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教学论文

高中政治新课程实施中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方法

高中新课程已经实施两年多了。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一直是教师思考的中心话题。目前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内容和信息量丰富,课时紧张;高考方案出台后,很多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拓展和深化知识面时采取了“求稳”的策略,导致教学能力与课时的矛盾进一步凸显。高中思想政治课有四门必修课和六个选修模块,这一矛盾更加尖锐。

问题的出现总是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联系在一起。解决问题需要勇气和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要稳步推进新课程,就必须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学校内部来说,要缓解上述矛盾,主要出路在于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解决。下面围绕这两个方面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一是重视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尤其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既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又要稳定教学质量。所以教学能力和课时的矛盾首先取决于我们对课本知识的把握和处理。这就需要重视教学设计,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最简单的教学设计就是一节课一节课的设计,而优秀的教师总是要对内容进行重组,以大单元、相对完整的方式进行设计,实现内容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新课程的模块内容不是线性的单一线索,而是立体的网络综合。因此,在模块化课程背景下,一节课一节课地进行教学设计,不仅不可取,而且从根本上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个模块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掌握该模块的整体内容,并认真考虑该模块与其他模块之间的横向或纵向联系。因此,模块的整体教学设计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摘自《基础教育课程》2004年第5期,郭华《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教学重视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战略性地把握教材,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分配教学时间。基于此,作者主张:

1.重视学习目标的设计。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存在差距,即课程标准的灵活性、原则性、选择性与课堂教学的具体性、可操作性、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因此,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提示和建议”在教学设计中应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和学业成绩评价。例如:

观察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观察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认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说明现代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意义。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精神现象;记忆文化的含义;对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初步认识;理解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用实例分析文化、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理解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能发现社会生活的文化价值;从各种文化现象中提取文化的精神内核,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举例、比较、讨论,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区分范畴、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会欣赏多元文化,初步体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察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认识到文化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文化自觉。

上述目标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层次,既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理念。

2.注重教材教学内容的重组。教科书是教学的范本,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工具和载体。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或对我们过去认为的重点知识进行了反思、淡化或处理。如果稳中求进,按照旧的知识体系来教新教材,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选择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认为有必要根据新标准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要知识,而不是抓住旧教材的知识体系给新教材“添砖加瓦”。这个新标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教材淡化学科知识体系的特征,是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课程取向。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智慧,注重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以大单元进行教学设计,对高中思想政治实验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和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注意运用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丰富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教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的概念、原理、观点等理论教学内容与本课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有效融合,帮助学生以自身经验建构知识模块。

比如《神奇货币》这门课,课程标准的内容目标是“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功能;解释常用信贷工具的使用,理解货币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课程标准的提示和建议是“分析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出现的困难,说明货币的作用;以金银、纸币、图书结算为例,概括了货币的基本职能;演示支票、信用卡和外汇的使用;讨论“金钱就是一切吗?”“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这门课程从学生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入手,揭示货币现象的本质,阐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正确对待货币的作用,既需要知识,也需要能力。最后,要求落实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思想教育目标。因此,教材线索清晰,重点难点知识、教学资源的选择、探究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货币的本质和功能”展开。至于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两个因素,货币的衍生功能,外汇的构成和作用,人民币币值的变动及其影响等。,都不重要,也不应该作为* * * *的基本要求推广到所有学生,否则两节课也上不完。至于这些知识,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作为提高要求,可以体现在选修教材中。

3.重视“问题导向、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这是“从生活逻辑到理论逻辑,引导学生构建基于生活的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真正体现从生活到知识的逻辑。不要简单的照搬书中的材料,也不要仅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证明书中的结论。比如在讲“价格多变”时,我们选择了油价波动这一经济现象,而不是机械地照搬课本上探究活动的设计。油价的波动牵动着中国经济的神经。选择这一现象作为情境,贴近生活,学生熟悉,以一个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既体现了知识内在逻辑的严密性,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要注重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如网络信息、图片、录音、视频、影视作品、参观、调查、采访、时事政策、党群活动、班级活动、学校特色等。利用好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和广州以外市场经济发达地区丰富的人文社会资源,特别是基于网络的信息、消息灵通的学生及其家长、社区联系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自然人文景观、教育基地等等。如果将身边的这些资源与学校的资源结合起来,发挥互补作用,势必会大大拓展学生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资源。

第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寻找新课程理念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微观实现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教与学的矛盾。如果说重视教材的研究和教学设计重在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则主要是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从新课程本身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教师普遍提出两个困惑:

一种是强调“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这就要求正确处理生活世界(感性)与学科知识(知性)的矛盾。传统教学突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演绎逻辑的严密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在高考依然不会有重大根本性改变的背景下,“生活化、知识化”的片面追求基础知识和技能显然是“新瓶装旧酒”,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一个是在“互动、开放、合作的探究学习模式”的要求下,过多的探究活动是否会影响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在教学观察中也看到过很多师生活动的精彩课堂表现,但最后发现可能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致命缺失”。

孤立地追求正式的学生探究活动,显然是对新课程的曲解,必须加以解决。

这两个困惑的实质是在稳步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解决这些矛盾和困惑,需要实践中的智慧和创新。

笔者认为重视双基教学与强调“互动、开放、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本质上并不矛盾,而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方式不同。高效的双基教学必然寻求方式方法的突破,有内容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必然回归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政课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并没有削弱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反而比单一的高考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了学习活动的本质和目的。我们可以从下图中勾勒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探究活动中对知识的自我建构,也是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在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基础上的升华。因此,三维目标统一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是同一过程的三个维度。

要实现三维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机和谐统一,必须处理好几对矛盾:

1.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矛盾。

教学设计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除了设计重点和难点教学,重要的是分析学生,设计“问题和活动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设计时,要将内容融为一体,不要设置太多场景,最好有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性含义;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师生的共鸣。这是有效的学习。"

2.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矛盾。政治学的特点决定了有些知识还得老师自己讲。具有理论深度的思想教育知识点应该由教师讲授,关键知识不适合学生自己探索和构建。我们可以精心准备和设计一堂公开课,让学生们有精彩生动的表演。学生感受并享受这一过程,但他对知识的掌握可能仍不成熟、粗糙,可能还很粗糙,尽管学生对此印象深刻。老师要做重点的深化,指导,总结,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正常的教学。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有逻辑的层层分析和讲解;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更适合学生在自我探究中体验和感受。

3.探究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矛盾。热闹不一定是好课。就政治课而言,老师不一定没有学生参与。学生的参与应该是“深度参与”,全体学生的参与不应该是为了很多学生上课。适度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必不可少,教师的归纳总结必不可少。比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吸引人的情境,或者抛出了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思考。这也是参与和探究,是深度的、高质量的参与。不宜在活动中“走过场”,刻意单纯追求活动数量和参与人数,为活动而活动,谈“热闹”。

4.“传授”知识与“生成”知识的矛盾。要重视知识的生成(知识发生的过程),突出“过程与方法”知识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来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正因如此,新课程特别强调“在案例分析中展现观点,在价值冲突中鉴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

例如,为了揭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我们设计了以下学习环节:

[活动和查询]

19世纪,非洲的一个集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卖牛奶的喊着:“买牛奶带盐!”卖盐的喊道:“把矛头指向买盐的人!”!" "而卖咖啡的喊着:"买便宜的咖啡,带红珍珠!""

【思考与结论】

(1)如上图,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咖啡,但别人可以和他们做交易。而那些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牛奶而不是咖啡,所以这些人(可以或者不可以)做交易。

(2)如果只是牛奶的主人和盐的主人偶尔互相交换。在你看来,至少要满足哪些条件才能让生意成功?

条件一

条件二:

条件三:

条件三:

呵呵,真的不容易!

(3)如果有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公认商品“贝”(见下面的“神奇贝”),买卖就会方便很多。

先把牛奶、红珍珠等商品换成等价的,再用对应的去换你需要的盐、咖啡等商品。

在这里,这种广为人知的商品起到了两种特殊的作用:一是展示其他商品,二是充当商品所有者之间的交换。我们称之为商品。

(4)历史上,牲畜、布匹、玉器等物品起到了与面包师相同的作用。但后来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金银等贵金属以其特性逐渐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普遍等价物,也就是货币。马克思曾经说过,货币是天然的(是或不是)金银。

(5)显然,布、贝克和金银在本质上起着同样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后来固定在金银上的,所以金银是天然的(有或无)货币。

(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金钱也是一种商品,其本质是这一过程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到知识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实现的,“自由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为我”。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了追求真理的乐趣,而且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5.“结论预设”与“价值中立”或“判断中立”的矛盾。倡导自主探究,不等于知识上的价值自由,也不等于判断自由。由来已久的理性主义传统(科技中心论)使人们毫无疑问地相信普遍的、确定的、客观的或“绝对的知识”的存在。事实上,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知识都渗透着价值,体现着价值,追求着价值。多年来强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重视“知识建构”,而且重视“价值引导”。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决定了教师的价值导向在研究性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新课标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把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关注学生成长的特点结合起来”。

对于中学教学来说,我们教学设计和实施中的很多知识都可能是“结论预设”。比如《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中,有些章节带有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色彩。这时,教师的价值引导和疑惑澄清就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思政教师的使命。

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敢于正视问题,立足常态教学,注重教学反思,坚持实践创新和群众路线,就一定能把新课程的实施推向深入,扎实推进。

祝:节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