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论文
小学数学应用论文第一部分
简单应用题教学是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学习中对简单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应用题学习。所以一定要从基础入手,做好低年级简单应用题的教学。
小学数学;简单的应用题;教学策略
应用题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儿童解决应用题的水平不仅代表了他们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水平,也代表了他们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解决学生数学应用问题的研究课题越来越受到数学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研究者的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最突出的功能是它的基本功能。任何一个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简单的应用题组成的。简单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始。所以在一二年级要重视简单应用题教学,夯实基础。可以说,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即通过解决简单应用题,鼓励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和一些简单的科技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初步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应用题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分布到教学的各个部分。这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强化应用题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作用,这确实需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进一步系统地分析简单应用题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更加合理的教学策略,使简单应用题的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定义可谓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教学策略的综合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教学策略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和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例如,高文认为,教学策略是作为实现预定教学目的的一种方式而采用的教学方法。第二,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问题而采取的行为方针和方案。例如,张大钧等人将教学策略定义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计划方案和教学实施措施。“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策略是一种关于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问题的知识。例如,黄高庆等人将教学策略定义为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操作原则和程序的知识。
可以看出,第一种定义侧重于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和目的引导,但这种定义容易与教学方法混淆;第二种定义容易与教学模式混淆;第三种定义从教学策略在人们头脑中的存在形式入手,认为它是一种关于操作原理和程序的知识,同样具有与其他概念难以区分的弊端。
2.小学数学简单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应用在代数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使用量词,做好简单应用题的启发工作。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说出图片的内容,总结出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然后教师可以完整地描述这两个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复述老师所说的内容。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学生看图,说出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在课堂上,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洁明了,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要明确,以吸引学生对有价值信息的注意。慢慢地,学生可以学会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图片,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从低年级开始引导学生画线段,这样到了高年级以后,学生在解题前就可以有意识地画线段,问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就可以生动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复杂的应用题变得简单,解题变得容易。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抓住有针对性的问题,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但是单纯的师生问答,有时候并不能让老师完全了解学生的思维。教师有必要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小组中每个学生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互相补充讨论,认可其他学生的分析方法,也可以帮助老师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更全面、更深入地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除了小组评价,老师还可以展示简单的应用题。学生回答后,可以引导全班讨论互补,集思广益,让学生获得更丰富全面的知识。这时教师不做评判,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对已知量和未知量发表自己的看法,评价他人的意见。因此,学生不仅理清了解题思路,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思维能力。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引导,日积月累在学生头脑中画出一幅具体的图画,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找出与数学相关的内容,形成用数学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只要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将教学与说话和计算的训练结合起来,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渗透自我评价的思想是完全可行的,首先由教师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然后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评价,最后发展为学生的独立完成。
本文分析了当今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形成了预习策略、解题策略、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和自我评价与反思策略。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而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应用论文第二部分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使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目标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为个性化的个性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小学数学应用题大约有30种类型,这就决定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但它们总是相同的,那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审题;对比分析;拓展思维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有些学生害怕解决应用题,看题时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谈谈如何在小学开展数学应用题的教学。
一、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根据按结果找原因的原则,应用题教学的现状与很多老师追求“多彩”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一些公开课作为范本,注重课堂的形式,忽视了数学的本质。
1.对情况的过度渲染。“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老师在一节课或者公开课上,担心如果不创设情境,听众会怎么看待这节课,总是挖空心思去想。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课堂更有活力,但有些教师忽视了创设情境的目的,不管内容是什么,片面追求情境,甚至把购物当成必不可少的情境,脱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2.教材不准确。在新教材中,应用题往往被认为是第一种情况,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只是把“第一种情况”作为“导入”的手段,或者作为“敲门砖”。我们无法把握应用题在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中的作用。有的老师只想要活动的过程,不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这样一来,学生的每一个活动都只是一个孤立的“个案”,没有必要及时“整理”和“整合”,也就无法通过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索和构建数学模型。3.对传统的全盘否定。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教学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很多教师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本质,教学往往另起炉灶。有的老师在研究教材、设计方案时,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有些老师不敢把传统课堂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怕别人说自己观念落后,在实践中迷失自我,这其实是对新课改的亵渎。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应用问题的新教学策略
1.教会学生学会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应用题的难度不仅取决于数据量,还取决于情节部分交织的复杂程度和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会让大三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解决问题的第一个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目的意思,也就是审题。你必须认真仔细地阅读问题。通过阅读理解问题的含义,掌握问题的内容。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通过阅读找出问题中给出了什么条件。必问的问题是什么?实践证明,学生做不到,往往是因为没有理解问题的含义。一旦你理解了问题的含义,它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合理理解题目的意思就相当于做了一半题目。当然,学生应该在阅读时学会思考。
2.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训练。数量关系是指应用问题中已知量与已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只有了解了数量关系,才能根据四则运算的含义选择合适的算法,将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公式,通过计算来解决。所以低年级教学中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其实就是四则运算的算术和结构。所以从应用题教学开始,就要着重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分析和推理。这是因为不仅要通过数量关系的分析来找到解的计算过程,而且计算过程本身就体现了解题的算术性。因此,要重视向学生讲授联系运算的意义,将应用题中描述的情节语言转化为数学运算,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描述。对于每道题的算法,老师都要认真推理,让学生去推理,让学生从应用题的情节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融入到已有的概念中。
3.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应用题,尤其是超过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小学数学教材(实验版)第七册中总结的应用题求解的一般步骤,即:①找出穷尽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2)分析问题中各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3)确定每一步如何计算,列出公式,计算数字;(4)检查或核对,写出答案。这里说的解决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并不是从这里要求学生这么做,而是从~在讲应用题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这么做。这只是在前面工作基础上的总结,让同学们更自觉的按照这一步来回答应用问题。4.混淆问题的对比分析。一些相关且容易混淆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比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和一个已知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这个数的应用题经常被学生混淆。第一,他们分不清是用乘法还是除法;第二,计算时不需要加括号。
所以可以安排下面这组问题进行对比教学。①果园里有240棵梨树,苹果树占梨树的1/3。有多少棵苹果树?②果园中有240株梨树,占苹果树的1/3。有多少棵苹果树?③果园里有240棵梨树,苹果树比梨树少1/3。有多少棵苹果树?④果园里有24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1/3。有多少棵苹果树?⑤果园里有240棵梨树,苹果树比梨树多1/3。有多少棵苹果树?果园里有240棵梨树,比苹果树多1/3。有多少棵苹果树?比较两个数时,后一个数为标准数,前一个数为比较数,即与谁比较谁是标准数(通常标准数为1)。
给定一个数,求它的分数和已知数的分数,求这个数。这两类应用题的相似之处有:(1)已知比较数占标准数的分数;不同的是,前者是从已知的标准数中求比较数,后者是从已知的比较数中求标准数。问题1、3、5都是苹果树和梨树的比较。梨树数是标准数,苹果树数是比较数,梨树数已经知道了。因此,它们通过乘法运算属于前一类。问题②、④、⑥都是梨树和苹果树的比较。苹果树数是标准数,梨树数是比较数,苹果树数是标准数,梨树数是比较数,苹果树数未知。所以按划分属于后一类。1、2题中的比较数在标准数中的分数是已知的,所以计算时不使用“括号”,3、4、5、6题中的比较数在标准数中的分数是未知的,需要加上1的分数,减去1的分数才能得到,所以计算时需要“括号”。
5.引入开放性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问题解决的学习价值不仅在于获得问题的结论或答案,还在于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活动和经验方法形成策略。
在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目光盯在答案上,而应该更注重让学生体验问题过程中的方法和策略。这些方法和策略的稳定和形成,将逐渐成为学生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审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也将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而传统的应用题大多结构良好,答案唯一,方向明确,通过重复应用已经学过的公式和数量关系就可以解决。
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取一些灵活的教学策略,有意识地采用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