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躁狂、失眠、腰痛典型医案
1例孙病案
滋阴降火、安神镇静针法治疗癫狂
病史:省略
西医诊断:躁狂症
中医诊断:癫狂,证属阴虚火旺。治疗应该是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处方:百会、情志区、腹1区、睡(双)、内关(双)、三阴交(双)、赵海(双)、太冲(双)。
操作:百会、情志区要求小幅度轻捻,连伴提插法,捻转速度每分钟200转以上,连续3-5分钟。针刺腹部第一区时,要求以皮肤表面15的水平刺入穴位,以免伤及内脏。手法主要是小范围扭动,不抬插,得气。用g 6805-ⅱ型电针仪,行气后各穴位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准,每日1次,1个疗程,疗程2周。求百会和情感大队长留针8小时。
经过4次治疗,一个疗程治愈。
记者:静坐不能是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他通常会感到不安和不安,很难描述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百会穴就是手脚三阳与督脉的交汇点,起到健脑安神的作用。情感区位于唐寅点正上方,入前发际线处深度为1.0 1.5寸,内眦与针两侧各点平行,深度为1.0 1.5寸。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与头皮表面投影的关系选择的头穴,相当于大脑的额叶。这里要特别强调百会穴和情志区的针刺手法,要求小幅度轻捻,偶尔插入,捻转速度在200转/分以上,连续3~5分钟。在临床上,孙老经常根据脑功能定位与头皮体表投影的关系,选择相应的头皮穴位治疗。他认为针灸必须通过特殊的手段操作,使其刺激信号作用于相应的脑区,起到调节脑功能的作用。因此,没有一定量的刺激是无法达到针灸效果的。因此要求施术者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仔细扭动后再加上托举手法,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刺激时间、频率和强度,才能达到一定的刺激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一腹区来自孙老首创的《孙氏腹针疗法》(尚未出版)。与薄的腹针疗法不同,腹针疗法将腹部分为十个穴位。第一个点位于腹部第一部分剑突下0.5寸处,三个点选在该点旁0.5寸处。同时从三穴向下刺1.5寸深,穴区微微扭转,达到气的程度。对治疗情绪障碍、抑郁、焦虑、失眠及各种精神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在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孙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脑功能定位与头皮体表投射的关系,提出应用“调神益智”治疗,其中选取百会、唐寅、情志区、“腹1区”为主方,按照辨证取穴,如赵海为八脉交会点,阴桥脉充盈,使闭眼入睡;心悸怔忡加内关;失眠、健忘、睡眠;狂躁易怒加上过于冲动;心烦不安加三阴交等。,取穴不限于通常的方法,临床效果突出。
汪国才病历
健脾养心法治疗失眠
病史:省略
中医诊断:失眠,该证属于心脾两虚。治疗要健脾养心,宁心安神。
(1)按摩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操作者坐在床边。首先,他从唐寅向上推至神庭3 5次,然后从唐寅向两侧沿眉弓至太阳穴3 5次,然后以一指禅手法在眼睛周围以∞形推3 5次,然后沿鼻子两侧欢迎来自唐寅的熏香。
最后用双手沿上述治疗部位摩擦3~5次。按揉唐寅、精明、爨竹、鱼腰、四白、百会、四神聪、头尾、脚孙、绿谷、脑孔等穴位。,要扫去两边的胆经,抓五经,搓风池穴,取两边的颈肩井。顺时针搓腹,按中脘、气海、关元,中脘拍手。然后按揉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患者取俯卧位,操作者以滚动的方式治疗背部脊柱两侧的膀胱经,分脾俞、舒威、厥阴俞、心俞、肝俞、肾俞。然后直接揉背部的督脉,肾俞、命门、骶骨上的八穴横向揉,以热透为度。
(2)针刺:取穴:唐寅、百会、头尾(双)、风池(双)、风府、曲池(双)、内关(双)、神门(双)、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双)、太冲(双)。手法以禅针为主,不留针。每天1次。
二次就诊(2003年3月24日):神志清醒,精神良好,肤色正常,眼睛较黑,表情自然。患者主诉睡眠明显比以前好,晚上能睡5个小时左右。自觉、乏力症状明显好于之前,头痛、头重基本消失。纳客、心悸、胸闷减轻,腹部微肿。晚上做梦减少了。治疗方案和之前一样。
按:睡眠受心神支配,营卫阴的正常运行是保证心神调节睡眠的基础。任何影响魏莹气血阴阳正常运行,使人不安的东西,都会成为失眠的病因病机。病位在心,总因心神失守所致,但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疾病的本质永远是营卫不和、阴阳不和、心神失守、虚多于实的综合征。治疗永远以调理阴阳为主,以安心为解。太阳、唐寅、神庭、百会、交孙、风池穴位于头部,可疏通局部经络,调理局部气血,对失眠的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有直接作用。艾灸腹部,按压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健脾和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督脉“入于脑中络脉”,“脑为元神之府”,所以擦拭督脉可以起到温经、宁心安神的作用。
汪国才的禅宗针灸法是将按摩的运气法和振动法应用于针灸。禅宗针灸法的特点是操作者用拇指和手指持针,用振动法的力的形式在运气法的状态下运针。捻针频率很快(每秒8次左右),捻针范围在180 ~ 360之间,可随意调整。临床出诊时,根据需要,举、扭、飞、弹、振、抖等方法可随意组合,一气呵成。禅针持久均匀,采气率高,传导性好,刺激量可调性强,补泻法定量结合,无痛,安全,不滞针。要掌握此术,必须有扎实的内功基础,同时还要精通针灸推拿。
陈泉辛医案3则
1.手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处方:肾俞(左)、胃中(右)、大椎、手足腰痛(右)
手法:肾俞、卫中穴采用导泻法,卫中穴逆时针捻针,向上导气,使针感传至腰部;大椎体扁平修复的方法;当针放在穴位中间时,病人感到右大腿有刺痛感。虽然进行导气手法后,针感无法传至腰部,但取出针后要求患者站立,针刺后腰部疼痛稍有缓解。
第二次就诊(2009年165438+10月19):患者无需支撑即可自行行走。患者主诉6次针灸治疗后腰痛缓解,可以弯腰,但腰部仍有隐隐作痛。舌淡白,苔薄白微腻,脉滑。针灸后,大多数患者的腰部疼痛得到缓解。虽然是急性腰扭伤,但是因为久坐气滞血瘀,疗程比普通急性腰扭伤要长。取穴与肾俞、后溪交替,调节督脉,其余方法同前。
第三次就诊(2009年6月5438日+2月23日):患者精神健康,行走自如。患者腰部疼痛减轻,行走如常,腰部活动如常,能够睡眠和调节大便。舌红,苔薄腻,脉细。前一种方法与初诊一致,原方法仍是目的。
按:陈老认为急性腰扭伤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据临床报道,只需选择一个穴位,如水沟或后溪,即可取得效果。这种腰扭伤多属于局部气血暂时停滞,通过针灸疏通经络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由于气血长时间停滞而引起的急性腰扭伤,不是单一穴位或多次针刺就能治愈的,这就是《苏文选吴明气片》中“久坐伤肉”的病机。因此,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要明确判断气滞血瘀的严重程度,做出疗效判断。
2.针灸补益气血、补益肝肾治疗老年急性腰扭伤。
按:本案腰痛患者属于气血不和,老年也有肾虚。所以治疗以调和气血为主,也要调理肝肾。取穴按脏腑配法,可选择肾俞、肝俞。因为督脉经过,可以调理全身,补益肝肾。所以关元、气海、任脉穴的应用,有引阴取阳之意。局部取穴以阿是穴、关元俞为主,远端取穴以钟伟、卫阳调节月经。经过两次治疗,患者的腰痛明显缓解。
**3.针刺结合补肾健脾法治疗腰肌劳损* *
穴位:肾俞(双)、脾俞(双)、胃中(双)。
针刺方法:陈教授采用补法针刺肾俞穴、脾俞穴。在手术过程中对针头生气后,他反复扭动针头,拇指向前推。同时,他慢慢地把针由浅入深,轻快地提起来。运针以轻捻、慢压、轻提为基础。运针时,针下经络之气传导至腰部周围。泻法针刺委中穴时,针尖向上倾斜,捻针幅度较大,拇指偏向后拉后捻。当陈教授捻针导气时,患者逐渐感觉到针下有一股气从腰部向脚部辐射,腰部疼痛减轻。留针30分钟。
艾灸:针刺后用艾条灸舒歌和关元俞两侧。
治疗后,病人感到腰部疼痛减轻。将王不留行种子涂在右耳的腰和肾穴上。
二次就诊(2007年5月22日):患者主诉经针灸治疗后,夜间腰部疼痛大大减轻,活动腰部无不适感。昨晚夜尿次数减少到3次。但是还是耳鸣头晕,摄入还是不好。穴位有:气海俞(双)、廷宫(双)、阴陵泉(双)。用补法刺气海俞;针刺廷公穴,辅之以针刺。进针后,只旋转针头,拇指向前推,不进针;针刺阴陵泉,以平脾止泻的方法健脾祛湿。留针30分钟。
因尿频、夜尿多,陈教授在针刺后用艾条温灸关元、中极穴,加强固摄气化功能。回国后仍可用艾条温灸腹部神阙、气海、关元等穴,加强疗效。
第三次诊断(2007年5月25日):经过昨天的治疗,患者主诉耳鸣、头晕症状减轻,精神好转,想食物、排尿次数减少,昨晚夜尿次数1次。查舌脉,舌淡苔薄,脉细。陈教授认为前法兼容,症状持续改善。取穴为百会、益风(双)、命门、大肠俞(双)、阳陵泉(双)。百会、命门、大肠俞均以补法刺之;用平法泻刺一峰、阳陵泉。进针后只捻针导气,更不要说进针了。艾灸舒歌(双)和足三里(双)。留针30分钟。
第四次诊断(2007年7月9日):患者欣然主诉,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困扰其多年的腰痛消失,现行走如常,腰活动自如,食欲增加,无耳鸣、头晕。见神清气爽,舌苔薄润,脉平,病已痊愈。去除右耳的压力,治疗上半部然后针刺1周巩固是有效的。告诉他注意避免腰部受凉,适当参加运动,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