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论文

舞蹈艺术的意蕴与意境

舞蹈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表现,是动态的造型艺术。它通过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即通过人体协调的、有节奏的、富有美感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它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是舞蹈艺术劳动的具体成果。

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在舞蹈艺术的特定情境中,由姿势、节奏、速度、空间走向、动作力度、情感强度的统一所反映的情感倾向,以及动作在运动中的“力效应”,在音乐、舞美等手段的配合下,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表现无数复杂的情绪和情感冲突,使舞蹈艺术在不断的起伏中表现内容和人物。

舞蹈表演要求化繁为简,事半功倍,表现生动,即强调传达内在魅力,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主观感受。从整体追求来说,它是含蓄的,追求神似,注重在公共场合展现人物的灵魂和情感,注重整体效果的生动写意。虚拟动作表演注重动作的高度美化和感情的充分表达,营造剧情所需的舞台环境和氛围,使舞蹈表演更加自由,拓宽了表现生活的领域,超越了有限的“现实世界”,构建了无限的“虚拟世界”,营造出超脱、空灵、素雅的审美境界。表现的突出特点是夸张、变形,追求超出正常形态的艺术真实,旨在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完成审美意象的创造,因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舞蹈艺术通过舞蹈语言和整体的舞蹈形象表现出一种内在的生命力、情感、灵魂、性格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审美形象应该具有比艺术形象本身更深刻、更有意义的内涵,它包含在艺术形象之中。只有对欣赏者进行仔细的观察、琢磨、感受和理解,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它。艺术意蕴是优秀的舞蹈形象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所传达的深刻的人生哲理或思想内涵。总的来说,艺术意蕴并不完全是舞蹈形象所反映的主题思想,而是比主题思想更形而上的东西。它是一种超越文字和图像,自然含蓄,悟性奇妙,回味无穷的哲理和诗意,也是优秀舞蹈形象具有不朽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意境主要是指抒情舞蹈艺术形象中的意象系统,以情景交融为特征,并由此诱发和发展出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分为虚实,虚实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现实指的是生动逼真的景物、形状和环境,即“如在眼前”虚拟现实的“象”指的是真实的现实所造成的想象空间。一方面是原意象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伴随着具体性引起的想象,产生了体臭和情感、精神、意义感知的“意象之外的目的”。它的意思是空洞的、暗示性的,只能理解,不能直接表达。虚拟现实是现实的升华,它体现了创造现实的意图和目的,体现了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居于灵魂和统帅的地位,是“看不见摸得着”的但虚拟环境再好,也必须落实到现实环境的具体表现中去。“实境为神境所迫”“有形之发展不成形”,虚境要通过实境来创造。就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而言,意境创造也是情与景相结合的艺术。“景无情,情不生”,“情遇景,景遇情”,意境是在情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交融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借用王夫之的一句话:“爱情和风景是两个名字,但又密不可分。上帝对诗人来说是无限的。有技巧的人在场景中间是有感情的。”舞蹈艺术也是如此。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无穷无尽、意味深长的意蕴和综合的审美效果。意境是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共同创造的多层次、整体性、动态性、空间性的形象,是作者用心和观者体悟的产物。艺术主体的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基础和前提,欣赏主体在接受中的再创造是意境创造的再现、衍生和深化。意境的整体符号是朦胧模糊的。创作主体的个性与创作时代、欣赏主体的个性与时代的差异,形成了同一意境在创作与再创作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意义的可变性。同一个意境可以生出许多不同的解读,从而形成意境的模糊性。意境美的创造是有志舞蹈工作者刻意的审美追求。

需要指出的是,舞蹈艺术形象美的三个层次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每一个层次都有各自的审美价值。在舞蹈艺术形象的层次构成中,任何艺术形象都必须具有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两个层次。意义,不是每个艺术形象都有。是的,而且不是每个观众都能意识到。能体会到的也是深度和广度不同。有些舞蹈形象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或发人深省的艺术意蕴。但是,真正优秀的舞蹈形象,必须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有着生动的舞蹈语言,有着意味深长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舞蹈形象是可以不朽的。

舞蹈艺术既注重动作和结构安排的对称与平衡,又注重场景的丰富变化与和谐。还要运用服装、道具、灯光和象征性的舞美设计,特别是音乐的对比和渲染,形成多层次的审美效果,具有震撼力和巨大的感染力,综合体现舞蹈的多方面之美。

欣赏者会通过对舞蹈美的多方面反复品味,积累审美经验,增强对舞蹈美的欣赏。对舞蹈形象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和理解得越深,就越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加深对自我美的体验,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进而升华为对美好生活境界的自觉追求,逐步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朗大方、文明健康的仪态、健康健美的体魄和自由和谐完整的人格。

开放时代的舞蹈多元化

1.80年代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主流。首先,舞蹈创作的主题是多样化的。依附于极左政治的单一创作模式被摒弃后,舞蹈编导们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视野,探讨了舞蹈话题,促进了舞蹈观念的更新。在此基础上,舞蹈编导的主观创作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拉伸和强化。纠正了单纯把舞蹈作为宣传路线和政策的做法,提倡追求艺术表现、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品。

2.传统舞蹈语言的解构与新舞蹈语言的建构由于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舞蹈传统的国家,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如何对原有语言进行改造就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丰富的风格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了绚丽的色彩和浓郁的异国风情,这仍然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髓。另一方面,鲜明的舞蹈角色个性很容易消失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中。因此,20世纪后期中国舞蹈转型之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表现,就是民族舞蹈创作的编导们已经把舞蹈作品中人物或其他象征性形象的塑造作为重中之重。第一个变化自然发生在舞蹈语言的领域。

超越简单舞蹈动作的模仿或风格的展现,让舞蹈结合灵魂的真实呼唤,是当代中国舞蹈创作最重要的趋势。

传统舞蹈语言的转型始于1980。

在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开始时,由著名舞蹈家贾作光创作、刘文刚表演的男子独舞《海浪》仅获得三等奖。但这部作品已经演出了十五年,不仅成为各舞团的保留节目,还被视为“中国舞蹈桃李杯大赛”的法定剧目。

这部作品以演员表演的双重性和作品形象的双重性而闻名。起初,演员的手臂模仿海燕的翅膀,像一个波峰席卷低海面。俄罗斯倾斜着,海燕同臂的形象在模仿翻滚、翻滚、柔柔的海浪。“海燕”的手臂一会儿柔如春柳,一会儿棱角分明;“海浪”的身体有时升上天空,有时带着声音落到地上。他改造和改变了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手臂动作,创造了独特的海燕动作形式。尤其是动作中的“闪势”,扑朔迷离,神秘莫测。贾作光还借鉴了音乐创作中的复调手法,将海燕和海浪交替呈现在舞台上。他在作品中创造性地采用了“连续前桥柔转”、“头肩落地后抓脸”等技法,将高难度的技巧与舞蹈形象的深刻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海浪中,人们看不到具有强烈归属的舞蹈动作,也就是看不到属于特定民族或特定舞种的动作。人们能感受到的是新舞蹈词汇特有的新鲜感和冲击力。

舞蹈语言的创新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从《丝路风雨》中的“S”姿势到《文成公主》中藏舞与汉剧舞蹈风格的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动作氛围。《刑场上的婚礼》、《黄河》等作品结合了多种民间舞蹈素材,不再做纯粹程式化动作的展览,而是把舞蹈形象的塑造作为艺术的最高任务。

《希望的田野》由姜华轩执导,将各种汉族民间舞蹈的传统动作进行分割、破碎、分离,然后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自由组合,完成“希望的田野”的意象。这部出现在70年代末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简单来说,重点是传统舞蹈语言的风格能否被打破,原有的语言体系能否被“解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上作品的艺术实践向人们证明,舞蹈语言可以也应该根据编导的需要进行分解和运用。

然而,“解构”并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目的。舞蹈语言毕竟是支撑作品的脊梁。打破旧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目的是创造新的。一些作品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剪弦》是根据“文革”末期揭露的女主角张志新的故事改编的。这部作品虽然意在塑造一个反抗“四人帮”的英雄,但并没有简单肤浅地照搬生活现实。而是从对烈士女儿的深深向往入手,围绕人们的幻想心理展开作品的结构,描写了被打被砍的烈士英勇不屈的人格。为了符合人物的心理现实,舞蹈从戏剧、武术、体操等艺术边缘形式中借鉴了许多动作方法,并大胆吸收了西方现代舞的表现手段,运用了一些地面动作,如翻滚、晃动、拉伸、卷曲等...作品一经演出,反响极为热烈,但对于作品敢于突破传统创作模式,借用西方现代舞的地面动作,褒贬不一。

《再见妈妈》首次将西方意识流手法运用到小型舞蹈作品中,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根据具体人物的性格创造的舞蹈语言,如儿子对母亲的“耳语”,兼具生活美和舞蹈美。

独唱《残春》也是这种语言建构的突破性作品。

“残春”在一声沉重的锣声中拉开序幕。一个男人从黑暗深处大步走来。当回忆青春的歌声从远处传来,他扑倒在地上,青春永驻的痛苦和难以抑制的遗憾顿时在他心中翻滚。他伸出手,仿佛要抓住飞走的时间,但青春再也没有回头...

残春的舞蹈语言不再是原来的程式化体系。在保持某种精神联系的同时,它大胆地重新组合那些动作。

《残春》是如此的感人和辉煌,深深触动了每一颗历经沧桑的心。它的表演不仅让韩国人落泪,也让很多普通观众爱上了舞蹈。因为它讲述的不仅仅是西安人的情感故事,还有很多人内心的震撼。从此人们明白了一个短小的舞蹈作品可以有巨大的感染力,舞蹈动作的民族风格可以大胆的改变。

20世纪50年代参与创作《美人鱼》的方锦基和同样充满创作灵感的妻子黄少舒,在小溪、河流、大海中,用中国古典舞最动人的节奏,在水与人的交替意象中,找到了最美妙的意境。

樊东凯、张建民创作的大型集体舞《长城》也运用了古典舞的节奏法则,但它打破和重组了圆、扭、斜、闪、转、冲、倚等一系列节奏法则,在多个空间里将长城的建筑和中国历史的铸造融合在几层意象中,凝重而简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个大型集体舞《黄河》。张玉军和张建民的合作让参与演出的演员们兴奋不已,因为舞蹈动作的冲击力最终在作品中转化为民族感情的力量和民族人物内心的呐喊。

20世纪最后20年,随着舞蹈艺术在社会中独立地位的加强和各种制度的大改革,舞蹈机构也处于重组和变革之中。中国舞协的主导作用几次下降,地方舞协的独立性大大加强。北京舞蹈学院建成了整个亚太地区最大的舞蹈教学楼群,以著名舞蹈家为名的各类舞蹈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反映了经济起飞后社会对舞蹈演员的巨大需求,也预示着未来舞蹈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舞蹈因科技更有魅力——数字舞蹈的细节

《乐记》有云:诗言志;宋,吟诵其声;跳舞,动动你的脸。自古以来就有国与国以舞见兴亡的说法,可见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人在劳动中创造舞蹈,在舞蹈中不断进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舞蹈发展史也是人类发展史!

与时俱进的舞蹈艺术在今天经历了无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舞蹈发展日新月异。在舞者的努力下,涌现出了许多新的优秀作品,但仍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时,一种新的舞蹈艺术形式出现了,数码舞蹈就是其中之一。

一、什么是舞蹈的数字化

“数字舞蹈”的定义提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理解。舞蹈可以数字化吗?数字化后还能叫舞蹈吗?舞蹈为什么要数字化?

其实“数字舞蹈”是一个广义的定义,应该包括舞蹈通过数字渠道的传播和舞蹈的数字化创作。

我们先把舞蹈传播的方式进行分类,即传统传播方式和数字传播方式。传统上包括大学教育、开设培训课程、举办舞蹈比赛、发行音像资料和出版文字资料等。数字传播包括网站设置、舞蹈下载、在线论坛、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和传播舞蹈等。

传统的交流一般是基于教育,尤其是课堂教育。这是舞蹈教学的重点。不可否认,舞蹈必须以课堂教育为基础,因为课堂教育的直接作用对于提高舞蹈学生的水平是最简单有效的。

目前有条件的高校或艺术团体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第一时间发布关于自己的信息,进行跨区域的舞蹈艺术交流,舞蹈是一门视觉艺术,视听资料绝对是舞蹈传播的重点。现在网络传播主要是传播剧照和视听资料的欣赏。一般通过压缩文件大小来完成一个舞蹈曲目的网络传输需要几十分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有更好的文件格式和更好的技术来提高网络传输的时间。于是,有人开始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制作新的舞蹈视听资料。最原始的舞蹈应该是动画格式的,通过简单的动画技术,基本靠手绘来完成。随着音乐制作和剪辑技术的提高,舞者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专门的舞曲剪辑团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曲制作就是MIDI制作,这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随着上网的舞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欣赏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动画舞蹈,渐渐地其他形式的舞蹈视听资料被制作出来,在各种网站和论坛中传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它的出现让更多人认识到舞蹈的奇妙魅力,有利于提高全民舞蹈艺术欣赏水平,让更多人关心和支持舞蹈的发展。

《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热播,标志着快闪时代的到来。此后出现了大量原始的数字舞蹈,这些数字舞蹈要么是舞蹈片段,要么是音乐片段,但都有舞台、演员、美女等,非常重视视觉冲击。这时,数字舞蹈制作开始出现。

我们将其定义为“数字舞蹈”,由纯数字技术制作,离开传统手段和基础条件(演员、灯光、舞台等)。)并且可以享受。

数字舞蹈的第一步是舞蹈作品的制作和传播,第二步是舞蹈DIY,第三步应该是舞蹈编导软件。

那么数字舞蹈的定义是什么?有音乐剪辑经验的同志更能理解这个定义。

其实音乐剪辑只是数字舞蹈的一小部分。常用的编辑音乐的软件是COOLEDIT。音乐编辑(和MIDI)是数字处理音乐。普通音乐只能精确到秒,数字音乐可以精确到千分之一秒。还能对声音进行特殊处理,去除背景噪声等。总之,只有想不到才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音乐处理功能的定义。我们一般把完全由计算机处理的音乐称为数字音乐,也叫数字处理音乐。

数字舞蹈的原理也是一样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让一个编舞或舞者离开舞台,将想象中的舞蹈表演变成虚拟的舞蹈现实,甚至将所有想要的舞台效果在电脑上显示出来,作为虚拟演示。所以准确的说,数字舞蹈是一种虚拟的舞蹈演示,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舞蹈效果(包括音乐、舞台、灯光等。).

数字舞蹈的第二步是舞蹈DIY,目前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其实人们的不理解主要是因为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和电脑还没有普及到一定程度。甚至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编辑音乐的经验,更不用说用电脑编辑处理音乐来表演自己了。数字舞蹈是音乐剪辑的上层。可以说,只有熟悉音乐剪辑的人才能很好地理解数字舞蹈的概念。舞蹈DIY就是动作的自由组合,也就是把需要的动作和音乐搭配起来,制作出你需要的舞蹈。这个技术特点就是开始积累大量的基本动作,完成简单的舞蹈编曲,减少舞蹈编导和创作的工作量。

数字舞蹈的最高目标是舞蹈编导软件。只有实现了以上两步,这个目标才具备了软件制作所需的技术基础和条件。

二,数字舞蹈的具体表现和作品

1.网站建设是舞蹈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要条件。

北京舞蹈学院是全国舞蹈艺术门类的佼佼者。目前,北京舞蹈学院新网站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院校中,广东舞蹈学校、厦门表演艺术职业学院也建立了网站。中央芭蕾舞团等专业组织也有自己的网站,非政府组织中最专业的一个成立于2000年的“舞影2000”。

3.其他数字舞蹈

目前,一些高校正在尝试视频教学,即通过摄像头传输图像,完成远程教学。这是一种新的舞蹈教学方法,但目前一般用于理论教学,因为基础训练课和排练课的视频教学还缺乏教与学的互动。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出现,很多舞蹈论坛都有人发出了“能不能开一个网络舞蹈班?”邮报。

在很多FLANSH网站中,也有大量数字化舞蹈含量很高的FLANSH作品,比如秋艳的Fly,如玉的Rain Silk,都是网络上很有名的带有舞蹈动作的FLANSH作品。还有很多数字舞蹈以其他形式存在或者正在发展,我们无法一一列举。

三,数字舞蹈的意义

我们国家上网的人有6000万,而且基本集中在青少年。青少年是我们舞蹈教育的重点对象,可以说关系到未来舞蹈的兴衰。他们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接受相关的知识教育,这可能正是他们在课堂上所缺乏的,甚至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所以,建立网站,通过网络传播舞蹈的意义是不可否认的。

另一方面,现在世界上有大量的中国舞蹈爱好者。众所周知,在国外很难买到中国舞蹈的音像资料和教材,甚至连舞蹈老师都没有。这时候传统舞蹈传播的局限性就显露出来了。网络通信正好可以克服这个缺点。通过网络资源,所有的舞蹈爱好者可以不受地域限制,没有国界,自由传播。这种交流内容包括舞蹈图片欣赏、舞蹈视频欣赏、舞蹈音乐交流。通过互联网,一个完整的舞蹈曲目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传播到任何地方。资金的节省就不用解释了,但对于第一次交换新作品来说,意义更大。

我们假设一部舞蹈作品从编曲到最终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金钱和物力。同样,使用FLANSH制作一个数字舞蹈,编导只需要在电脑前工作就可以完成整个作品,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到作品的最终效果,还可以随时修正作品中的不足。一方面提高了创作速度和作品水平,另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成本。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网的舞者越来越多,也带动了相关行业,比如电子商务、付费舞蹈下载等。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舞蹈不再只是单纯的表演和技巧概念,新的时代赋予了舞蹈更多新的内容。舞蹈艺术需要新的发展,需要新一代舞者的努力。新生代舞者应该继承传统舞蹈内容,发展新的舞蹈。希望数字舞蹈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