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中国辽阔的疆域

历史: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疆域的变化也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历史进程。因此,了解历代疆域变迁的历史,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祖先的光辉业绩。

商朝: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东北至辽宁,南至长江流域。

秦朝: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南至南海。

唐朝:东至大海,西至咸海,东北至黑龙江北部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南至南海。

元朝:北至阴山以北,南至南海诸岛,东北至库页岛,西北至新疆、中亚。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省和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管辖范围之内。

清朝:西跨青脊,西北接达巴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接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接台湾省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接南海诸岛,是亚洲最大的国家。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统一版图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其形成过程中,汉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少数民族也为统一疆域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历代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统一疆域的形成。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巩固了中国的版图。在封建社会后期,落后和腐败导致了中国大片地区的灭亡。

地理:了解中国古代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能够正确识图,掌握重要朝代的边界。

能在地图上正确识别我国目前的行政版图,特别是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地理位置。

政治:了解历代疆域变迁,要求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各族人民,更加珍惜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的行为。

新时期,中国通过平等友好谈判解决了与大多数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边界问题。根据中国政府与英国和葡萄牙政府达成的协议,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

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南海诸岛、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是中国的领土,永远不容侵犯。

9.古都城市

历史:一个国家的首都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在地。它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国家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可以说,首都是一定时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象征。

当时的六个古都及其名称:

Xi安:西周(濠井);西汉、先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长安)。

洛阳:东周(洛邑);东汉,曹魏,后唐,西晋,北魏(洛阳)。

开封:郭玮(大梁);侯亮(开封府);后晋后汉后周北宋(东京)。

北京:郭艳(蓟);廖(南京);金(中都);元(大部分);明清(北京)。

南京:吴栋(建邺);东晋南朝(建康);南唐(江宁府);明(应天府)。

杭州:吴越(杭州);南宋(临安)。

在古代历史上,统治者出于统治的需要七次迁都: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

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宋金媾和后,金迁都燕京,改称中都。

1421年,明政府迁都北京。

金夺取辽河流域大片土地后,迁都沈阳。

1644年,清政府迁都北京。

地理:古代都城一般都位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以获取所需的粮食和物资。

Xi、洛阳、开封三大早期古都都位于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气候温和,平原广阔,土地疏松,便于早期开发。唐朝以前,黄河中下游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自晚唐五代以来,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由于经济地位的上升,南方的政治重要性也在上升。开封靠近江淮,也便于控制南方地区,南方是全国经济中心,容易出现分裂。

元朝和清朝的首都北京,主要是在民族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明政府迁都北京也是与民族斗争的大背景分不开的。

政治:令人欣慰的是,六大古都历经多次重建和改造,有的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中国重要的大城市。

古都及其文物是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产物,是留存至今的古代文化的精华。

古都的旅游资源日益受到重视和开发,古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种方式。

河南省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在郑州、洛阳、开封开展了创建“三点一线”文明景区、文明城市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中原地区又一个闪亮的经济增长点。

10.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历史: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同,但分析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或者某一时期调整统治政策的政治改革和改革。

科学技术:劳动人民改进工具和生产技术;兴修水利,避水旱;政府推广优良品种;总结历代生产经验的著作,可以指导人们把先进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

人民勤劳: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高生产技术。

政治:古代的经济发展是因为政策、科技和人民的努力,对我们现代的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工业发展主要是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改变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当前要重点抓好几个环节:继续政企分开,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形式,对大中型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着力改变市场运行机制。企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工人和管理人员。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系时事,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暂时困难以及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11.历代的经济政策

历史: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统治者如果能实行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古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秦国:弃矿田而开楼;奖励种田,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返回逃亡者的田地和房屋;释放女仆作为平民;降低地租。

东汉;实行休养政策;降低地租;废除王莽苛捐杂税。

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税重农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业和桑树。

南北朝;刘崧更加重视发展生产和减轻农民负担。北魏实行均田制。

唐朝:沿袭均田制,实行租庸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明朝;明初奖励开荒,减免赋税,实行开荒;推广棉花种植。

清朝:奖励垦荒;声明“重命名的字段”;实行“摊地入亩”。

政治: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原理分析理解古代经济政策:历代的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促进了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运用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辩证关系来分析和理解历代的经济政策:从动机上看,是为了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从效果上看,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和国家的利益,所以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联系人:十五期间,我国实施相关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理解中国农业政策的适度性和稳定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联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税费改革,了解税费改革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原理。

农村税费改革中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反映国家的内部职能;体现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原则;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国家机关为人民组织活动负责的原则。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体现税费作为国家财政收入形式的差异和区别;体现国家宏观调控职能。

农村税费改革体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则;它体现了事物普遍相关的原则;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原则。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发展

历史: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旧工具的淘汰和新工具的诞生,本质上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具体表现。

原始人:使用石器和自然火。

氏族公社:用磨制的石器,弓箭,人工生火。

夏朝:用木犁播种,用石刀和蚌类收割庄稼。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

春秋时期:铁被用于农业生产,出现了牛耕。

战国时期:更多的铁制农具被用来推广牛耕。

西汉:铁农具和联耕广泛使用,出现了马耕。使用犁耕法,用犁播种。

东汉:杜氏发明“水排”,鼓风炼铁,制造农具。

三国:曹魏、马军发明翻车用于排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