界银行最近对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表明,服务贸易自由化具有特别重要的积极作用,因为,第一,与货物贸易不同,服务贸易的障碍主要是数量限制,服务贸易自由化不会造成贸易分流效应;第二,服务业投资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基本投入。此外,服务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因为自贸区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反而可能给区外有竞争力的服务提供者带来市场扩张的好处,有利于吸引区外服务业的FDI。

服务贸易的开放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开放程度将在世贸组织承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目前,中国与东盟的服务贸易水平很低,在统计上可以忽略不计。除了双方都是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双方的服务贸易也存在很多障碍。在东盟的贸易壁垒中,服务贸易壁垒所占比重最大(见子报告《东盟的贸易壁垒》)。几乎所有东盟国家都在电信、广播电视、金融保险、建筑、会计、法律和分销等领域设置了坚实的贸易壁垒。其中限制性外资股比最大,一般存在于金融、保险、电信等行业。此外,复杂的行政手续(如申请工作许可和暂住证,申请延期困难),内陆交通不便,通讯设备不足,信息获取困难等也对服务贸易的发展造成了阻力。不用说,中国的服务贸易也有很多壁垒。如银行经营本币业务的牌照制度、保险公司的规模、电信方面的股权限制等。

因此,总体而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减少双方现有的服务贸易壁垒,提高双方的服务贸易水平,促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但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近期不会太大。因为,第一,自贸区给中国东盟服务业带来的优势无法抵消在国际竞争力上的劣势。也就是说,即使中国在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方面给予东盟服务企业更多优惠,但仍无法与欧美日企业竞争,因此很难促进双方的服务贸易。也就是说,由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互补性不强,即使双方在市场准入方面给予对方更大的自由和便利,也很难大幅度推动。在金融、电信、分销、教育和卫生服务领域尤其如此。特别是在这些领域,中国在东盟和东盟在中国都没有比较优势。这是由现阶段双方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第二,根据GATS的观点,发展中国家可以合法地拒绝将许多服务部门纳入市场开放的承诺,中国-东盟服务业的开放肯定会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东盟主要国家服务贸易承诺覆盖的范围可能有限,其开放速度可能相对较慢。近期的自由化程度将是有限的。许多限制在短期内很难取消。第三,双方都有优势的服务领域,比如旅游,已经相当开放了,进一步开放促进不大。当然,在不同的服务部门和不同的国家,情况会有所不同。

从行业来看,由于中国在金融、通信和专业服务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中国和东盟建立自贸区后可能会增加进口,出口潜力较大的行业是工程承包和文化服务。在建筑、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方面,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可能受益更多。比如,新加坡在建筑、金融、咨询服务、电信、教育培训等方面有很大的比较优势,而中国在设计、建筑理念、管理等方面有巨大的建筑市场有待升级,有大量渴望“充电”和提升的劳动力,这将使新加坡成为中国服务业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从国际服务贸易的四种模式来看,我国在跨境消费和自然人流动方面优势明显,跨境交付发展空间较大,而商业存在是薄弱环节。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国内竞争,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可以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贸易和关税改革开放的步伐,为全面开放市场提供重要经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后,一些产品的关税保护将被取消,一些国内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将迫使企业提高技术,通过结构调整等手段提高竞争力,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实际运作中允许成员国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内保护敏感部门,使其不会对一体化进程中的经济结构调整造成过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它比多边贸易体制更具灵活性和可接受性,为成员国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深化体制改革赢得了一些时间,成为面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必要经验和缓冲。中国可以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贸易和关税改革开放的步伐,为全面开放市场提供重要经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无疑为中国小范围的关税制度改革提供了国际环境,可以为市场的全面开放提供经验。

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思考

中国冷冻联盟自由贸易的建立不仅会影响到成员国的利益,还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区域外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利益,如美国、日本、印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制定正确的政策,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败至关重要。

1.妥善处理与美日的关系,减少美国的干扰。

中国决定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抓住了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的机遇,域外相关国家或地区纷纷响应。这些行动很多都是为了应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影响而采取的措施。虽然其中有一些是针对中国的,但大多数国家很难对中国构成严峻挑战,不会损害中国在东盟的地位,只需要根据相关国际惯例来处理即可。

只有美国和日本在东盟影响力大,根基深,这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最大的外部制约因素。然而,美国和日本在东盟的利益是不同的。美国在东盟的战略利益主要是政治和军事利益,经济利益相对次要。我们不必过于担心美国的阻挠。对美国应采取的策略:一是善于利用矛盾扩大对美国的了解;第二,宣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美国的积极影响;三是突出经济合作的互利性,试图淡化中国的地缘政治战略意图。

日本在东盟的利益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日本的利益有冲突。为此,一是可以考虑在中国-东盟自贸区之外,分别与新加坡、泰国、韩国签署自贸协定;第二,加强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的合作;第三,考虑与日本、韩国或其他重要贸易伙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防止有人利用中日矛盾牵制中国。

2.注重平等协商,避免大国假设。

目前,中国在与东盟的合作中需要高度重视两个问题。一是对东盟国家的心理、脉搏、利益把握不够。我们真诚地展现合作的诚意,但东盟认为我们是在强加于人。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的之一就是打消东盟对“中国威胁”的疑虑。第二,眼高手低。我们大谈中国引领作用的意义,却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中国有很多要向东盟学习的地方,东盟走在我们前面,比我们更有经验。他们在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自由贸易区规则的制定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实际上处于非常主动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我们还带有被动应对的色彩,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资格和能力发挥主导作用。

总之,中国要实现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战略意图,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将自己的做法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行对比,注意彼此的感受,避免一厢情愿和自以为是,尽量避免吃力不讨好和好心好意。同时,要降低急于求成的调门,认真掌握起带头作用的能力。

3.展望未来,但更现实一些。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要达到两个目的:当前是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内经济发展增添更多的燃料;从长远来看,是为中国搭建一个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事务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战略平台。但是,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是复杂的。有时候牺牲一些现实利益有助于实现长远利益,但有时候正是因为牺牲了现实利益,才葬送了长远利益。我们应该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争取更大的实际利益。第一,中国能否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取决于中国的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这是其民生之本。自贸区的一些关键条款让步太多。表面上只是牺牲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实际上却埋下了长期牺牲的种子。一旦经济发展受此严重影响,别说无法发挥主导作用,恐怕连自保都来不及。第二,适当大让步,给东盟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一些援助。然而,我们必须在对东盟成员国的让步和援助方面吸取历史教训。这个世界是一个崇尚实力的世界,单方面的慷慨援助往往达不到软化人心的目的。“顺之则恩,竭之则缓”,更何况是以约定的形式给予的援助,不会珍惜。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必须放弃理想主义,应该在最需要的时候提供援助,尽可能以双边形式提供援助,并且应该遵循“只有在被要求时才作出反应”的原则。

因此,在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不能一味“牺牲现实利益换取长远利益”,而要尽可能争取更大的现实利益。只有这样,中国的长期战略目标才更有可能实现。

当然,对现实利益要有高瞻远瞩的认识,要动态地看待现实利益。不开放、不让步、不合作,不等于维护现实利益。

4.正确看待区内有区还是区外建区的问题。

目前,一些东盟国家除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外,还与域外其他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例如,新加坡已经与新西兰和日本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正在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墨西哥讨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东盟对区域自由贸易区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关系看法不一,担心这可能为区域外国家的产品进入东盟打开后门。还担心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会分散对现有或正在谈判的自由贸易区的注意力。这些国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招致了该地区其他国家的反对,马来西亚也公开表达了对新加坡的不满。然而,一些东盟国家认为率先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提出了与中国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建议,认为这将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早日建立。如何处理双边贸易协定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关系,是中国和东盟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该区域建立无核区和在该区域之外建立无核区是非常正常的。只要我们走自己的路,就不是问题。中国还应该考虑分散风险,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与区域内外的国家建立其他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协定重叠的主要问题不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规则冲突,而是国内海关的负担和管理成本。只要国家从多个自贸区带来的收益大于成本,只要管理跟得上,就不是问题。美国的贸易政策一直是在三个层次上进行的,即多边、地区和双边,它们相互促进。当全球多边谈判受阻,地区谈判得不到国会授权时,美国政府往往通过双边渠道拓展市场,为本国产品寻找出路。因为与多边和区域谈判相比,两国自由贸易协定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双边合作的优势在于:可以从小规模的实质性合作入手,在此基础上扩大合作范围,提高合作水平。另外,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也是一个学习和试验的过程,很多经验可以直接应用到多边和区域谈判中。

当然,中国在与个别东盟国家谈判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时,应努力取得东盟国家的理解。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应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并在此过程中与之协调,避免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5.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台湾省因素,防止自由贸易区成为台独势力分裂祖国的新借口。

台湾省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由于大陆和台湾省属于不同的关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优惠待遇自然不能直接惠及台湾省。这样,台湾省必然会感到进一步的边缘化和孤立。因此,台湾省正在寻找出路。事实上,台湾省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已经制定了各种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其中,台湾省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评估论证已基本结束,台湾省当局正在美国四处游说,但美国行政当局有所顾忌,尚未下决心谈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与台湾省建立自由贸易区不热心,而是在等待时机,充分利用与台湾省建立自由贸易区这张牌。

台湾省与其他许多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可以施加影响,阻止甚至无视它。但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将会居心叵测,后患无穷,对祖国统一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我们不能坐视不管。问题是我们能否阻止它?怎么阻止?

这样,中国在考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必须考虑台湾省因素。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祖国统一的条件下,理想的选择是推动大陆大中华区或台湾省两岸建立自由贸易区。但目前台湾省当局连三通都拒绝,短时间内让台湾省同意与大陆建立自贸区恐怕不太现实。而且,即使“泛蓝”阵营上台,这种局面也不会有突破。陈水扁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陈个人好恶的反映,而是由台湾省岛内外诸多因素决定的,主要包括美国的意志、台湾省部分人的意志和“民选”政治的特点。即使国民党再次执政,仍然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届时两岸政策可能会转好,但突变的可能性较小。所以这个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要集中更多人的智慧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