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遗址的文化研究
作为中华民族三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文化的发源地一直为历史学家和文化界所关注,为海内外吴姓所重视。早在1907年,蔡元培、武媚、柳亚子、田汉等人就开始研究吴文化;1937年,蔡元培、吴梅、顾颉刚等人发起成立“吴越史地研究会”,开始出版《吴越文化随笔》,掀起了吴文化研究的高潮。1984年,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泽的倡议下,中国吴文化研究会在苏州成立,重新掀起了吴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热潮。
樟树市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发现的第一个大型商代有人居住遗址。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和省市文化工作者的8次发掘,发现了龙洞、水井、墓葬、铸铜、“廊式”铺面、宗教遗址等重要遗迹。比较完整的文物1100余件,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玉器、牙雕等。,200个文字符号,40多种图案,特别是中国首次发现早期龙窑的商代龙窑的发现,将中国龙窑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成为研究江南古文化的一把“钥匙”。
不仅如此,樟树市的卫城遗址和新干县的商代墓也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史学家郭沫若、顾颉刚在研究江西临江府出土的清代乾隆年间吴第十五人民宫11件时指出:“春秋初期,无棣城远在江西”,“临江府即今清江县(今樟树市),赣江西岸,又。
1991年,中国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陆先生在上海出版的《社会科学杂志》上正式提出吴文化发源地在江西的观点。1992原江西省博物馆金苑同志在《南方文物》发表《吴说,吴城文化家族的一句话》,他的主要观点是吴城文化在太湖流域吴文化之前。吴文化的发源地在哪里?江西素有“乌头楚尾”之称,成为相关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
在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帮助下,两位吴文化专家陆和张福裕参观了吴城商代遗址和樟树诸城遗址,并参观了樟树出土的各种文物。在随后举行的“吴文化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陆先生在研究了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后认为,安徽、江苏至今发现的铭文和吴国青铜器,都是19世纪守梦之后的,太湖东部尚未发现春秋晚期以前的吴国遗迹。江西出土的“浙”仍是最早的吴国青铜器。同时,江西-鄱阳湖流域出土了数百件西周青铜礼器,特别是樟树市“吴文化”遗址、新干商代墓和西周烈定墓出土了大量文物。说明“吴城文化”是由晋陕地区的先周文化、汉水流域的文化和江西鄱阳湖流域的夷岳文化融合而成的自成一体的青铜文化,其族属应属樟树,赣江中游的新干是吴和吴文化的发祥地。
在这次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同意这一观点,认为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大突破,也必将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研究活动,它还远远没有结束。樟树作为一个县级市,积极参与了这次文化研究活动,在学术界树立了良好的文化形象。随着经济发展中汉语含量的提高,将对樟树的经济文化发展战略和吴氏家族在国内外的社会活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吴城文化与中国古代紫铜文明
长期以来,中原地区出土的早期青铜器中,只有青铜器而没有红青铜器,导致很多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只有青铜器时代而没有红青铜器时代。世界上其他古文明在青铜时代之前都经历过红铜时代。中国在青铜文明之前是否有过悠久的青铜文明,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青铜文明从何而来的重要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干大洋洲樟树吴城遗址和商代墓葬的发现,以及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在青铜文明之前,中国存在着漫长的青铜文明。我省考古工作者对武城遗址及我省其他地区出土的部分先秦青铜器进行了成分检测。这些标本的年代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和中期。除樟树横塘2号平兽足鼎外,其他标本铜含量均在90%以上,有的高达99%,未见或极少存在锡等金属元素。虽然江西出土的一些先秦青铜器是所谓的“黑漆古物”或“青漆古物”。但大部分器皿壁粗糙而薄,器皿表面腐蚀严重,有一层铜绿和一颗紫心。这当然与我省土壤偏酸性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青铜器本身,它是由紫铜或纯铜制成的。
中国的青铜文明是何时开始的,有待考古发掘来发现。但对部分青铜标本的检验表明,吴城或鄱阳湖-赣江流域的古代先民,仍保留着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使用红铜铸件的原始技术。在古代文明的演进中,每一种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中国青铜文明的开始要比商周时期早得多。商周时期,由于中原青铜技术的影响,先民开始铸造青铜器。樟树横塘1号鼎配2号平兽鼎,即虎耳措鼎,风格与2号鼎相似。两个锅相比,1号锅的锅壁较厚,2号锅相对较薄。前者表面腐蚀不是很严重,呈浅绿色。后者表面腐蚀相当严重,呈深绿色;前者硬度较高,后者硬度较低。1号鼎的成分虽未经过检验,但从理化性质来看,其含锡量明显高于2号鼎。说明吴城先民在商代末期就掌握了在铜中添加锡等元素以改善其性能的技术。
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先生推测,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南方江淮流域传入黄河流域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据说江南是古代金锡的著名产地。虽然考古材料还不足以完全证实老郭的猜想,但通过吴城等遗址的发现,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支持老郭的猜想。比如江西乃至南方是铜的主产区,有大量古代铜矿开采和冶炼遗迹,具备炼铜的物质条件;商周时期,泥铸法(即若干模具和型芯锁紧后一次性铸造)和石模铸铜这两种原始而古老的工艺被广泛使用。商周时期,红青铜器的生产还在继续。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的紫铜冶金可能起源于江西乃至南方,传入中原后经过改良产生了青铜冶金的新技术,中原的青铜冶金技术对南方各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 *锻造了中国灿烂的青铜文明。
江西婺城遗址发现大量商头骨?
继1995年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对武城商代足趾西墙进行解剖时发现4个商代头骨后,江西考古人员在近4米深的外护城河中发现密集的商代头骨——在不到1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出近20个头骨和部分肢骨,专家推测护城河两侧存在大量头骨。
在这次发现的近20个头骨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线条。据江西省专家介绍,考古发掘出的头骨一般有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战俘被斩首;一是祭祀中猎头仪式的产物。就发掘情况来看,这些头骨很可能是被大批战俘斩首的。每个头骨的死亡年代和身份还需要进一步测量和考证。该头骨的发现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规模、方式和惨烈程度,为研究商城市攻防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挖掘出的头骨得到了妥善的保存。
吴城遗址位于吴城镇吴城村,樟树山前。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修建水库时发现的。这是在长江以南发现的第一个商代遗址。2001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截至目前,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相关单位已进行了9次考古发掘,出土了青铜器、陶器、窑具、祭祀广场等古代文物。其中陶瓷中出现了大量的原始瓷器,国内有考古学家认为中国的原始瓷器起源于吴城。江西考古学家在吴城遗址设立了专门的考古工作站,他们认为这里是探索江西和鄱阳湖流域古代文明起源、文明模式和文明物化形态的权威场所。
武城遗址发现的“中国是叉子之王”。
魏,一种古老的炊具,像一个鼎,圆形,中空,弯曲。在武城商代遗址的65,438+00次发掘中,出土了数百件不同大小和形状的文物。2001 65438+2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树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第10次发掘时,在遗址的高第岭一带清理出一座大型商代涛哥。经过一年多的晾晒和修复,已经完全修复。高47.8厘米,直径40.2厘米,腹径38.7厘米。它由灰色陶瓷和细沙制成,开口,腹部呈弧形,有三个袋足。它全身装饰着粗粗的绳纹,脖子上贴着宽带绳纹,腹部到腿部贴着绳纹。伴随发掘的是距今3500多年的武城二号。出土的一号比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三期最大的涛哥、河南二里头文化上层高43.2厘米,直径32.7厘米,腹径35厘米。陶器花纹与1号相同..当时是武城商代遗址一期的早期,最大的两件都是涛哥的大件,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的一件。专家称之为“中国劈叉之王”。吴城一号的修复是吴城遗址获得20世纪中国百年考古发现荣誉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吴城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