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坚持”与“创新”

?和清华附小一样,川大附小也是一所建立在大学校园上,生长在大学文化根基上的学校。不同的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人、财、物逐渐与川大分离、脱钩。

?110多年的办学历史,与名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川大附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一些思维定势。

?徜徉在川大附小的校园里,跟随学校后勤处处长走进那些或老或新的学校故事,聆听刘校长上任以来对学校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引发了我们对学校“坚持”与“创新”的深入思考。

所谓坚持,就是保持前人定下的成绩和成就。作为一所100多年历史的名校,我们应该坚持什么?

?保留那些故事。在川大附小,我们听到了“学生大了”的故事,留下一棵树的故事,芭蕉林的故事,学校生命教育的故事。负责讲解的老师告诉我们,川大附小有说不完的故事。好故事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保存和讲述这些故事,可以让师生通过口口相传明确其价值。事实上,与老师、学生和客人分享这些故事表明了学校的态度,也是一个应该永远持续下去的时刻。

?抓住有古雅风味的物品。在川大附小近百年的变迁中,校园面积不断扩大,校舍也在不断迭代更新。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拆除重建,而是有选择地保留了一些能唤起回忆的建筑,力求新旧建筑风格的一致,让人感觉新建筑是从旧建筑中长出来的。“紫秀亭”等老建筑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依然像师生坐在那里思考、做白日梦一样通融。站在川大附中的校园里,我们能体会到“传承”的含义。

?抓住文化核心。故事和建筑都烙上了一个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刘校长告诉我们,川大的精神气质,百年附属的小学教育的文化品质,生命教育与学习相结合的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教育文化大观。不管校长是谁,不管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模式怎么变,文化内核都不会变。

时代在推动学校前进。如何在前人的树荫下乘凉,会让学校显得陈旧而没有生气。刘校长举了一个例子:过去在弹性管理模式下,少数教师以抑郁症为名请长期病假,造成新的不公平。为此,学校推出了“规范+弹性”的管理新模式,先立规矩再讲弹性,很快就吸引“抑郁症患者”回到学校,在集体的生活环境中治疗精神疾病。可见,一个老牌学校,只有站在厚重的文化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才会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需要坚守准坚守带来的问题症结。川大附小梳理了未来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即从富裕到高贵,从困倦到自由,从强调知识和落后到知行合一。他们不纠结于细节,而是从发展战略的角度着眼于整体思考。刘校长说,一个人需要经常问这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哪里?一个学校也需要这样思考:你需要坚持什么?需要调整什么?追求的需要是什么?

?创新需要问题导向下的“药方”。针对富贵问题,他们提出了加强规范程度、优化课程体系质量、提升文化境界格局的思想,致力于构建标准与规范、示范与品质、格局与境界的教育环境。比如,针对学校快速持续发展后的自然倦怠、教师平均年龄的身心疲惫、教育文化形成的习惯倾向、对未来发展的洞察与迷茫,致力于美好生活和美好校园的建设,引导教师摆脱倦怠,走向自由。

创新需要关注文化和课程的成长。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只有在文化的反思下,学校的一切对象和活动才有味道。在川大附小,我们听到了“教育文化成长”这个概念。生长是指它来源于根,不断长出枝叶。例如,四川大学附属小学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从人本主义、生命主义和数据主义的立场出发,开发了“为生命而教育、为生命而教育、为生命而教育、为生命而教育”的体系。在课程方面,学校提出了“品格养成、知识习得、技能掌握、元学习理解”的课程实施素养维度,逐步成长起儿童与道德、儿童与人文、儿童与健康、儿童与艺术、儿童与思考、儿童与实践的课程树,指向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

?挺住,让学校有根有魂;创新使学校充满活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