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明与共同责任。

1.***携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它是与每一个社会成员密切相关的社会系统工程,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管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产业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因此,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肩负起绿色责任,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加强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

企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击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仍然任重道远。企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实施可持续生产的最关键环节。企业要主动适应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推进我国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表率。

推进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增强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意识。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脉相承的。通过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然而,在倡导绿色经济的社会大潮中,企业已经不能把降低环保成本作为增加利润的途径之一。他们必须提高绿色责任意识,从传统的道德选择发展到现实的理性选择。企业必须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寻找,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对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有深刻的理解,对国际贸易中日益复杂的绿色壁垒有充分的准备,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努力拓展绿色发展的新空间。在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征途上,那些积极顺应绿色潮流,勇于承担绿色责任,深入实施绿色战略的企业,必将收获累累硕果。

推进工业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强企业绿色展示能力。通过加强绿色技术开发和自主创新,优化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为社会提供日益丰富的绿色产品。企业要建立健全绿色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实施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模式,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加有效地承担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此外,企业应通过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发展充满活力的二氧化碳产业、开发利用清洁新能源、合理利用二氧化碳资源等方式,积极提升绿色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推进工业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优化企业绿色展示环境。一方面,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倒逼机制,以生态基础、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前提,构建符合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体系。充分运用法治手段增强企业绿色发展的外部压力,通过建立碳税征收手段、完善生态问责机制等方式,严格规范损害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督促企业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作用,挖掘企业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完善碳汇交易、绿色技术支持、绿色金融服务等引导和激励机制,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公平、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走出一条依靠绿色技术、降低绿色成本、创新绿色产品、实现绿色效益的新路,让企业承担绿色责任、收获绿色效益,实现均衡发展。

政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导者,承担着组织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首要责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点,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管理,完善制度,全面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能力。

首先,做好生态意识文明建设,引领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生态意识文明是指从生物和环境整体优化的目标来认识和追求社会发展的思想,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科学意识、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审美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既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也是协调人类内部环境权益的纽带,是人类认知能力提高的集中表现。建设生态文明,政府首先要以身作则,坚持生态理性的价值取向,追求绿色治理的目标,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协调进步,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和谐。

其次,做好生态管理文明建设,推动全社会探索绿色会展创新实践。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属于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政府只有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才能推动全社会的绿色发展。建设生态管理文明,政府应着力创新绿色治理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制定绿色发展中长期行动计划,完善以绿色GDP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切实体现政府绿色治理理念,发挥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时,政府应继续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绿色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此外,政府应将生态经济效益作为公共管理决策的核心依据,通过制定绿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绿色产业质量认证标准、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等,构建完整的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确保政府生态管理的规范性和长效性。

最后,抓好生态制度文明建设,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环境。生态制度文明是生态建设和保护制度规范的结果,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标尺,是生态文明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生态制度文明,政府应通过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政策体系,强化生态管理的法律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措施,强化生态法治保障能力,提高社会成员执行生态制度规范的主动性,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通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丰富绿色税收手段、支持绿色科技创新,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合理作用,协调整合各种管理要素,营造全社会服务绿色发展、携手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环境;通过继续推进区域低碳发展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分类总结不同行业和地区低碳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成功经验,不断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

汇聚全民源动力建设生态文明

人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者的主体责任。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涵盖了人际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全部内容,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人更高层次的利益。当前,如何在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享受优质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仍然是广大民众高度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公众是生态文明行为建设的主体。只要我们汇聚全民建设生态文明的源动力,就一定能谱写出美好的新篇章。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必须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通过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绿色经济知识普及、环境保护法律政策宣传,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支持,使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成为公众的自觉意志和一致理念。通过构建自然、健康、适度、节俭的绿色消费体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中做到物尽其用、循环利用、节约环保。通过绿色消费补贴、碳税等市场调节手段的杠杆作用,引导公众遏制和消除铺张浪费的陋习,自觉选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模式,让追求绿色低碳生活成为社会风尚。

要充分发挥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要汇聚民智,拓展社会管理渠道。现代公共治理尊重人民群众的社会管理主体地位,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聚集作用,调动公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国内外实践表明,各类绿色公益组织在倡导绿色生活理念、推动绿色环保项目、监督环保政策执行等方面表现出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人们变被动为主动、变他律为自律、引导人们有序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政府要加强与公众和社会组织的沟通合作,完善必要的管理和激励措施,引导公众通过绿色提案、公益诉讼、志愿服务等多种渠道参与社会建设,充分表达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热情,汇聚全民智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进而进入生态文明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所以,生态文明应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 * *成果,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无关。正如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经济形态,它不是任何社会制度的专利。

最近有很多人发表文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社会意义。然而,一些人片面强调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认为资本主义不能促进生态文明,甚至断言资本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天敌。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他们引经据典,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理论依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借鉴名人或伟人的话作为依据,是现在很多人常用的论证方法。

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对原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现在那些引经据典的人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自我改革,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和原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很大的不同。用16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资本主义的批判来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得出现代资本主义必然阻碍生态文明的结论。这个结论似乎有点偏颇武断,不符合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

如果硬要把生态文明和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说它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那么以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破坏为标志的不文明生态行为,就只应该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有这种行为。如果这个推论成立,那么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今天社会主义国家有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而资本主义国家有良好的环境伦理和环境行为。而且,为什么可持续发展对人类来说可以变得不一样?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既是人类共同走过的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人类对社会、自然和自身认识由低到高的不断升华。因此,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无论是何种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或民族,都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每个人都经历了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和生态危机的经历,都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对生态文明有着相同的认识和渴望。所以无论国家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可持续发展,一定会一起进入生态文明。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更多体现为技术革命和进步,而生态文明不仅包括技术进步,还包括思想、观念、道德和文化的进步。思想、道德、文化范畴虽然受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但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基于人类共同的命运、良知和责任,也会在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形成共识。而生态文明是人类对思想、道德、文化的认识,与社会制度完全无关。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都为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同样,现代生态文明是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诞生的。没有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的诞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生态文明起源于工业文明,又超越了工业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和升华,而不是简单的抛弃和任意否定。我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一定不能像文革那样,为了建立所谓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风俗、新思想、新习惯而割断历史,而是要彻底摆脱历史上的一切旧文化、旧风俗、旧思想、旧习惯。从而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文化大灾难。我们认为,无论生态文明如何发展,都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我们现代生活的一切物质基础都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基础上的,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都是工业文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生态文明是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的文明,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一直被忽视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升华。虽然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它反过来引领和影响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促进人类物质财富的生产、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替代关系,不是替代关系。

在我们中国古代文明的思想宝库中,天人合一的哲学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其实是生态文明思想的萌芽和雏形,只是被后来的工业文明所抛弃,而没有被继承和发扬。我们今天提出的生态文明,既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从这个角度看,生态文明的产生不是由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决定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文明形态和文明成果,是人类在前人创造和积累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表现。

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口号,或者仅仅是一种先进的理念,更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实践,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的政策、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上,还表现在一个群体或个人的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和行为上。这些只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或公民的社会文明程度有关,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无关。当然,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态文明水平的国家,践行生态文明的形式和程度会有所不同,但生态文明的内涵是相同的。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人类在第一届人类环境大会上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在第二届人类环境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然后签署多项全球环境保护公约的行为。

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和意识形态或者社会制度有关。如果总是用意识形态的有色眼光去观察一切,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去给一切贴标签,我们可能会有错误的认识和行为,就像我们当初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环境污染,但最终还是要尊重客观事实,认真对待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从过去吸取教训,不要总是犯失忆的错误。

如今,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我们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讨论生态文明是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利,而应该根据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想,去实践、创新和丰富生态文明的理论宝库和深刻内涵。让生态文明不仅成为现代文明的绚烂之花,也成为当代社会实践的丰硕之果。这比坐在那里空洞地讨论生态文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