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学数学复习课几种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刻不容缓!
该教学模式强调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它不是教学经验的简单汇编,也不是空洞的理论和教学经验的混合体,而是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正因为如此,教学模式被视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
教学模式反映了教学结构三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组合关系,揭示了教学结构中各阶段、各环节、各步骤之间的纵向关系,以及构成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因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表现为在一定的时空结构内某一教学环节中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因素的组合方式。
首先,介绍了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的分类
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模式可分为:基于认知学派理论的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学派理论的行为教学模式:基于人本主义学派理论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基于人本主义和社会本位教育思想的合作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将教学模式分为:以认知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凯洛夫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根舍因的示范性教学模式;
注重整体教学模式,如优化教学模式;重点研究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和探究教学模式;注重技能训练和行为形成的教学模式,如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和布鲁纳的掌握教学模式;关注非理性、开放的教学模式,如罗杰斯的无指导教学模式。
从教学活动的特点来看,可以分为:引导-接受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
探索——发现教学模式;兴趣培养教学模式;范例-模仿教学模式等。
2.中国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
1.“引导-发现”模式
“引导-发现”模式是数学新课程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把以“结论”形式陈述的材料变成精心设置的问题链,变被动吸收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自主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杜威的“活动教学”理论和布伦达的“探究-讨论”教学理论。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自我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一个人要想学好数学,就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数学知识。
该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培养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引导—发现”模式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猜测—推理验证—得出结论。
“引导-发现”模式的实质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但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学生、教材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思维过程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还要有更广博的知识和设计教学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探索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学生还要有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教学耗时长,需要老师教,难以把握,增加了教学管理的难度和要求。
2.“活动-参与”模式
“活动-参与”模式强调学生的活动,以学生的主观探究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直接的经验获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实践、用嘴、用脑,通过做中学、参与实践等数学活动将知识“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从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建模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弗里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活动参与对个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不仅限于学习。活动参与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学习兴趣、态度和意志品质具有积极意义。
这种教学模式有数学实验、数学调查、问题解决、数学游戏、模型制作、测量活动等多种形式。
该模式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增进师生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该模式的一般教学结构为:创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合作交流——归纳猜想——验证数学化。
在实施“活动-参与”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不应以专家和权威的身份出现,而应创造一个使学生能够自由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避免将个人意志强加给学生,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交流讨论案例【案例二】触摸红球的概率(北师大版七年级7.3)
设计理念: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实验、猜测等数学活动,交流活动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理解概率是描述丰富实际问题中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通过概率帮助学生做出合理决策。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七章“可能性”的最后一节。它是建立在学生掌握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概念并实际操作“轮盘赌游戏”的基础上的。因为学生在前两节课对频率和概率的关系有一些体会和感受,可能会得到一个分数来描述一个事件的概率。在此基础上,老师通过游戏引导学生列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学习计算某一事件发生概率的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一类事件可能性的计算方法,了解概率的意义;可以简单算出一类事件的概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测-测试和收集测试数据-分析测试结果”的活动过程,理解概率的含义,认识到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发展对数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不确定事件的意义;可以简单算出一类事件的概率。
教学难点:理解概率的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不同颜色、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球。
教学过程
第一步是创造问题情境。
老师:组织学习模拟商场抽奖。
1)展示一张海报,内容如下:某商场举行抽奖,谁摸到红球谁得一等奖,绿球得二等奖,黄球得三等奖。
2)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有白色、红色、黄色和绿色的球,形状和大小都一样。
学生活动:1)某学生上讲台模拟抽签;2)学生从舞台上的盒子里摸一个球;3)摸球活动结束后,学生猜测找到各种球的几率。
老师:提出探究问题:摸到红球的可能性。
(点评:通过学生身边的生活案例,假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随机概念。)
图形运动和功能①(罗静)
一,教学设计
在中考后期复习阶段,教师仅靠“题海战术”训练学生是不可取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可以用一些固定的模式和技巧来解决一些难题,但是遇到灵活、开放、有能力的问题时却束手无策。因此,复习课不仅要机械地重复和再现知识,更要突出联系,揭示规律,提高能力。
这节课的内容是基于课本一元二次方程中的一道复习题。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它具有典型性,它的典型特点是从体育的角度来呈现题目,具有启发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相似性、函数等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将本题目的变化与上述知识联系起来,纵横交流,循序渐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推陈出新,可以达到高效复习的教学目标。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是当前教育界影响很大的一种学习理论。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并形成了以下成熟的教学模式:
1.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智力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的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换句话说,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发展水平)与教师指导或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借助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词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比喻,其本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脚手架。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针对学生的近期发展领域,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促进学生的智力从一个层次走向另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真正使教学走向发展的前台。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手把手的三脚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出发,紧扣当前的学习主题,按照就近开发区的要求建立学习框架。
进入情境——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学习情境。
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探索。
协作学习——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的交流与合作,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全面正确理解,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效果评价——学习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评价、学生的个体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贡献;③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否完成。
2.抛锚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对与现实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感兴趣,呈现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过程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分解”。确定的学习主题就是所谓的“锚”。这个“锚”一旦确定,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也就确定了(就像一艘船抛锚了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这种知识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这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是让学习者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别人对这种体验的介绍和解释。因为抛锚式教学是基于真实的案例或问题,所以有时被称为“范例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情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相联系的问题情境的呈现,学习可以在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或相近的情境中进行。
锚点定位——在上述情境中,选取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取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点”,这个环节的作用就是“描摹”。
自主探索——教师为学生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关线索,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通过在讨论和交流中补充、修改和质疑不同的观点,使学生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效果评价——因为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这个过程直接体现出来,相应地,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
3.随机存取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的随机性,体现了一种后现代的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它认为教学是预设的,更是生成的。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项教学任务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更加注重教学的随机性和生成性,注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相同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地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进入同一教学内容,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解,这就是所谓的“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存取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展示中心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通过设置与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典型问题,直接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的情境中。
随机进入教学——根据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反应和学生选择的内容,呈现新的问题情境(与当前学习主题不同方面相关的情境)。
思维发展训练——由于随机学习的内容通常是没有预设的,所以呈现出无序性和复杂性,所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多个方面。因此,教师在这种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围绕通过呈现不同情境获得的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学中思考、交流、深化、理解不同意见,达到* * *知识。
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不仅仅是老师给的,还包括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评价内容和以前一样。
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模式后,还要注意更具体的操作方法、手段和教学途径,即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
第二节中学数学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手段,是数学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创新意识,发展一般能力,养成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身心发展,与师生共同发展的方法。它是教与学的协作互动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的教学与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所以,研究和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
二、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典型的、稳定的简化形式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为组织教学环境提供了一定的结构、程序和步骤。静态地说,教学模式是一个多因素结构,而动态地说,教学模式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活动。
教学策略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在明确分析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为了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形式和方法进行安排、调整和控制的实施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含义:第一,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第二,教学策略的制定要基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第三;教学策略具有概念功能和操作功能。
教学方法是一种更加细致具体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方式,是一系列活动、操作手段和实施路径。它包括教与学活动的协调。教学模式属于更高层次,它规定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介于教学策略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到教学方法上。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教学模式并不等同于教学方法,也不等同于教学策略,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不能完全割裂开来,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一定的程序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三,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引入
(一)教学方法
教学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重点的、系统的讲解和分析,学生专心听讲的一种教学方法。
该教学方法有利于控制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连贯流畅,节省时间和人力。
一般来说,事实性知识;对某一知识和方法的综合、概括和总结;定义、定理内涵和外延的引导分析;揭示和引导解题过程等清晰的数学知识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
比如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比如平行四边形、对数、指数等。),一些基本的数学表示法(如平行和垂直表示法等。)、基本数学运算、基本数学命题(如平行线的判断条件)和数学史实(如数的引入、无理数和复数的发现史)。
在教学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所学数学知识的教育价值。
比如用配点法解一个二次方程时如果只注重学生操作技巧的习得,可以用讲解法直接教给学生一些用配点法解一个二次方程的例子,总结出操作步骤和格式,然后通过例子巩固这种解题技巧。如果在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数学转化能力的培养,也可以把这个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提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典型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交流、总结,可以更好地发展转化的能力。
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知识超出了大多数学生的日常经验和自我感知能力,需要外化,适当教给学生。比如数学中一些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应该更多的是学生的感受,但也不排除在学生知识水平尚无法提炼的情况下,教师及时发现。比如在解二元线性方程组的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各种解法的本质,从而总结出消元的思想。
虽然有些内容更有价值的是让学生去体验相应的探究过程,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很难去探究,也可以直接教授。
比如,无理数的概念是超出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是纯理性思维的结果,学生不可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因此,通过引入古希腊人发现无理数的故事,可以从人类理性的高度进行阐述,帮助学生接受无理数的存在,理解无理数。复数的概念也可以一样。
教学方式也直接影响学生接受的效果。同样的内容,教得生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讲座富有启发性,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如果能设置适当的情境,设置问题串,在教学时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思考。因此,在使用教学法时,一定要集中精力多讲多练,安排足够的时间,分层次巩固训练。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缺点是学生主动活动的机会少,普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行动没有预定的方向和要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得不到迅速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因此,该教学方法应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