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谐与竞争的命题

中国已经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市场领域引入竞争机制。26年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其本质都是竞争的结果,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物质文明,都会通过竞争亲身感受到今天的价格和质量,比如到处琳琅满目的消费品等等。可以说,自市场经济出现以来,竞争就显得尤为明显和无情。

毫无疑问,市场竞争和经济社会和谐是一组矛盾。绝对竞争的结果不会有和谐。人们普遍追求的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用前瞻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础上看待竞争,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目前全社会只是对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提出了空洞的道德要求,其实不然。资本要想有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否则所有者就会理解错误,把资本的市场运作当成一场赌博。资本一旦离开和谐有序的生存环境,就如同一堆废纸。因此,民营企业家必须真正认识到资本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他们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的成本。资本支付成本的方式包括纳税和社会福利事业。

中国辉煌事业的实践是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这种实践不仅为中国新兴企业家提供了一种发展信念和道德外力,也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之外的和谐剂。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向竞争和谐的历史飞跃中所追求的价值取向。

我们今天在这里以2005年中国公益百校表彰大会为契机,共同探讨公益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此刻,我想起去年初开始的大讨论,是关于先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有人称之为“富人”和公益事业。据说讨论源于两张排行榜和一份调查报告。排名分别是富豪榜和税榜。调查报告提供了一组特别引人注目的数据。据说中国目前有10万家企业,包括各类国有和民营企业。在这1000万企业中,进行过捐赠的不超过65438+万,也就是说99%的中国企业没有参与慈善。几乎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质疑富人参与慈善、公益、纳税的情况。一方面,公众对富人慈善捐款的缺位不满,有怨言;另一方面,为什么中国的富人缺席慈善?创业者是真的对公益不感兴趣还是有其他原因?税收杠杆是否对慈善起到了后效,社会环境是否让富人望而却步,一时间众说纷纭。

应该说,这个讨论至今没有定论,或者说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包括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界参与公益事业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比如老板们担心的私有财产保护问题,已经得到了宪法的保障。另有消息称,定于6月165438+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慈善大会将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慈善组织将共同签署《慈善组织自律宣言》。应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今年4月份发布的慈善家名单和此次受到表彰的100强公益组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竞争与和谐的关系是什么?如果忽视了和谐,竞争会怎么样?等一下。似乎都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中国已经经历了26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重要,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市场领域引入竞争机制。26年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其本质都是竞争的结果,我们今天所享受的一切物质文明,都会通过竞争亲身感受到今天的价格和质量,比如到处琳琅满目的消费品等等。可以说,自市场经济出现以来,竞争就显得尤为明显和无情。

不用说,市场经济有好有坏,也就是好的市场经济和坏的市场经济。竞争也分为规范竞争和不遵循市场游戏规则的竞争,有序竞争和无序竞争。

经济学家提倡“自由竞争”,但现实中很多企业已经形成了狭隘的竞争概念。比如“商场如战场”“肥水不流外人田”“市场竞争就是消灭对手”等等。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愈演愈烈,价格战和地方保护主义给竞争双方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在这种竞争形式下,企业的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反而消耗了大量的资源。

在26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实现竞争理念的创新,就是要形成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优势竞争理念。这种竞争观念存在于大量的产业集群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市场竞争和经济社会和谐。

q是一组矛盾。绝对竞争的结果不会有和谐。人们普遍追求的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和谐或以和谐为目标的竞争。正因为如此,中国需要用前瞻的眼光从更高的基础上看待竞争,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强,我国原有的以产品经济为基础、直接指令性计划控制的经济秩序和人际关系中的“有限和谐”被突破,各种我们过去不太熟悉或过去不太突出的“倾斜”现象大量涌现。比如,东、中、西部地区的不平衡在加剧;技术进步与充分就业的矛盾日益加深;城乡差距在扩大;收入均等化和少数人收入异常化的双重分配不公同时并存;不同的阶层和社会群体在经济改革中受益匪浅,他们的心理失衡和失落感更加明显。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矛盾,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逆向运动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等等。

表面上看,目前全社会只是对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的行为提出了空洞的道德要求,其实不然。资本要想有好的发展空间,就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否则所有者就会理解错误,把资本的市场运作当成一场赌博。政府和企业、资本和劳动者、政府和劳动者是如何打交道的?他们之间的关系现在似乎是以资本为中心,以权力为主导。但是没有法律制度,就很难理清关系。如果权力被资本侵蚀,就会滋生腐败。如果资本利用权力牟利,就会失去社会责任感。另外,资本一旦离开和谐有序的生存环境,就如同一堆废纸。因此,民营企业家必须真正认识到资本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他们必须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付出相应的成本。资本支付成本的方式包括缴纳税收和社会福利事业。事实上,一些富人的确纳税意识淡薄,社会公益事业也只是装点门面而已。他们不知道社会公益事业可以从根本上维持资本生存所需要的社会环境。灾难来临时,拥有最多社会物质财富的资本所有者,如果对社会不负责任,也不会走得太远。

当然,谈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说企业要把所有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不赚钱了。挣钱固然重要,但企业要有挣钱的“门路”,要用非常好、非常恰当的方式盈利。社会责任不是捐钱,而是思考企业如何运营,如何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取得平衡。

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很强的针对性。本质上就是要通过亿万人民的探索和实践,告别计划经济。

在经济体制下的低水平“有限和谐”之后,如一些学者所希望的那样,顺利完成“走向竞争和谐”的历史性跨越。

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他曾经写过一部专著《国富论》,非常有名,是经济学的必读之作。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严复先生就被译介到中国,对中国经济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事实上,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作为他在伦理学方面的代表作,并不在《国富论》之下,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中国,直到1998才有了《道德情操论》的简体中文译本。

很多主流经济学家总是关注如何让人们变得富有,但是变得富有并不能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据说亚当·斯密在写《国富论》的时候很迷茫,所以他在教人快速致富的时候,就开始写《道德情操论》,试图用道德的力量来矫正富人的良心。但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富裕的世界并没有消除贫困,甚至带来了环境污染、官员腐败等一系列问题。《道德情操论》中的一个观点是,如果一个社会的财富没有被全社会所享有,那么这个社会就会不稳定。当我们今天谈论和谐社会的内涵时,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一些东西。

在创造财富的竞争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管理经验和能力,还取决于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家的价值观。有两篇报道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企业家价值取向的现状和特点。

首先,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了一次关于中国企业经营者价值取向的专题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一般价值取向方面,大多数企业家更注重品格,强调人的精神追求、良知、助人为乐、维护公共利益的价值;强调社会利益,重视环境保护;希望加强法治,倡导依法经营;对工作成就有强烈的追求,注重通过实力获得成功,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感;大多数创业者并不太看重金钱和权力,希望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

在职业目标的价值取向上,企业家首先选择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希望得到社会认可,实现人生理想;在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强调事业第一,关注个人健康,更关注家庭生活。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价值取向上,企业家关注投资者利益,强调守法经营;认为企业价值观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强调企业必须有明确的价值观,价值观要得到员工的认可。倾向于不仅仅从短期的成功来看待企业的成就,

把先进的技术、产品和营销能力作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企业家角色的价值取向方面,大多数企业家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认为诚实、守法、创新是企业家最重要的优秀品质,最不喜欢的行为是不诚实、违规操作、贪婪、傲慢和自私。

虽然企业家的价值观因性别、年龄、学历、地域、经济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总体来看,我国企业家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

第二,由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和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组织的2005年民营企业调查显示,从物质财富上看,民营企业家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但作为一个阶层,他们整体保持了相对低调。本次调查发现,“在商言商,把生意做好”是民营企业家高度集中的愿望。他们都把经营好一个企业作为自己生存的根本。排在第二位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和企业形象,做社会贤人”,排在第三位的是“与社会其他成员和谐相处”,占比超过3/5,远超其他带有政治内容的诉求。

作为先富起来的阶层,私营企业主回报社会的主要方式是捐赠公益事业。63.6%的私营企业主进行过捐赠,捐赠金额差异较大,中位数为5000元。不同的资本规模,不同的政治特征,不同的文化。

不同年龄段的企业主捐赠的程度和数量也不同。资本规模越大,企业主的捐赠就越大。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44%的业主参与了“光荣事业”,参与方式最多的是“捐赠”和“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规模越大,企业参与“光荣事业”的比例越高;1亿元企业参与率为82%,1000万元企业参与率为76%,100万元企业参与率为64%,100万元以下企业参与率仅为40%。

光彩事业是八七期间由民营企业家响应国家扶贫计划发起并实施的一项社会扶贫事业。1994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光荣事业得到了包括港澳台人士、海外华人、商人在内的民营企业家的参与。本着自愿参与、量力而行、互利互惠、义利兼顾的原则,面向贫困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以项目投资、资源开发、兴办企业、人才培养、发展贸易为重点,通过捐赠等方式,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国实施的光彩事业项目11849个,创业者16504人,到位资金81340万元,培训学员2717400人,从业人员27691000人。各类捐款共计96.88亿元。

10年来,广大民营企业家通过参与光荣事业,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实现了* * *富起来的使命感,增强了回报社会、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实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形成了“思致富源、富而进、济困济困、义利兼顾、道义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光辉事业精神。

中国辉煌事业的实践是先富起来,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这种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在经济活动中创造了积极实用的社会信念。从“相亲相爱,互惠互利”的理念,到义利结合,德行并重的理念,光荣事业把对人的关怀、对弱势群体的帮助、对企业利润的追求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为中国新兴企业家提供了发展信念和道德外力,也是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之外的和谐剂。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在向竞争和谐的历史飞跃中所追求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