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三角经济发展(500分必提)
第一,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
二战后,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要求打破商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地域和国家壁垒,推进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区域经济一体化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和第一步。自1958年欧洲经济统一组织成立后,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在亚洲成立;1967和1975年,非洲建立了东非和西非。1965,大洋洲建立新澳自贸区;1989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据有关统计,世界上有40多个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组织,包括100多个国家,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不仅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更加直接的意义。通过建立更大范围的统一市场、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和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利用和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欧洲(EU)为例:欧洲在65,438+0,992年末形成了统一的大市场,使65,438+0.2成员国的GDP平均增长4.5%,创造了65,438+0.8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商品价格下降了6.65,438+0%,并有所改善。新增的经济福利价值更加可观。消除贸易壁垒所获得的收益相当于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0.2%,由于消除了影响生产的壁垒,相当于欧洲国民生产总值的2.2%,由于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6%。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国采取了积极措施。一方面,其成功入世为中国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赢得了参与世界经济规则制定的权利;另一方面,成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重要成员,成功举办APEC上海会议。与俄罗斯和中亚部分独联体国家倡议并成功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正在与东盟十国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但目前,面对国内地区市场分割严重、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企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我国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该借鉴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加强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一些地区的区域内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优化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提高地区的综合竞争力,通过发展一批跨区域的经济实体(大企业集团),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最终提高我国。有学者称之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提法虽然可以推敲,但其初衷是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应该认真考虑。我们认为,加快一些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区域内经济联系与合作密切的经济区,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二是长三角地区有望成为区域内经济联系紧密、合作紧密的重要经济区。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区域经济联盟,特别是一些经济基础好、开放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经济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比较密切,出现了一些跨省市的经济区域。其中最著名的有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三角,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湾经济圈,以重庆为中心的渝西经济走廊,以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平原经济圈,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东北经济圈。
这些地区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内经济联系与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各具特色。相比之下,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完善程度来看,还是从产业结构布局和科研开发实力来看,长三角地区都有可能率先成为区域内经济联系和合作密切的重要经济区。
(一)长三角地区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
长江经济带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历来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在1992作出“以浦东为龙头,开发建设长三角和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决策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0年来,特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生产力突飞猛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GDP增速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正是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长三角自然有着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强烈需求。停止重复建设和生产,加强区域合理分工,加强联系与合作,是大势所趋。这种由生产力发展要求产生的区域联盟,淡化了局部利益的概念,追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利益。上海、南京、杭州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日益密切,昆山、嘉兴、绍兴等中小城市都在争做大城市的“后花园”。因此,正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加强区域内紧密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动力和成功的可能性。
(二)长三角地区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是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是中国与外界联系最频繁的地区之一,上海在新世纪的目标是尽快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昆山、苏州等地成为台商聚集地,宁波与侨资有着天然的联系。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整个长三角地区都有加强与国际市场联系的愿望。与此同时,长三角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努力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跨国公司在这里布下了具有全球战略意义的棋子。长江三角洲无疑将是中国入世后迎接国际竞争的前哨。但是,如果在世贸组织规则全面实施时,区域内仍然存在市场分割、资源流动困难等障碍,必然会导致区域经济运行与世贸组织规则发生激烈碰撞,并付出非常巨大的代价。因此,融入外部经济,形成区域统一市场,实现区域经济的紧密联系与合作,是长三角的必然选择。
(C)与中国其他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更有条件实现区域内密切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制度条件最好的三个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经济圈。有学者从竞争力的角度对三个地区进行了比较,如下表所示: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竞争力指数
综合竞争力73.26 72.76 69.42
初始竞争力13.00 14.36 13.79
潜在竞争力23.21 22.20 22.50
实际竞争力37.15 36.20 33.438+03
表中,初始竞争力包括该地区的区位、自然条件、人口、劳动力等因素;潜在竞争力包括区域内基础设施、法律环境等软环境因素;实际竞争力包括经营效果、劳动生产率、GDP等指标(见《培育区域经济优势》,解放日报,2002年7月29日)。可以看出,虽然三大经济区域各有优势,但从目前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来看,长三角地区比其他地区有更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空间来加强区域内的紧密经济联系与合作,提高区域的综合竞争力。但也要看到,珠三角地区、渤海湾经济圈等地区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好的经验,需要长三角地区认真研究和借鉴。
此外,长江三角洲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吴越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长三角的经济交流更加便利。而且长三角地区也有丰富的区域合作经验,通过“长三角城市协调会”频繁开展区域合作。例如,上海国内经济合作项目的1/3是与长三角其他市县合作的,外商投资的60%投向了长三角。经过多年的区域合作探索和实践,长三角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如何加强区域内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有了相当的认识和准备。
(四)长三角地区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有利于推进统一国内市场建设。
加强本地区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的直接目的是促进本地区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本地区的整体实力。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长三角地区比国内其他地区有更广阔的辐射空间。它不仅处于中国沿海的中端,有利于沿“黄金海岸”向全国辐射,而且是长江流域的龙头。凭借长江天然的“黄金水道”,可通过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辐射到中国内陆地区和西部地区。这对于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建设,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长三角地区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的目标设计
(一)直接目标: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强长三角地区紧密经济联系与合作的直接目标是以加强区域内15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为重点,消除相关的制度障碍,促进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把对资源的争夺变成对资源的享用,从恶性的产业竞争变成有效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从而优化长三角地区的资源配置,大大提高该地区的生产效率,使长三角地区整体成为新世纪的中国。
(2)重要目标:促进长江三角洲周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注重本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在促进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往往将区域外的国家和地区视为竞争对手,往往表现为封闭性。然而,长三角地区内部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是一种开放的、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是全国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经济发展。这也不同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当长三角的比较利益在其原有范围内达到极限时,必然会向更大的区域范围发展,必然会吸收和容纳周边地区,必然会促进包括苏北、浙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在内的周边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可以预见,长三角经济的协调发展将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繁荣。
(三)最终目标: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建设
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建设。长三角地区实现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将大大提高该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社会福利,该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也将大大增强,这将影响到中国的其他地区。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的发展也会促进长三角的发展。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互补,通过互动促进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地方合作,将使原本分散的国内市场逐步转变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几个区域性大市场,从而最终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构建。
四、促进长三角地区实现区域内紧密经济联系与合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尽管长三角地区比中国其他地区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的意识更强。但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一些地方从自身利益出发“圈地为牢”,阻碍了地区间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扭曲了资源配置,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和耗时耗力时有发生。因此,要实现区域内紧密的经济联系与合作,首要任务是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再局限于局部利益的得失,而是从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利益出发。企业特别是跨区域的大企业集团要服务于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加强区域内外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二)建议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经济联系与合作。企业是市场竞争和资源配置的主体。企业通过市场竞争选择合作伙伴,重组联合,优化资源配置。建议政府以规划为重点,明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方向,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公共秩序,为企业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创造公正、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为投融资、产权交易、人才流动、地方税收等提供条件。,而不搞“拉拉扯扯”。
(三)建立强有力的推进机制
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包括指导机构、协调机构和执行机构在内的强有力的促进机构:
1.建议“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指导委员会”由国家计委、经贸委、财政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地区经济专家组成。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战略性和方向性的指导,并帮助解决与国家规划和相关政策的衔接。
2.建议进一步增强现有的“长三角地区市长联席会议”的职能和职责,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机构,就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并就基础设施建设、打击经济犯罪和维护市场秩序作出规划或决定。
3.建议由长三角15城市的合作办公室、计委、经贸委、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和若干跨区域的大企业集团成立“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办公室”。可设立基础设施协调办公室、产业结构协调办公室、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等分支机构,实施“市长联席会议”作出的规划和相关决策,负责组织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
(四)加快区域要素市场建设。
为了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需要有发达的市场体系和区域性的要素市场。建议在本地区现有产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联合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中心;建议成立长江发展银行,帮助长三角企业实现异地融资。建议联合各地人才交易中心,组建长江人才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建议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北、苏南允许部分民间资本融资。通过这些区域要素市场的建设,促进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充分发挥跨地区大企业集团的作用。
在加强区域内紧密经济联系与合作的过程中,跨区域的大企业集团应成为区域经济运行的主力军。通过跨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整合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通过市场交易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否可以考虑增加长三角地区几个重点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形成大规模的跨区域企业集团?建议通过收购、兼并、合并等方式,在钢铁、汽车、石化、服务贸易等行业形成超大型企业集团。同时,支持和依托“长江联合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常发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促进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帮助其做大做强,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柱企业。
在大型企业集团跨区域整合过程中,建议地方政府给予支持和指导,并帮助解决相关问题。如果通过努力在长三角地区形成十几个、几十个跨区域的大企业集团,长三角地区率先成为全国经济联系紧密、合作紧密的重要经济区指日可待。
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ki.com.cn/Article/CJFDTEMP-JJSS2007091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