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文学革命有哪些成就?
2.“诗歌革命”。“诗界革命”的口号是梁启超于1899年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的。他认为中国的古典诗歌发展到19年底,已经“被鹦鹉名人占领了几千年”,“诗歌有灭绝的危险”,因此有必要进行“诗歌革命”。他还认为,要创新诗歌,“不能不从欧洲寻求。欧洲的意境和句子非常复杂,千差万别,可以天长地久,包罗万象”,从而提出了学习西方诗歌的话题。然而,作为一种诗歌创新实践,它早在此之前就开始了。据梁启超《饮冰室诗》记载,戊戌二年(1897),何、谭嗣同、夏曾佑三人试图“学新诗”。比如谭嗣同的《金陵听法说法》诗,里面说“法德必兴于巴林”,其中“卡斯得”是英文种姓的音译,指的是印度的种姓等级制度,“巴林”是英国议会的音译。虽然也表达了追求新潮思想以解放诗风的诉求,但这些“无解”的宗教经典的不规范拼凑,使其很快误入歧途,除梁启超的《我党二三子》外,难以展开。
而黄遵宪也在实践诗歌创新却走了一条不同的路。早在1868年,黄遵宪就在《杂感》诗中写道:“俗儒尊古,纸日学。六经中无,不敢入诗。古人弃糟粕而见其流;沿着干偷东西,白白做了一堆东西的罪。.....我手写了口,怎么会被拘留?”一方面尖锐地批判了文坛复古、尊古、固古的倾向;另一方面明确表达了创新诗歌、表现自我、反映现实的新的诗歌方向。此外,长期的海外传教活动开阔了他的眼界和胸襟,使他在1890左右创作了被梁启超誉为“旧体新意境”的“新派诗”。如《今日告别》组的四首诗,以传统的思念女性为主题,赞美火车、轮船、电报、照片、东西半球的时差等新事物,将新事物、新观念融入自己独特的印象和感受。连守旧派诗人都称之为“千年佳作”(陈·),所以被梁启超推荐为《夏威夷游记》中诗坛革命的旗帜。
第二是。
早上送平安话,晚上送相思话。术赤巽速度极快,而云是由你发出的。既不是你的笔迹,也不是你的记忆。
虽然是花名,但是谁知道怎么夹尾巴?平凡又坐下来说话,没有注意事情。情况翻译了三四遍,怎么可能满意?
唯有班班莫,颇似留泪。门前两排树,天各一方。中间也有丝,两头有丝扎。
你是怎么断断续续的送书的?每天,会有多少本书?彼此分开让我的脸消瘦。
安全如闪电,一闪到你身边?
但作为一场影响广泛的新诗运动,梁启超于1902年开始在《新民丛报》和《清漪报》分别开设“诗潮集”和“诗与诗注”两个专栏。不仅作者数量增加(有100多人),超越了传统的刻诗唱和的方式,直接使用了更方便、更广泛的现代媒体,而且在诗歌艺术上也呈现出以下新特点:一是西方新词新句逐渐融入汉语整体语境,避免了“新学诗”的弊端。比如姜子游的《鲁骚》,有段时间被人说“天下杀戮,法兰西一个鲁骚。民约崇尚新义,君威一扫旧骄。武力填平等路,热血填自由苗。写作之日,全球革命浪潮。”第二,更多的自由和流行的散文和歌谣被使用,甚至出现了散文和歌谣的倾向。比如蒋智游的《终南歌谣》,屠飞的《十大励志歌》,梁启超的《举国为敌》。
3.“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口号也源于梁启超的《夏威夷游记》。他在介绍了日本的德之民(Tokutomi Soh)的一篇文章后说,“如果中国有一场文学革命,就必须从它开始”。梁启超文学革命的对象之一,是当时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古桐城派。在梁启超看来,这类古文“以文为本,为传统所歪曲,无所借鉴;就学习而言,奖空疏,对社会无益。因此,为了适应工业文明兴起的社会需要,我们必须摆脱这种“迷信”,将“西方文学思维”引入文本,创造散文的新境界。
事实上,梁启超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不仅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和主张,而且早在1896年编辑《时事》宣传西学和维新变法思想时就开始了这一实践。这些文章用了一个新名词,“文不在法中,所以容易说出来”,具有很大的鼓动性和感染力,被称为“时事文体”。如死硬派说:“自梁启超、许勤、贾主持《时务报》、《新知》以来,西文俚词与志纳、斯年、热、压、抗形成鲜明对比,而东南几省文风日益精良……”。1898年政变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日报》、《新民丛报》等报纸,发起“新民”运动,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新文体”,迅速风靡全国,成为一时风尚。他曾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介绍过这种风格,说:“...齐不喜欢桐城派的古文。幼年是文学家,汉魏晋后期读书,颇精。解放以来,役易通达,俚、韵、洋语法时而杂糅,纵笔法一发不可收拾,故学者实有成就,称之为‘新体’。年纪大的人讨厌它,鄙视它是野狐。但他的文笔清晰,笔法往往富有感情,对读者有一种神奇的作用。”梁启超的“新文体”政论文,虽非文学,却打破了传统古文的束缚,注入了思想解放的精神和作者内心的热情,开创了新的文风。正如郑振铎所说,这种“新文体”推翻了所谓的桐城古文和六朝古文的死气沉沉,让普通少年可以自由写作,自由发言,不再被死气沉沉的散文文体和风格所束缚;可以说是前几年文体改革(指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