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参考文献
一篇关于精神健康的参考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许多大学生进入校园后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进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缺乏,再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已经进入了情感负担的时代”。很多大学生进入校园后会感到尴尬、困扰、厌烦,久而久之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多数学生心理素质良好,但由于新的学习环境和交往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的环境,大学生需要重新适应。他们刚刚离开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的全方位关怀,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人际交往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处理问题能力不足,产生心理压抑和抑郁。如果他们长期无法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抑郁、受迫害。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创造了许多新的人际关系形式。他们不仅是学习伙伴,也是生活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持。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沟通合作,因此感到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孤立,陷入孤独的困境。
由于无法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们都做好了以美好的愿景开展校园生活的准备,但现实中往往有很多不如意。这时,有的同学采取消极的避世态度,甚至妄自菲薄,不求上进;其他学生傲慢、自负、愤世嫉俗。这样就无法达到心理平衡,形成绝望或者愤世嫉俗的状态。
象牙塔下,大学生抗压能力差。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和期望。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对挫折和压力,就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在网络的诱惑下,学生无法形成学习动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被督促学习。然而,与高中不同,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有的同学把时间花在了自我提升上,有的同学自制力差。他们把时间花在互联网上,沉迷于游戏和网上聊天,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甚至导致厌学,不能解决他们的学习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不稳定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事物、新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心理冲击更强,心理冲击更大。与此同时,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来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自主创业,大学生参与了社会竞争,使原来的优越感消失,造成心理失衡,感受到竞争的压力,害怕未知的未来,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学校的一切标准都是以成绩为标准,过分强调学生的智力培养,而往往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正确心理素质的形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加强自身对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重视。
大学生一般在十七八岁,是青春的中年。这是心理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与中学相比,大学的生活在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一切生活都要独立,这对于依赖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新的挑战,处理不当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会面临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周围都是来自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有的大学生选择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交活动,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大学生。大学是情感萌芽期,但自身经验不足,缺乏正确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三角恋、单恋甚至被动恋爱等一些问题,导致情感压力严重,最终会影响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纳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程的常规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在平时教学中穿插思想健康教育,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适应新环境。因此,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心理咨询的发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和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和社会环境,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校风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利于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防患于未然,有效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及早发现和治疗心理问题。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度释放自身压力,提高抗挫折能力;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要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压力承受能力,正确面对现实,充分发挥自己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主动性。
参考
[1]__国,宋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双赢”模式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2]唐柏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精神健康参考文献第二部分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是祖国的希望。作为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其引发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的迫切需要和普遍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其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和发展的基本保证。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形势,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迎来了新的竞争和挑战。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校园不再是悠闲的“象牙塔”,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理想与现实、升学就业等方面逐渐面临心理压力和冲突。调查结果显示,约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被迫退学、休学、自残、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事件屡见不鲜,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认知失衡,缺乏客观性和合理性
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群体。他们都很聪明,知识渊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知是正确的。当代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单一。从小学到中学,受到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有强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但在专家多、人才多的新环境下,以前的优越感不复存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无法正确认识理想中的自己和眼前的客观现实,无法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二)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人际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人际关系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也不例外。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敏感问题。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不敢在老师同学面前敞开心扉封闭自己,缺乏与老师的交流。同时,他们渴望得到周围老师、同学、朋友的理解、支持和关爱。这种情况使大学生长期处于矛盾之中,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冲动、焦虑、急躁、不安,甚至对周围人造成攻击和伤害。
(三)缺乏健康的爱情观,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虽然恋爱不是大学的必修课,但大学生们还是会从各方面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机制逐渐成熟。但他们在爱情和性的问题上缺乏健康科学的认识和态度,难免出现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他们往往单纯片面,情绪冲动,无法正确处理恋爱、失恋问题、性困惑、性压抑等问题。这会使他们在情感、自我评价、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受到干扰,从而导致很多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
(四)激烈的就业竞争使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择业心理危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人才高消费”似乎是当今劳动力市场不可逆转的主流趋势。很多大学生抱着很高的期望踏入人才市场,结果却被用人单位的高学历挡在门外,只能望其项背,失望而归。随着毕业的临近,很多同学甚至感到心理恐慌,绝大多数同学对未来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缺乏信心。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适应能力弱的大学生来说,会造成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些人对生活缺乏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从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新一代的培养。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需求,介绍与心理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常识、自我训练方法和自我保健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自身心理,自觉维护和改善心理健康。开设《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成才心理学》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纳入高校教学计划。通过课堂的方式,将相关知识以教学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可以灵活开展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系统阐明相关理论,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掌握自我,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快乐成长。
(二)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
美国大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现了心理咨询,现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是面对面解决心理障碍的科学方法。通过与来访学生的交流、讨论、讲解和咨询,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改变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实现自救。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取得了很大进展。错误地认为寻求心理咨询就是心理疾病,或者认为心理咨询只是说说而已,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人在减少。但是,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烦恼,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的学生越来越多。作为高校,要强化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不断丰富和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信函咨询、热线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定期、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校风和学风,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和宽松的理解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知,充分发展个性,维护身心健康。同时,学校要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增强抵御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
[1]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
[2]黄希庭,雍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