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30年的变化

“‘焦作现象’不仅仅是一种旅游现象,更是一种通过旅游促进城市功能和产业转型的综合现象,是各种转型成功实施的结果。”在接受采访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林反复强调。

方创林认为,焦作城市转型主要通过了“四条路径”:一是资源开发由地下向地上转变,走综合开发之路;二是经济结构由“黑”变“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旅游业发展由冷转热,走旅游兴路;四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走循环经济之路。通过“四条路径”的转变,焦作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焦作城市地位由单纯的煤炭中心转变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基础由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经济转变为多元主导的综合性现代工业城市,城市人口由工矿工人转变为现代城市居民,城市性质由原来的采煤工业城市转变为综合性工业城市和山水旅游城市。

新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就是“焦作现象”。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上搜索“焦作现象”,可以找到约654.38+0.8万条相关报道,在量级上几乎可以与国内最知名的旅游景点相提并论,其受关注程度可见一斑。“焦作现象”是以自然景观旅游的发展替代即将枯竭的煤炭资源的开发,实现社会经济转型的成功现象。“焦作现象”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对于焦作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创林建议:一是不懈努力,做强做优做优;二是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搞综合开发,挖掘文化底蕴,提升焦作旅游的文化品位;第三,在旅游开发中注重生态保护,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加强中心城区服务设施完善,为游客提供高水平服务。

着力打造配套旅游产品

——访中国社科院财贸所旅游室主任王成庆。

“‘焦作现象’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是与时俱进、谋求科学发展的范例,是努力创新的成果。”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旅游室主任王成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解读“焦作现象”。

王成庆说,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使公民跳过了僵化的生存门槛,开始追求享受和发展的需要,支付能力得到增强,发展旅游业具备了初步的需求条件。“焦作现象”产生的根本保证在于,焦作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高层战略决策精神与当地实际、当地各部门的集体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区域全面发展的系统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使焦作旅游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王成庆说,“焦作现象”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其他地方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既是借鉴,也是创新,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的游客至上的理念、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焦作在旅游营销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不断对传统的营销方式进行重新研究、重新比较、重新评价,进而发挥想象力,形成新的营销方式。旅游行为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钱、闲、情。只有触动游客的感情,才能激发游客把钱和休闲投入到旅游目的地。焦作的许多创新理念和举措,都是针对并牢牢抓住了游客“感受”这个关键因素。

对于焦作旅游业下一步的发展,王成庆表示,国内旅游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挖掘。焦作要努力稳定和巩固国内市场,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发国际市场。目前,焦作的核心竞争力是以焦作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旅游。虽然这种观光旅游发展很快,但市场最终会趋于饱和。重点打造休闲娱乐游、体育健身游、工业游、历史文化游、黄河湿地游等多种配套旅游产品,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在细节中丰富旅游内涵。

——访上海复旦大学旅游系主任夏林根

“焦作旅游正从争取大客流向争取高端旅游群体发展,从简单粗放向优质优价发展,从政府主导的行政管理向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发展。”这是上海复旦大学旅游系主任夏林根教授对“焦作现象”的最新理解。

作为焦作现象课题组组长,夏林根在焦作旅游异军突起,很多学者怀疑焦作现象能否持续的情况下,撰文指出,焦作现象是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奇迹。

夏林根说,在2004年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上,焦作现象的基本内涵是速度。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焦作现象”也在发展中演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体来说,其本质意义在于为经济转型和旅游发展建立了一个从无到有的现实标本。一些有益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不仅促进了焦作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以借鉴、效仿和应用的经验。

夏林根说,注重细节,让焦作成为游客眼中的旅游目的地,是焦作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焦作山水已成为世界知名的旅游品牌,但应继续深化主题,不断开拓市场,提升焦作山水的竞争力。同时,为实现焦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在自然观光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休闲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将旅游市场放在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占领最具消费潜力的旅游市场。

夏林根说,旅游是旅行、购物、娱乐、吃、住、行六大要素的综合体验。因此,应该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完整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旅游消费市场需求,打造旅游产品特色,拉长旅游产品链条,对不同层次的游客、客流来源、消费水平等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以指导旅游产品和酒店基础设施的开发,从而保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卖”景观“卖”健康——访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

“在很短的时间内,焦作的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根本性转变。不仅打造了世界地质公园、焦作山水、太极川三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品牌,还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树立了焦作新的对外形象。业内外人士把这种变化称为‘焦作现象’。在我看来,‘焦作现象’其实是一种精神体现,即敢为人先、踏实肯干、精益求精、永不满足的精神。”这是北交大旅游管理系主任王衍用对焦作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最直接感受。

王衍用说,焦作地理位置优越,北依太行,南依黄河,不仅自然风光独特,而且人文资源丰富。通过两天的了解和调查,发现焦作旅游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但也有一些美中不足之处。首先,城市建筑没有特色,没有自己的个性,有些地方又脏又乱;其次,通往景区的道路绿化不够,道路两旁建筑混乱;第三是景区内设施规划不尽合理,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焦作要想打造一座新的旅游城市,必须下功夫进一步完善。

作为国内著名的旅游规划专家,王衍用对焦作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一是深化经济类型,实现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的转变。每年来焦作旅游的人很多,但真正在焦作吃、住、娱的人却很少。要拉长产业链,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全方位、多角度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营销宣传,从资源营销到景观营销再到环境营销、文化营销。为了突破自身的局限,焦作的景观可以打上太行山水和太极文化的烙印,形成从地下到地上,从山到河,从太行到太极,从景观到文化营销的模式。三是“卖”景观,“卖”健康。焦作的山川在全国都不多见,焦作要把山川和太极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既卖山川,又卖健康。另外,焦作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成绩上。要深化“焦作现象”,让焦作人游焦作、河南人游焦作、外地人游焦作、外地人游焦作,有力推动焦作社会经济再创辉煌。

旅游特色的灵魂是文化——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

“山水也是一种文化,包括古代名人对山水的理解,也包括现代人对山水的理解。焦作在发展山水旅游的同时,要把山水的科学解读、幽默解读、趣味解读融入山水文化,因为旅游特色的灵魂是文化。”在谈到焦作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明德中肯地告诉记者。

作为资深旅游研究专家,李明德说:“目前焦作已经充分认识到名人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对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意义,但主要问题是没有找到更好的表现形式和手段。”

“文化资源不仅仅指历史文化资源。因为一些文化现象已经融入了历史,有相当多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现实,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品味和生活情趣。这些新的文化现象也应该作为新的资源来对待,特别是在发展具有时代特征和时尚魅力的旅游业时。因此,焦作旅游业的发展也应该瞄准近代和现代社会产生的大量新文化资源。”在谈到如何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焦作旅游业时,李明德说。

在谈到焦作的旅游品牌时,李明德说:“焦作最宝贵的是景观品牌和服务品牌。但品牌的意义不仅仅是每个游客的体验和感受,更是市场意义的高低。因此,焦作品牌的发展有三个方向:一是企业品牌。焦作要鼓励更多的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与景观品牌、服务品牌互动。二是社交品牌。焦作要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产品质量,让外地游客和本地居民感受到方便和舒适。第三是城市品牌。焦作要努力让城市的旅游功能更加齐全、休闲氛围更加浓郁、区域地位更加凸显、文化品位更加独特、自然环境更加生态,让城市真正成为旅游业生存发展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