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的标准构成
之前看《圣母院》的时候,最感动的是看到当人们试图分开卡西莫多和埃斯梅拉达的尸体时,他们突然化为灰烬,随风而散。这部经典的结局总是让我想起,让我感动。我相信美丽心灵和美丽外表的完美结合才是最美的。当然,世界小姐的选美是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的。在短短几十年内客观评选出最好看的美女或许不难,但内在美如何被认可呢?更何况不同的评委对内在美的理解有不同的想法,更谈不上统一的认识,评价完全相反也在情理之中。
美有标准吗?
事实上,即便是说到外貌,从古至今,人们的认识也并不一致。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郑板桥爱竹。这种审美倾向似乎表明,美没有标准,而取决于人的气质。
再如,庄子说:“士,人之美也;鱼见深,鸟见高”,(沉鱼落雁的经典原本由此而来,但后人完全扭曲了庄子的本意。显然,鱼和鸟都不欣赏石的美,但后人把它变成了鱼和鹅,所有人都对石的美感到惊讶!谬论流传千古,要补充几句才能追根溯源。)人是美好的,但鱼和鸟不一定认为它是美好的。当然,庄子是伟大的。他发现了现代自然科学领域的“种无差异”原理,所以庄子还是庄子,蝴蝶还是蝴蝶。但庄子还是主张“是非”、“混灭”、“一有无”,美就是美,即使同类之间,也没有绝对的标准。
希腊人的经验主义实验精神是开启西方文明的钥匙,也是研究美学的有力工具。即使美学大师柏拉图感叹“美难定义”,毕达哥拉斯其实早在柏拉图之前就已经发现了黄金分割,提出了“美是秩序、比例、和谐、对称”的观点。
毕达哥拉斯的美学思想影响广泛。虽然不能说谈起来不容易,但人们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在欧洲园林建筑中,甚至在一般的生活实践中,普遍成功地运用了几何美学的原理。不是有人研究明星脸的几何比例来指导美容吗?
这种美学观念的坚定有时令人震惊,因为在人类早期文化中,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都曾指出地球是一个球体,是悬浮在空中的!我知道苏格拉底的主张一直是务实的。他否认美的客观性,认为美“合于目的”,具有相对性。但他一方面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又出于对美的客观性的天才感知,得出了如此“适用”的科学结论!想想看,这一切都发生在两千五百年前,在那之后的两千年里,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直到哥伦布环游世界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美本身往往是由主观感受和认知决定的,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正因如此,美早已成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在艺术、哲学、宗教中,都有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探索。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识到主观感受和客观事实同时存在,提出了美的“和谐观”和“相对性”。
柏拉图虽然不是宗教人物,却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宗教情怀,就像理想国的理念一样。他认为美只存在于观念的世界里,他最反对相对主义和功利主义。后来的基督教美学基本上继承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把美归于上帝的创造。许多艺术家也凭借他们对上帝的虔诚和理解,创造了无数精美的艺术品。上帝成了美的源泉,艺术成了上帝的启示。
我对神秘美学很感兴趣。我一直相信,宇宙总有一个普遍规律,无论是主,佛,大道。荀子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我相信,美在本质上是有绝对标准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天意是人为的》,其中美学的基本观点是:一切美都来源于大道,即天意,都是人发现和创造的。没有先验的美,就没有主观观察的对象,没有主观的认识,美本身也无从谈起。
但是普罗维登斯的标准是什么?人类文明的问题一直存在。有些人说自己实现了绝对标准,但理解却大相径庭,甚至自相矛盾。
其实宇宙虽有美,世界却没有美,只因为说的人多了。
任何美都来自于主观评价,而这些评价往往是不统一的,这就是美的概念的意义,因为如果美被固定下来,被全人类完全理解,就不再是美了。就像上帝一样,如果我们知道了上帝的所有秘密,那么上帝就不再是上帝,没有信仰的价值。即使是黄金分割也不能简单地用于整容,因为美丽的秘密就是上帝的秘密。神会轻易让你认识他吗?
美存在于上帝的心中。
美体现在人类的发现和创造中。
起初,上帝从美学的角度创造了世界。
现在,我们在自己的作品中发现了美。
发现美就是发现上帝。
美是有限的解放。
有限的人行走在美的光芒中。
天赋和无限精神是一体的。
人的外表之美是美的外衣,神的本质之美是美的内心。在短短一天的选美比赛中,我们可以选出容貌出众的美女,但是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几千年的文明,都没有让我们看到上帝的模样。
有时候,我们更愿意只欣赏“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跳舞的美,而不考虑水面下会藏着什么”(泰戈尔),因为美的本质太微妙太深远,我们的聪明达不到她的内心,所以我们往往更愿意用选美这种轻松的美丽契约来安慰自己对美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