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学术论文

根据影响因子(IF值),JCR分区:

某一学科的所有期刊按照前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分成4份(每份25%)。

它们是:

1.Q1 .

2.Q2 .

3.Q3 .

4.Q4 .

中国科学院的划分方法:

地区杂志:

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前5%。

第二区杂志:前6% ~ 20%。

三区期刊:前21% ~ 50%。

四区期刊:post-51% ~ 100%。

SIC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65438 2008年2月9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2007年,我国被SCI收录的科学论文数量达到9.48万篇,比2006年增长33.5%,占世界份额的7.5%,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SCI是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缩写,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它成立于1961,是根据现代信息科学家恩格内·加菲尔德提出的引文思想创立的)1953。

就其本身而言,SCI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这也是编辑该部索引的主要意图。

SCI的优势是引用功能。在这里,读者可以很快知道一个作者的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通过引用次数可以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过程。此外,利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比如是否有对某一学科的评论,某一理论是否得到证实,某一著作是否得到拓展,某一方法是否得到改进,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还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3]

SCI的这些优势,对于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建立科研项目以及在具体研究项目中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非常有帮助。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我国科研评价的量化时代。这一事件,再加上198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成立,以及同行专家通过民主决策决定科学经费分配的同行评议机制的引入,说明我国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行政手段为主,评价结果以行政级别的形式体现,行政评议阶段已经结束。

据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曲钦岳院士介绍,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乏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少,国际同行评审不现实。引入SCI的目的是用量化指标引导科研人员重视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提高学校的学术竞争力。

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199510,美国著名杂志《科学》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介绍了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

当时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科研评价掺杂人情等主观因素。SCI因其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和相对超脱的国际“身份”,迅速被视为一种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的科研评价标准,并逐渐获得了权威地位。可以说,近20年来,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发展,也是SCI在中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