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医院的医院管理

(一)管理体系

1951根据天津市卫生局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医院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了院董事会集体领导制度。1978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医院废除了党政合一的革命委员会制,实行医院党委领导下的新的领导体制,院长、科主任负责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逐步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邓小平《讲话》的指导下,医院进行了全面的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几年的深入发展,逐步将管理模式推向更高水平,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98后,根据市委教育卫生工委决定,医院实行党委监督下的分工负责制。2002年5月,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率先开展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聘请了多位国内外专家向院内中层领导干部讲解ISO 9001: 2000版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和实施指南,编写了我院的管理手册。为了更好地落实质量管理工作,医院在加强院长质量查房工作的同时,还按照“三级PDCA循环”(pdsa,P-Plan D-Do C-Check A-Action)的标准,增加了职能部门的查房前工作,使医院管理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使这项工作在卫生部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人员培训

医院历来重视人才培养。建院之初,一批来自协和医院、北大医院、齐鲁医院和从欧美留学归来的医学专家,如朱、、吴映凯、于、余松亭、王忠诚、张天惠、张成达、郭苍、王世勋、杨吉、卜凤菊、袁家勤、梁华堂等,齐聚我院。

60年代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送学校脱产学习,送相关兄弟单位深造,在实际工作中锻炼。

九五期间,医院制定了天津医科大学百万元青年人才培养基金实施方案,并同时启动了培养项目。在此期间,医院不断加强人才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院人才队伍呈现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队伍年轻化。第二,学科团队整体倾向于高学历。三是中青年技术骨干成为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主力军。

“十五”期间,根据医科大学建设的总体发展和“211”工程的建设目标,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以培养重点学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创新梯队为重点,以全面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素质为重点,建立健全了人才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声誉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建立一支年龄、知识和职称结构合理,医、教、研综合实力较强,重点学科优势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专业技术队伍。2002年底,医院出台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新世纪人才选拔实施办法》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青年专业技术骨干选拔实施办法》。

“九五”和“十五”期间,医院先后推荐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参加131人才工程、卫生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天津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和青年技术骨干、新世纪人才选拔。2003年、2005年、2006年三批入选院级人才和青年技术骨干。目前,医院拥有天津市“131”人才,其中医科大学跨世纪人才19人,医科大学青年技术骨干32人,医科大学新世纪人才5人,新世纪院级人才31人,院级青年技术骨干25人。5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被人事部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5名天津市荣誉授予专家,7名天津市授予专家。

2003年和2005年,我院被评为天津医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集体。

(3)人才梯队

医院现有职工2439人,专业技术人员2176人,其中高级职称409人,中级职称845人,初级职称922人。博士84人,硕士239人。博士生导师42人,硕士生导师169人。医疗、教学、科研人员(691)中,高级职称比例为40.65%;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323人)为46.75%,其中45岁以下(498人)中硕士及以上学历(235人)占47.2%,博士学历占13.26%;45岁及以下(37岁)具有高级职称(151)为24.5%;40岁以下(85),42.7%为副高级职称(199);医学教研团队平均年龄40.6岁。

“211工程”重点建设医疗、教学、科研团队(142人),硕士及以上学历(90人)占63.4%;其中,45岁以下(103)69%的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71),29%的人拥有博士学历(30)。其中,40岁以下(80)具有硕士以上学历(59)的占73.8%,具有博士学历(26)的占32.5%。“211工程”大部分重点建设学科由中青年专家领衔。

医务人员691,护理人员938,技术人员383,其他专业技术人员164,行政后勤人员263。床位与医护人员比例为1: 0.48,床位与护理人员比例为1: 0.65。

(4)设备管理

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自筹资金引进一流设备,为我院的科研、教学、临床服务,造福人民。从中国第一台大型昂贵精密医疗设备CT机的引进,到90年代法国政府贷款引进数字胃肠机和各种x光机。银行贷款进口的磁共振设备。用以色列贷款进口的ECT设备。以及CT、LA、X刀、CR、药物浓度检测仪、流式细胞仪、激光聚焦显微镜、手术导航系统等。医院注重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成本效益分析,合理使用大型检验设备,阳性诊断率高。同时,医院制定了设备折旧和收益回报制度,提高了设备的投资效益。利用先进的设备,我院培养了大量人才,发表了数千篇论文,解决了许多临床难题。21世纪,PET-CT设备由以色列政府贷款引进,主要用于早期肿瘤和转移性肿瘤的诊断。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为我院医、教、研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医院拥有先进医疗设备近2301台,注册资金4亿多元。

(5)物流管理

改革开放后,进一步明确了后勤管理的职能,即保证全院水、电、气、制冷、供热、通讯、物资供应、洗涤、日常维护的正常运转,全心全意为医生、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2003年,我院开始做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物流部通过多次内部审核,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职责和考核标准,建立了80多个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明确后勤服务的质量目标是积极及时服务全院各临床科室,基本做到三次(收、送、修),确保三通(通水、通电、通气),避免两漏(漏水、漏电),达到两满意(员工和患者满意)。

医院的快速发展,现代化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使得后勤工作的范围和知识面越来越广。鉴于物流种类多、技术性强、摊子大、范围广的特点,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后勤领导班子从管理上注重全员教育,提高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育,狠抓岗位责任制和岗位技术培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实行承诺服务,让我难以独善其身,便于一线奉献、爱岗敬业,多年来积极服务临床一线,接诊、送诊、上门维护。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医院等级评定对后勤工作的要求,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实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负责”、“有人监督”的工作机制,使员工在制度的约束下形成了统一的模式,促进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为医院整体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