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对化学人才的培养
为了给培养高级化工科技人才创造条件,在国家科委、中科院、化工部和有关企业的帮助下,鲁帮助学校建立了热力学和物理化学实验装置。在指导研究生学习中,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研究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液氮洗涤净化氨合成气是少数欧洲厂商的专利,中国也曾经花大价钱买过液氮洗涤技术的计算方法。但这种计算方法是经验公式,只能适用于从中国进口的合成氨装置的压力范围(70个大气压左右)。1984鲁提出,由于液氮洗是在低温下进行的,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氢在正常和二级状态下都会参与汽液平衡。陆和研究生* * *验证了高压低温下含氢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结果证明理论数据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这篇论文题为“高压低温下含氢体系的汽液平衡”,已发表在国际杂志《流体相平衡》(1985)上。由于其新颖的构思和独创性,这篇论文已被美国化学文摘、物理文摘和日本科技快报摘抄,许多其他国家的同事也写信索要这篇论文的印刷本。这项科研工作成果突出,曾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6。此后,这项科研工作继续发展,得到了一个数学模型。对浙江某化工厂的高压塔(压力为78个大气压)和山西某化工厂的低压塔(压力为22.5个大气压)进行了逐板计算,两者都得到了高精度拟合,证明其基于理论的数学模型远优于国内外经验公式的计算方法。现在数学模型已经输入相关设计单位的库中,受到高度重视。
之后,鲁指导他的硕士生对某大型氮肥厂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的甲醇洗涤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并与国外的设计数据和该厂的工业分析数据进行了验证,得到了非常准确的拟合,并撰写了硕士论文,撰写了《合成氨厂甲醇洗涤净化过程模拟计算研究》一文,发表在《中国化学工程》杂志上。甲醇洗涤时,有少量氨随气体进入溶剂,国外的设计没有对此进行任何物料平衡计算。他们发现,在生产中,微量氨的积累导致溶剂中水分含量增加,使溶剂质量变差,使气体放空时甲醇损失率超过规定限值。鲁和北京化工学院的两位副教授对此进行了研究。从理论和生产现场数据分析入手,根据工艺流程对氨和水的来源和去向进行了讨论和计算。结果与工业数据基本一致,于是他们写了一篇题为《甲醇洗涤过程中微量氨的来龙去脉》的文章,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上。这篇文章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