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赵妮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口译与翻译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在翻译领域,为传递文化内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是归化和异化,这两种方法自出现以来就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旨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目的论,来分析归化和异化的选择。
关键词:归化,异化,目的论
1.归化和异化的定义
归化指的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即利用目的语文化中不常见的表达方式,将其转化为熟悉的表达方式,从而使译文易于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异化是一种以源文化为导向的翻译,它力求尽可能地保留异国情调,以便将源语言和文化传递到目的语中。
2.归化与异化之争综述
异化或归化之争可以看作是“直译”和“意译”之争的延伸。直译不仅要紧跟源语言的内容,还要紧跟源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所谓的逐字翻译。从事直译的译者愿意牺牲目标语言的形式要素,甚至目标语言文本的可理解性,以保持他们认为的源文本的完整性。而那些赞成意译的人常常选择牺牲源语言的形式,以追求目标语言的优雅和易懂。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直译和意译在内容和形式的层面上是有限的,当两种语言在结构上非常相似时,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可能看起来不那么尖锐。
这两对策略有一些相似之处:直译和异化强调源文本的语言和文体特征,用这些方法翻译的目标文本在语言上可能不太通顺,内容可能不为目标读者所熟悉,因此他们在阅读译文时可能会感到陌生,而意译和归化更关注目标受众,因为句子通顺, 熟悉的表达和文化现象,有时目标读者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是在阅读另一种文化的翻译文本。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对只是一对。他们之间有一些不同。无论是采用直译法还是意译法,译者都主要关注原文的语言因素,尽最大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意义。但是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家意识到翻译是一项复杂得多的活动,涉及到各种文化、诗歌、政治以及经济因素。因此,异化和归化是一对新的翻译策略,比直译和意译更复杂和广泛。
3.新方法:目的论
就具体的文学作品而言,哪种策略更合适?异化和归化,哪种策略能使译文在目标读者中产生更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理论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明确的答案,也没有任何理论家可以完全否定其中的一个。我个人认为,归化和异化只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应该相辅相成,因为在翻译实践中,两种方法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严格要求对方只是将策略推向极端。从功能主义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这两种策略都是合理的。
3.1目的论概述
翻译,作为一种翻译行为,和其他人类行为一样,必须以某种目的为导向。在翻译实践中,选择何种策略不应由文本本身或译者本人决定,而应主要由翻译的目的决定。这种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方法是功能主义理论的中心思想之一。德国学者提出的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德国学者被称为“德国学派”:卡塔琳娜·赖斯和她的功能翻译批评,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及其扩展,霍斯塔·霍尔茨-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和克里斯蒂安·诺德的忠诚加目的论。(诺德2001:4)
功能主义者关注文本和翻译的功能,或者在德语中关注翻译的目的。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即弗米尔的目的论,目的论中有三个主要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在功能翻译理论中,任何翻译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由其目的决定;即“目的证明手段正当”(赖斯和弗米尔1984: 101)。弗米尔对目的论解释如下:翻译/解释/说/写的方式要使你的文本/译文在使用它的情况下和想用它的人一起发挥作用,并且准确地以他们希望它发挥作用的方式发挥作用(弗米尔1989a: 20)。在翻译领域,我们可以区分三种可能的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追求的一般目的,TT在目标情境中所追求的交际目的,以及特定翻译策略或程序所追求的目的。尽管如此,术语“目的”通常是指TT的目的,(Nord,2001: 27-28),这是由翻译行为的发起者决定的。尽管大多数翻译行为都有多种目的要实现,或者不止一个目的要达到,但它们通常会遵循一个等级顺序。作为决策者,译者应该判断在翻译过程中哪一个特定的目的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这也给了译者一个新的视角来决定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采用何种策略。译者的任务是确定并运用合适的策略来达到其目的。正如弗米尔所说,翻译的目的是,一个人必须有意识地、始终如一地按照尊重目标文本的某些原则进行翻译。该理论没有说明原则是什么,这必须在每个具体情况下分别决定(1989b: 182)。
连贯规则也被功能主义者称为语篇内连贯。它要求译文在接受它的交际环境中是有意义的。它规定翻译在某种意义上应该是可接受的,即它与接受者的位置是一致的(Reiss和Vermeer 1984:113)。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仔细考虑目的语文化,并做一些修改,以使译文易于理解。否则,译文可能会失去其意义,在目标文化中变得毫无意义。
由于翻译是对原文信息的提供,所以译文必然与原文有一定的联系。弗米尔将这种关系称为“互文性连贯”或“忠实”。这种连贯存在于原文和译文之间,其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目的。
目的论的核心是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或者说“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但是当翻译目的与原作者的交流意图不一致时,问题就出现了。“德国学派”的另一位成员——克里斯蒂安·诺德提出了她的忠诚原则,即译者对源语和目标语双方都有义务。它指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译文读者和其他参与翻译互动的主体的责任。诺德强调,这个术语不能与“忠实”或“忠实”混淆,这些概念通常指的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忠诚是一个人际范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忠诚要求译者对目标读者负责,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总是必须完全按照读者的期望去做。同时,译者也应该有一种不欺骗读者的道德责任感
4.目的论框架下的归化与异化
4.1两种策略之间的关系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从新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异化和归化并不矛盾。由于翻译通常涉及多种目的,因此要实现每一个目的就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功能翻译理论可以指导他在具体的翻译活动中选择更合适的翻译策略。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框架下,委托人或发起人应该在开始时就告知译者有关该行为的详细信息,如目标文本的预期功能和受众。仔细考虑所有这些因素,译者可以选择异化或归化。
如果翻译的目的是拓宽译语读者的视野,将源文化引入译语文化,译者可能会选择异化。通过这种方式,源文化可以转移到目标文化中,进一步丰富目标文化和语言。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下的文本。文化忠实的获得不应以模糊破碎的语言为代价,从而导致误解或使目标文本的可读性降低。因此,译者在使用异化策略时也应考虑本土化因素。
相反,如果目的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一个更流畅的翻译,就应该采取归化的方法。它将克服文化障碍以及语言障碍,提供一个简单的阅读。那么对于译者来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消除文化冲突,文化冲突可能是交流中的障碍,导致误解。译者的工作还包括了解源文本中某些文化元素的内涵。因此,可以实现成功的通信。但是归化策略也有其局限性。有时它可能不合适,因为翻译应该读起来像翻译,保留一些外国和异国情调的东西。如果它失去了翻译的所有特征,它也可能失去它的作用。
因此,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它们远不是万能的,只能通过翻译大纲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异化和归化实际上是辩证互补的关系。
不同的参与者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中预期的TT接收者至关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在弗米尔的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收件人,他们是TT的预期接收者或观众,他们具有特定文化的世界知识,他们的期望和他们的交际需求。任何翻译都是针对目标读者的,因为翻译意味着“在目标环境中为目标目的和目标读者产生目标文本”(1987a:29)
文本是由接受者创造的,也是为接受者而创造的。不同的接受者,甚至同一接受者在不同的时间从文本提供的同一语言材料中发现不同的意义。译者所能做的,也应该做的,就是翻译出至少对目标文化接受者有意义的文本。
4.2案例研究
例如,对于杨夫妇和分别翻译的《红楼梦》的两个译本,两位译者对故事中的文化因素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杨和戴乃迭杨把他们的译文献给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有所了解或至少一知半解的外国读者。简而言之,杨译本的读者是一些了解汉语及其文化的外国人或专家。相反,霍克斯的翻译是给普通的说英语的读者看的,他们可能不太了解中国。他的主要目的是给西方读者带来快乐。杨、和霍克斯基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杨、、戴乃迭主要采用异化翻译,霍克斯则采用归化翻译。这种策略上的差异可以从两个译本中各种谚语和习语的翻译中体现出来。
例如: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计划在人,结果在天
杨的版本: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版本: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知人知面不知心。
杨的版本:你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脸,但不知道他的心。
霍克斯的版本:外表当然是骗人的。
聪明的媳妇做粥不用米。
杨氏版本:
即使最聪明的家庭主妇也不会做没有米饭的饭。
霍克斯的版本:
没有面粉,即使最聪明的家庭主妇也做不出面包。
显然,杨的译文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内容、结构甚至语序,使之更接近中文。而霍克斯抛弃了原有的形式,只赋予隐含的意义,或者用目的语文化的意象来代替文化意象。这样,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这个版本。
然而,这并不是说杨宪益夫妇会完全不考虑目标读者的情况,而坚持对原文形式和内容的直译,或者霍克斯会始终坚持严格的归化。例如:
夺陇后觊觎蜀地——贪利
杨氏版本:
你得到的越多,你想要的就越多
霍克斯的版本:
一次征服滋生了对另一次的欲望。
心比茎知,病不如西。
杨的版本:
她看起来比皮肯犬更敏感,比他的西施犬更娇弱。
1“比干”商朝末期一位以聪明绝顶著称的王子。
2“Xi石”古代越国的一位著名美女。
霍克斯的版本:
她的心脏比殉难的毕赣还要多;
比美丽的施还要痛苦。
“毕赣”和“Xi史”,是中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两位历史人物。前者是一个高智商的男人,而后者是一个美女。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几乎是西方文化中所罗门和维纳斯的中国翻版。
在上面的例子中,两位译者似乎与他们自己的翻译方法相冲突,因为杨宪益夫妇给出了清晰简洁的释义,而霍克斯则更多地从字面上翻译,并添加了详细的解释。他们的翻译方法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事实上,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方法。
举个例子,
当时正好回到93期,就是你不去,薛姨妈就不好过了。(《红楼梦》)
婚礼后的第九天到了,这一天我们应该去拜访新娘的家人。如果他们不去,周瑞家的会觉得自己被撕裂了。(杨等译)
由于源项所表达的概念在译文中根本没有词汇化,译者在$ TERM“回到第93期”直译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必要的信息或解释。而在其他情况下,即使译者打算在语言形式和表达层面上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规范,某些条目也可以按照其外国味道直译,只要这些表达已被目标读者群接受和认同。
5.评论和结论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文本和翻译的预期功能,因此,归化和异化不仅不是不相容的,而且应该是互补的。它们只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我们不应该把它们极端化:归化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随意改编,异化也不等于逐字翻译或静态翻译。我们应该做的是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选择一个并不否定另一个的应用。即使译者为了使译文易于被接受者理解而采取归化策略,他/她也可以保留与特定文化负载表达有关的原文意象;另一方面,即使翻译是为了保留异国情调,将外国文化引入目的语,也必须对某些看起来很不自然甚至不为目的语读者和语言所接受的地方进行修改。在对翻译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译者遵循归化和异化,他们可以决定哪些文化因素应该保留和如何保留,哪些因素应该被译语文化所接受以及适应的程度。
也就是说,没有必要说一种策略比另一种更好,只要它们能服务于目的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它们在翻译中都有各自的作用。
文献学
(1)王东风。转型与异化:矛与盾的交汇[J].中译本,2002,(5)。
(2)郭冬女。从目的论看文化因素的翻译[J]。河北工学院学报,2003,(5)。
③郭建忠。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规范化[J]。外语,1998,(二)。
(4)王平。归化与异化:殊途同归的翻译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2004,(1)。
⑤范、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J]。中国翻译,2002,(11)。
孟志刚。论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的辩证统一[J].Xi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4)。
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8)北克里斯蒂安。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功能主义方法解释。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