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三句赏析

原文:

来到四川,我觉得这里的人盖房子最省钱。烧结砖经常被用来做柱子。四根砖柱单独搭建,上面盖着一个木架子,看起来骨瘦如柴,瘦得可怜。但顶上有瓦,四面有竹篦墙,墙上有泥。从远处看,谁也不能说它不像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房子。这房子不用说了,砖柱竹篦墙,特色一应俱全。

说到住房,我很有经验。“扶上挑下”、“前轩后府”、“一楼一底”、“三层楼”、“凉亭”、“茅草棚”、“琼楼玉宇”、“摩天大楼”等等,我都试过。不管住在哪里,只要住的时间长一点,对那套房子就有感情,不到万不得已,不忍心搬走。刚来这个“雅舍”的时候,只想让它遮风挡雨,不敢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经觉得它遮不住风雨,因为有窗户没有玻璃,风来的时候,洞口像亭子,有瓦片的时候,缝隙很多,雨来的时候,像滴水。即使不能遮风挡雨,“雅舍”依然有自己的个性。有个性很可爱。

“雅舍”的位置在半山腰,路下面大概有七八十层土台阶。前面是一片螺旋形的稻田。再往远处看,有几座郁郁葱葱的远山,旁边是高粱地、竹林、水池、粪坑,身后是荒无人烟的土坡。如果地方荒凉,月亮的晚上,或者刮风下雨的日子,往往会有客人。一般来说,朋友不会离得太远,距离就是友谊。游客先爬几十级台阶,进了屋还要上坡,因为屋内的地板是依山而铺的,一边高,一边低,坡度很大。所有的客人都很惊讶,但我会安定很久。每天从书房走到餐厅都是上坡,饭后都是下坡,并没有感到很大的不便。

“雅舍”有六间,我是第二间。炉排墙不牢固,门窗不严密,我和邻居可以互相交流。邻居的狂饮、吟诗、窃窃私语、打呼噜、打喷嚏、喝汤、撕纸、脱鞋,都随时从门窗缝隙中荡漾出来,打破我的寂静。到了晚上,老鼠可以鸟瞰灯,一闭眼就可以自由活动,或在地板上顺坡搬核桃,或吸灯油掀翻烛台,或爬到帐篷顶,或在门框脚磨牙,让人无法休息。但对于老鼠,我惭愧地承认自己“别无选择”。“没有办法”这句话经常被外国人引用,认为这句话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懒惰和隐忍态度。事实上,我在对付老鼠方面并不懒惰。在窗户上糊纸,戳一下纸就碎了;门关得紧紧的,但是象老鼠有牙齿,咬一口就是一个洞。我们还能做什么?洋鬼子住“雅宅”不是“无奈”吗?蚊子比老鼠更讨厌。雅舍的蚊子和虱子之多是我前所未有的。“聚蚊成雷”真的是真的!每天傍晚,屋里都是蚊子,又黑又大,骨头硬。在别处蚊子已经消灭的时候,在“雅舍”却特别猖狂。如果游客不注意,他们的腿会肿得像玉米一样,但我还是安全的。冬天来了,蚊子自然会消失,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住在“雅舍”里!

“雅舍”最适合月夜——地势较高,月亮先来。你看山上的月亮,红盘子倾泻进来,一瞬间,灯火辉煌,天高云淡,四野寂静,犬吠声起,所有的客人都静静地坐着!房子前面有两棵梨树。当月亮在中午升起的时候,清亮的光线从树间洒下,地上的影子艳丽无比,此时显得格外幽静。直到人散了,睡觉了,月光还是强行从窗户透进来,助我凄凉。细雨之际,《雅舍》也有趣。遥望窗外,似米氏构图,云若雾霭,则弥漫。但是,如果下倾盆大雨,我又会感到不安。屋顶上到处都是湿痕。开始有碗那么大,后来像盆一样膨胀,然后没完没了地往下滴。最后,屋顶的灰泥突然裂开,像一朵盛开的奇葩,带着突如其来的泥水投注。此时此刻,房间里一片混乱,拯救着平民百姓。这种经历并不少见。“雅舍”的陈列只能算简单,扫一扫,擦一擦,不会出一点灰尘。我不是权贵,所以不允许名公和大清的照片进入我的房间;我不是牙医,所以没有博士学位。我不理发,所以不能拍西湖十景和电影明星。我有椅子,有长沙发,有酣睡,有写作,有阅读,其他的什么都不要。但是虽然陈设简单,我喜欢翻新。西方人经常嘲笑喜欢改变桌椅位置的女性,认为这是女性自然改变的标志之一。不管是不是假的,我喜欢改变。中国的旧式家庭也有同样的家具。正厅里有一个柜子,前面是一张方桌,一边是一把扶手椅,两边是两把扶手椅和一个茶几。我觉得陈设要参差不齐,最忌讳的就是安排我的配偶。《雅舍》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一件一件的安排,却并不低俗。人们一进来就知道这是我的房间。《随缘》里戴笠翁说的,正是我想要的。

“雅舍”不是我的,我只是房客之一。但想想“万物逆旅”,人生如寄,我在“雅舍”住一天,“雅舍”全是为了我。连这一天都不能算是自己的。至少,我真的跪拜了,品尝了雅舍在这一天所能给予的酸甜苦辣。刘克庄的话:“客如一家。”此时此刻,我住在“雅舍”,“雅舍”就像我的家。其实好像是家,我也分不清。

注:①本文选自作者《雅舍随笔》(香港毕慧图书公司出版)第一篇,故名。

?赞赏:

梁实秋(1903~1987),北京人,浙江省杭州县人。他一生著述甚多,包括第一、二、三部散文集和各种文学评论集。经过近40年的独立翻译,他完成了40卷莎士比亚全集。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

《雅舍》是他的第一部随笔,《雅舍随笔》。本文写于1938。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爆发,国难当头。大学教授不得不住在重庆简陋的房子里。明明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却叫“雅舍”,表现了作者在战争年代的无奈和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嘲。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旷达的情怀。

文章的开头简单自然,像一支随意书写的笔,但当我们读到“砖柱”、“木架子”、“瓦当”、“竹箅子墙”、“泥灰”等字眼时,就能从“孤独”、“骨瘦如柴”、“可怜”等字眼中体会到作者的不满。也就是说,不满意但对它有“好感”显示了它的幽默风格。由此可以理解作者为什么用“经济”这个词来评价四川的人造房屋,为什么在写“雅舍”的时候要用引号。

在作者眼里,“雅舍”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一是“雅舍”建在半山腰,正面对着稻田,后面是榛树,周围是竹林、水池等。,是一个既俗又雅的地方。由此,作者得出为人之道,“好朋友不在太远,远路是见交情。”其次,“屋里的地板依山而铺,一边高一边低,坡度很大”,“每天从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凸出来是下坡。这句话用词生动细腻,真实地再现了房子的简单与不便,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沉稳的幽默感。一个知名教授住在这个简陋的房间里已经够苦了,但他却以旷达超然的胸怀从容看待,以轻松温和的口吻调侃,自有一番儒雅和个人情怀。第三,与人合住一套房时,常有“隔壁戏”:“邻居饮酒作乐,啧啧有声,吟诗作对,窃窃私语,打呼噜,打喷嚏,喝汤,撕纸,脱鞋,都随时从门窗缝隙中荡漾出来,打破我的寂静。“《陋室》有许多不便之处,但作者用审美的眼光从中挖掘出许多赏心悦目之处。听声音和言外之意也很有分寸地表现了作者从容、轻松、不争的生活态度。第四,在这个“优雅的房子”里,老鼠和蚊子相互干扰。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使用了“骚扰”“猖狂”等词语,可能理解为作者内心的不满,对生活和战争的不满,但没有直接表达愤怒和反抗。所有的句子依然是对《月夜》和《细雨》的欣赏和质朴。第五,尽管条件简单,“一件事的安排不俗。“文中用戏谑的语言说,没有显眼的照片挂在墙壁之间,没有牙科博士学位,也不需要贴电影明星片,说明作者对物质需求没有奢望,坚持独立人格,不依附权贵,不随意从众。

这篇文章的语言优雅,清晰,富有幽默感。我偶尔用文言文,也是从信中来的,理解流畅,雅俗共赏。

文末引用刘克庄《玉楼春》中的名句“宾至如归”,感慨万千。“客”是“招待所”,“送”是暂住。我花更多的时间在外面生活,但花更少的时间在家里生活。这是这个国家动荡年代的特点。刘克庄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作者引用刘慈的话来表达抗战时期他在重庆生活时的一些感受。作者不会对当下的现实视而不见,但他的感情并不像其他文人那样直白激昂,而是委婉细腻。在描写“雅舍”和“先得月”的赏心悦目的场景时,他插入了一个遇大雨时房间里一片混乱的场景;谈感情的时候,我写了这样一句话:雅舍“能给我的苦,甜,酸,我真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者深深的叹息在字里行间。

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

(1)平行分散。作者喜欢用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几乎每一段都有,或描写或描述的有声有色。这些偶句显示了很强的文学技巧、老练的语言和高明的文采。作者还善于把整句和散句并用在一起,见偶见奇,并行散宜,文笔生动,轻松自如,宛若流水,摆拍自如。

(2)雅俗共赏。梁文的主流词汇是优雅的书面语,梁先生在古代汉语方面的深厚造诣展现得淋漓尽致。从全篇来看,精致优雅的书面语与浅显活泼的口语相得益彰。比如第三段,各种音都破了,用了两组词,一个是雅,一个是俗,但是不能反。文人吟诗为雅,作者用了几个措辞很好的四字格;日常生活中各种“不讨人喜欢”的声音都列在口语里,让人有一种耳闻目睹的感觉。文中很多句子很书卷气,近乎文言文;有些句子充满了白话。

(3)自由引用。中外资料一应俱全,内容紧密,形式多样。比如“聚蚊成雷”就是成语的活用,有人称之为“返祖归宗”。“聚蚊成雷”的一般含义相当于“吓唬人的话”,本文用的是字面意思。“老鼠有牙齿”也可以这么看。这句话出自《诗经》,原说“鼠有齿(一牙),人无终(耻)”,表达对丧失羞耻感的人的诅咒,在这里也是按字面使用。引用李渔的《随随便便寄》,只引用其题,不引用其句,故意隐去,留有余地;引用李白的文章和刘克庄的话,就是引用他们的句子,不提他们的话题,既是惜墨如金,也是对读者的充分信任。这两句引自外国人的话只是大意,原文没见过。总之,灵活的引用和丰富的材料不仅有助于文章的表达,表达其含义,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文化含量,这表明学者型作家是有知识的。

(4)幽默。幽默不是简单的语言手段或修辞手段,而是贯穿整篇文章的语言特征。比如写雅致的房子,薄而简,不遮风挡雨。本来是生活中一个不“优雅”的困境,却用一组优雅的骈文来形容,出人意料。雅舍的名字叫“雅”,文中有“水池、粪坑”,“打呼噜、打喷嚏”都在列。这种近乎庸俗,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东西,用一句很优雅的话来收尾——“荡漾,打破我的沉默”。再比如,作者在引用了外国人对中国人“懒惰”的评价后,认真争辩,最后补充道:“洋鬼子住在雅舍难道不是“无奈”吗?”这几乎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争论:你为什么不试试?“旺蚊风”谐音效果,“最忌排外”等词运用和谐,都有新奇幽默的优雅。

关于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北京人,祖籍浙江省杭县。名治中国,字实秋,笔名秋郎、子嘉、成书。1915入清华,1923赴美留学,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回国后先后在东南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中华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担任教授。65438-0949年赴台湾省,任台湾省省立师范大学教授。台湾省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所长,台湾省大学教授,台湾省编辑翻译研究所所长。他一生著作甚多,有散文、随笔、随笔、随笔、文学评论随笔等。经过近40年的独立翻译,他完成了40卷莎士比亚全集。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

1939年4月随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图书编辑委员会迁至重庆北碚。1940年6月,他和社会学家吴景超在北碚主湾(现梨园村)买了一间平房,以吴景超夫人龚叶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1943梁的妻子程和她的孩子也从北京赶来团聚。“难以割舍”是木架砖杆瓦顶墙。有六个房间,分高低两层。梁实秋是典型的“陋室”。然而梁实秋搬进来后,却住满了客人。经常有一群诗人、诗人聚集在这里,吟诗作画,弹琴弹琴,今天非常热闹。梁实秋在雅舍生活了7年,翻译和创作了大量作品。《雅舍随笔》是他的成名作,享誉世界,历史悠久。1949年,梁实秋到台湾省,将在这里写的34篇散文汇编成册,仍取名为《雅舍散文集》,深受读者欢迎,重印60余次,成为全球畅销书。梁实秋在台湾省继续撰写出版《雅舍随笔》续集、三集、四集,并以《雅舍之名》出版《雅舍随笔》、《阿舍译诗》、《雅舍乡愁》等系列专辑。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阿什的杂文。于是“雅舍”之名也不胫而走,以《雅舍随笔》名扬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