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萌巴蜀渝峨眉山之旅苏三故里眉山三杰

萌萌巴蜀渝峨眉山之旅苏三故里眉山三杰

苏洵、苏轼、苏辙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史称“三苏”。他们在散文、诗歌等创作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

“父子三字客”

老荀(1009—1066),四川眉山(今乐山)人。他直到二十七岁才开始学习。闭门苦读十余年,文采大有长进。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得到翰林学士欧阳修的赏识,他们的文章很快在京城名声大噪。苏洵的《教》、《均势论》、《几种策略》等政论文章审时度势,提出了一套政治革新的思路,论点明确,论据有力,语言犀利。欧阳修说他“口若悬河,气势磅礴”,堪比贾谊和刘翔。

苏轼(1037—1101)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之一,文学才华较多,诗、词、文、画、书俱佳。由于他独特的天才和对现实社会的广泛接触,他的文学艺术成就极高,具有极大的艺术独创性。他的诗有2700多首,题材广泛,充满了生活气息,尤其是写景和讲道理的诗。《春江暖鸭先知》(《惠崇春江夜景》)和《试比西湖西湖》等名句尤为脍炙人口。他的词苍劲有力,一曲《不归之河》(《赤壁怀古》)成为千古绝唱。前后他的散文有《赤壁赋》、《Xi玉亭集》、《超然台集》等。灵动飘逸,诗情画意,与崇高的原则和情趣和谐统一,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他的书画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擅长画竹石。他的书法骨劲十足,如棉似铁,擅长行书、楷书。他与黄庭坚、米菲、蔡襄并称“宋四家”。

萧肃苏辙(1039—1112)曾随苏轼进京,是一名进士。他是大明府和河南省的官员。1079年,由于苏轼的文字狱,写信要求他以兄长的身份取官职,这是不允许的,更是贬义的。1085年,旧党上台,被召回担任秘书、省学簿记员、右秘书、中国书法家、吏部尚书等职务。曾任驻契丹大使,回国后任钦差顾问、官臣,掌管国事。1093年,哲宗主政,新法派得势。先后被贬汝州、袁州、化州,直至雷州、周迅。1104年隐居颍州,建室名“伊老斋”,自号“颍老”,以读书写字禅修而死。他推崇孟子,遍访百家,擅长政治理论和历史理论。他的《皇帝新论·书》指出“不可急于亏损”,他的《六国论》、《三国论》也对汪洋漠不关心。他的赋也是极好的。诗论苏轼,两人唱过很多。苏三的遗迹受到村民们的崇敬和保护。“苏三庙”是他们的故居。

“还是风雨中的名山。”

“官迹难觅,只靠三杰,无前无后,文章皆知,河山茫茫;天心是他的,他举不清,沉不下去。父子还是名山。”这是苏三寺大殿上的一副对联。苏三庙位于眉山县西南角。明洪武年间,改为供奉苏三雕像的神龛,并建立了其故乡石坊,后毁于大火。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1928改苏三公园。50年来,历经多次修缮,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今天,主要建筑有人民大会堂、七贤亭、瑞莲亭、余云楼、宝月亭和纪念碑亭。

正门有对联:“父子三字客;千古八人。”花园四周是红墙、参天古树和竹子。至此,游客不仅可以领略到南方大气的景色,还能听到许多关于三苏和园中风景的美丽故事。

三苏父子图

相传“瑞莲阁”是当年苏洵命名的。有一天,苏洵在来凤轩读书,忽然看见窗外的池子里开着胭脂和狄莲,以为是吉兆,就带着二儿子去北京赶考。结果苏轼和苏辙都成功了。欧阳修特别称赞苏轼:“此人善读书,善用书,其文章将来天下绝无仅有。”苏洵喜出望外,将此池命名为“瑞莲池”。后人每次看到池中荷花,都认为梅州必贵,是一种预兆,于是在池旁建亭,取名“瑞莲亭”。

苏轼年轻时读书刻苦,因经常洗笔砚,池水变黑。池中的鱼日变黑很久,人们称他为“东坡鱼”。

离瑞莲亭不远,湖中央有一个船亭,叫“白婆亭”。当时的苏轼兄弟感情很深。元佑六年(1091),苏轼被任命为颍州太守,与友人泛舟一夜。他回忆起小时候和哥哥一起赏月戏水的情景,水中波纹重叠,漫不经心地唱着“忽生鳞,不得不和眉;散成百个东坡,瞬间归之。据其诗文记载,后人在此建亭纪念。

碑亭内有古碑数十座,其中有苏轼题写的马泉碑、楠木碑、柳州碑,有“四大名碑”之称的丰乐亭、醉翁亭、表管仲碑、罗池寺碑等碑文或拓片,都是珍贵的书法珍品。古人以“胸中万卷书,笔端无尘”来赞美苏东坡的儒雅超然。苏轼流亡海南岛时,因在外淋雨,惯借农民帽、木屐,飘然而去,人们嬉笑吠叫,也不以为意。这件轶事被绘在苏三寺的东坡易立图中。

历史上,苏三父子是唐代诗人苏味道的后裔。苏伟道曾是武则天的宰相,后被贬为唐中宗梅州刺史,后人在此定居。苏轼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晚年居江南时,写下《植理子归》,诉说乡愁:“故人送我东去,手里种着理子,等我归;理子已花容失色,仍是江南客。”

诱惑天赵岩文记

苏三寺文管所珍藏着苏东坡晚年用过的端砚。长19厘米,宽13厘米,厚4.5厘米,重2.5公斤。石质细腻,颜色灰褐,花纹简单。背面刻有琼州蒋君璧题词。

苏东坡晚年被贬,流放到海南岛儋州(今儋县)。许多人来这里学习。他在海南的三年间,用此砚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最受重视的是琼州的蒋君璧。东坡在回琼州(今海口)途中,特意将此砚赠给君璧,并写下《沧海一粟,白袍初收》诗一首,勉励君璧说:“若想改日为徒,就写此文。”没想到,第二年秋七月,东坡去了常州,猝死。为了铭记毕军先生的教诲,他刻了“傅园三年,东坡迁连州至邛崃,段曦砚赠我馀者为别。我拥有的比我能得到的更多,我爱它;久而久之,缅甸先生的言论就无法跟上了。因为野心,为了表示你不会忘记。”蒋君璧不负东坡之望,次年成为“乡贡”。他在北京赶考时,苏辙继续为他写未完的诗,说“千人看锦缎,必信东坡长眼。”

东坡一生爱砚,年轻时和那群孩子一起挖地玩耍。他曾经赢了一块彩石,打磨成砚台。父亲苏洵大吃一惊,告诉他“这砚台也是吉祥之兆,你要好好利用”。东坡对此砚极为珍惜,曾为其写下《石天砚铭跋》。东坡也善用砚和藏砚,但流传至今的极为罕见。藏在文管所的砚台是资中县一个地主的传家宝,祖训是“宁灭乡野,不舍珍贵砚台”。后来又为另一个房东打官司多年。土改时,这块砚台是作为动产分配的,近年来由人民捐赠。

“船民展示青蛙的人生观”

“梅州东墙山美,船民指点蛙观。”(洪庆·丁成《夜雨留观》)蛙观在眉山以东4公里的蛙山顶上。山高1000米,紧靠悬崖,俯瞰岷江,相传是轩辕大帝炼丹。此观创立于唐代,其名重于宋。虽然规模不大,但在道教史上地位很高。

相传刘宋时期,庐山道士陆以此观在“仙翁洞”整理三孔经书,编成斋戒范本,最终完成道体。因此,冉义观被誉为“四川道教圣地”。仙翁洞位于三清殿右前方的悬崖下。《老志》载:“临江有龙洞,经年流水不断出;每一座山升起的时候,远远望去都是烟,雨站着;祈求干旱。”山洞里有一个“老人泉”。相传鲁就住在这里,经常饮此泉水而成仙。后人在洞上建了一座神龛供奉祭品。因为他们的眼睛很重,所以被称为“四眼老人”,所以神社供奉了四眼老人的雕像。

蛙易的功名观重于宋,与梅山、三叔,尤其是苏洵有很大关系。苏洵曾为老人泉题词,说那泉水满溢,“若想到一口井,可饮万人”。老人的春铭传世。唐代眉山道士张元孝,曾拜陆为师,在仙翁洞受训,擅长“打子弹”,为民治病。人们呼唤神仙,张仙楼就建在老人泉边上。香火不断,据说“有求必应”。苏洵无子时,曾拜张喜安为儿子。在随后的几年里,他相继得到了苏轼和苏辙。苏洵为了感受它的德行,写下了张喜安的碑:“年少胆大,在耿武尝过,玉局不碍我在分署看画像。笔触奇怪而模糊,“是张喜安,我回应了我的祈祷。”解决玉环很容易。荀无子嗣,每丹皆香。几年的抓捕,你会得到一首诗,再一次,你会得到一招。“苏洵死后,苏轼的哥哥将葬在老人泉。两人听从父亲的吩咐,苏轼在泉顶亲笔题写了“老人泉”。著名诗人梅也写了一首诗:“泉边有老人,看不见他们藏着;紫苏住其间,饮水未尽。春天若有鱼,与子同行;不知道多大了,家里还有小凤凰。唐朝时,在江新半岛的悬崖下建有“* * *饮酒亭”。到了宋代,又扩建为蒋香阁。后建望江楼、明霞阁,与冉义关山门相连,蔚为壮观。惜今只有老人泉,春阳堂,山门等。

“携酒云游”

“文命不愿意封,也不愿意知韩荆州;希望作为一个韩家守,载酒云游。”这是苏轼唱的一首关于乐山凌云寺的诗。凌云寺位于凌云山栖霞峰,毗邻大佛。因九层楼阁及佛教大师海通修大佛时题刻其上的诗句凌云而得名。也叫大佛寺,始建于初唐,后废弃。

这座寺庙建于明清时期,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坡纪念馆、墨池和景秀亭。寺庙所在的凌云山海拔448米,周长3.5公里。因有九峰,又名九峰山、九顶山,故古称青衣山、九嶷山。远望三山,远眺两水,峰峦叠嶂,景色自然。有“天下山川之观在蜀,蜀之胜谓之史,周之胜谓之凌云寺”之誉。苏轼年轻时曾多次来此游览。他深情地怀念和爱着凌云的美景,在他面前唱起了第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南宋时,嘉州官民根据他们的诗词,在凌云寺前建了一座“载酒亭”。明朝崇祯年间,年号郭在亭子附近的岩壁上题写了“苏东坡携酒而游之地”八个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建于南宋的亭子已被毁坏。如今,这座亭子是解放后重建的。它位于登山步道的一侧,悬崖临水,地势险峻。到目前为止,它的无限美景尽收眼底,非常强大。

“挟酒”一词是熊传中“有挟酒挟菜留学归来的好人”的经典句子。虽然苏轼“携酒云游”的梦想没能实现,但酒亭和他的诗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南宋陆游说“百壶酒行凌云,醉时挥袖别故人。”:范成大有诗“聊东坡游酒,迎我登峰”;明代杨慎有“饮酒坐客,留衣与野僧交往”;韩玮有句“一人将嘉阳守,几度带酒行”;清代王世贞曾写过“凌云直酒游,汉贾会西天”和“东坡老时思蜀,而非人间”等诗句。清道光年间,四川秀才何考乐山,在乐山题了一副对联:“几千年来有多少秀才?”我走遍了蜀国,我相信我是美丽的,我会带着酒坐船回来的!“凌云寺还有一副对联,挺搞笑的:“笑过去笑现在,笑东方,笑西方笑北方,笑自己无知;“看东西,看天,看太阳,看月亮,从高处看别人。”这是弥勒佛大肚笑的生动写照。

“叫鱼来瞻仰过去的宝功”

被誉为“岩谷之美不减峨眉”和“西川临泉之极品”的中岩,位于青神县城东南9公里的岷江东岸。分为上、中、下三岩,但统称中岩,最高点是慈母岩。相传该岩是开山祖师五阿罗汉诺维的道场。可以近观碧江,远眺峨眉,景色极佳。沿着司夏旁边的小溪往山里走半英里,有一个“鱼塘”池畔的人们挥手鼓掌,池塘里的鱼一条接一条地游过来。池塘矗立在悬崖左侧,刻着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三个大字,呼唤鱼塘。

相传此池也是苏东坡的“媒人”。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青神县的王芳在溪边建书院,看到池中奇景,深感无名之憾,于是设宴广纳八方贤才,为其命名。当人们谈论“藏鱼”、“诱鱼”、“跳鱼”时,他们并不在意。这时,婉约文人苏东坡说:“池中之鱼,主客甚欢,可来可去。能不能叫它鱼池?”大家都说很精彩。王芳喜出望外,喜欢他的才华,于是把女儿王福许配给他。叫鱼塘从此名声大噪。宋、黄庭坚曾以此为题写道:“叫鱼塘里把剩米扔进去,有几百条鱼出来,人不奇怪。”陆游也写道,“悠然春枕梦何如?两株琼竹叫一个鱼塘。”。今天它们都不存在了。保存完整碑文为清代蔡琮的一首诗:“唤鱼自赏婆公昔,今朝虽有别趣;去泳池的时候挥挥手,没有和他分享那份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