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也有民族说法吗?

民间摄影——人类的记忆

沈车

首先,从实践中理解民间摄影

一个新的摄影门类的形成和对她的认识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实践。

第一次接触民间摄影,是从1980的自行车旅行创作开始的。环游世界后,我来到了少数民族地区。淳朴的民风,丰富的奇人节庆活动,五颜六色的服装图案,让我“着魔”进了采风摄影的热潮,原本为期一年的自行车旅行创作计划一直无法结束。虽然我为延长采风时间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却奠定了我终身从事民间摄影的基础。第二年,我把《漫天飞舞》换成了选择更深一点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一年只采访了四个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拍摄质量还是采访深度都大大超过了前一年。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拍摄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了解和查询相关资料是必不可少的。

1983我承担了外文出版社《滇西北风情》画册的拍摄任务。在北京的时候,我提前对五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各种节日做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做了每个民族信息档案的卡片,让七个月的采访创作不关注一件事,合理安排,最大限度的完成了拍摄任务。尝到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回到北京后,我有时间研究民俗学、民族学方面的书籍,开始按照民俗学的分类标准和地域、民族的内容,对图片进行系统的分类、整理和归档。通过学习才知道民俗的内容如此广泛,大部分民俗活动的视觉效果都极强,拍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呈现在我面前的世界是如此广阔,等待拍摄的题材是无穷无尽的。一个热爱摄影的“狂热分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了家,找到了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铁饭碗”!

二、民间摄影的特点

民俗摄影主要属于纪实摄影领域,民俗摄影要注重民俗活动和事件的真实性。一些民俗活动的报道也可以属于新闻摄影的范畴,但无论如何不能被摄影者操纵或变态。摄影师只有事先对要拍摄的民俗事件做了大量的了解和采访,并以其娴熟的技巧和对事物独特的敏感性和预见性,才能拍摄出能反映“突出事件”和“突发瞬间”的优秀民俗画面。

与新闻摄影不同,民间摄影更能预测事件的典型瞬间。这种预测的程度取决于摄影师对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和拍摄前的深度采访程度。因为任何民俗活动都会有一定的历史发展脉络,民俗文化会通过文字和口头传播年复一年地出现,而这种重复总是在一个主轴上延伸,更容易被摄影者所期待。民间摄影应该是学术摄影范畴,从事民间摄影的专家也应该是学者。

民俗摄影不同于一般的拍民俗照片。现在,许多摄影师转向拍摄一些反映汉族或少数民族风俗和感情的照片。这些大多局限于某个地域、某个民族、某个习俗,而民俗摄影就是把一切民俗的东西上升到民俗文化的高度,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全面的挖掘、拍摄和整理工作。从事民俗摄影的专业人士,不仅从单一的民俗活动或事件中寻找要拍摄的内容,还从多年积累的民俗知识和拍摄经验中寻找“比较民俗学”更广阔的思维和视觉世界,从而拓宽自己的拍摄思路,建立更丰富的具有更高研究价值的拍摄题材。

民间摄影的另一个特点是社会性更强。但由于民俗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仪等生活习俗,民俗事象的可视性极强,直到生产、劳动、宗教信仰、文化活动,所以需要向有主动或有兴趣拍摄民俗题材照片的朋友们展示更广阔的民俗摄影世界,以达到更高的文化层次和对拍摄民俗活动更广阔的认识。

很多摄影师其实早就开始拍民俗了。由于没有认识到民间摄影这一摄影新门类概念的意义,没有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自己的作品,不能自觉地体现出摄影创作之外应有的更大利益,所以经常出现“杀猪吃里脊”这种令人遗憾的现象。

民间摄影的社会性还表现在,任何一个民间的事物都可以找到其对应的或可比的民间事物。很多民俗活动也是边疆,为摄影作品提供了更多的可看性,所以民俗摄影需要大量专业和业余爱好者的配合,才能完成一个民俗活动更系统、完整、有研究价值的采访拍摄工作。有时候为了报道一个同时发生的大范围的民俗活动或者搜集民俗信息,往往需要组织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甚至更多的民俗摄影师同时采访拍摄。

有组织有计划的拍摄往往比个别摄影师自己拍摄更好更有效,真的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有一个专业的民间摄影组织来直接管理城市,指导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和组织工作,使中国的民间摄影工作更加有效和正规。

此外,为了不造成我们这一代民间文化的断层,为了拯救更多濒危的民间文化,我国不仅需要一个权威的民间摄影机构来组织民间摄影活动,而且必须尽快成立一个民间图片库,有计划、有步骤地收集和整理各种民间图片,并系统地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这是一项复杂而宏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却很有意义。在民俗文化资源上堪称“超级大国”的中国,在世界民俗摄影上应该是无与伦比的!

在民间摄影中,我们不得不注重积累。无论是民俗知识,还是民俗活动的采访技巧,都与作者的薪历息息相关。只要按照民俗摄影特有的规律做好前期的调查研究,民俗摄影的失败率几乎为零任何一个资深的民俗摄影师都可以从各种常见的民俗活动中找到实质性的内容,从而提前为拍摄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把预测能力和拍摄的技术准备结合起来,我们就不会因为只注重光影和构图的效果而失去拍摄民间事物本质的机会,也不会因为芝麻丢了西瓜。民间摄影经验的积累,往往决定了一个摄影师的创作质量。同样的场合,有的摄影师可能会有说不完的内容,而有的新手只能听到别人的快门咔嚓声,却不能长时间按一次快门。

从事民间摄影,深度采访和系列报道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民间摄影中,深入生活尤为重要。只有了解各种民俗活动的准备、阶段、高潮、结局,才能拍出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和喜欢的有说服力、有研究价值的照片。在民俗摄影中,有很多“系列”的概念,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也可以是贯穿多个民族、多个地区的一个专题的系列;可以是基于一个民俗比较的系列,也可以是基于不同民俗比较的系列。简而言之,只要把拍摄民俗照片的工作提升到宏观层面,就可以形成“横向排列、纵向比例”的境界。

第三,民间摄影的功能

民俗摄影作为民俗研究的主要手段,具有很强的可视性。一个训练有素的民间摄影师,在现场拍摄时已经“忘记”了摄影技术。他们的目光总是盯在民间事物演变发展的关键上。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画面更有知识性和学术性,希望画面中的环境和人物能够体现民俗活动的本质意义。一个真正的民间摄影师,不仅仅是一个用摄影来学习的学者,更是一个有学问的摄影师。民间事物的丰富内容为民间摄影师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从世界范围内的民俗学研究活动来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使用照片来论证他们的研究课题。可以预见,在世界范围内的民俗学研究中,一种新型的没有民族、国籍和语言障碍的“画报”将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将走上民俗学研究的讲坛。作为拯救濒危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民间摄影有其独特的功能。随着经济和交通的发展,现代文化和文明的冲击会很快使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包括汉族的一些偏远山区)的传统习俗消失,特别是那些没有文字,口头传播文化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同化会更快。用摄影的手段抢救、收集、整理这些地区、民族的民俗文化,为后人积累一个有现场感、可视性强的民俗文化宝库,已成为当代民俗摄影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这种形式会比简单的书面调查记录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内容越系列、越完整,越有研究价值。

民间摄影更具有民族性,所以民间摄影作品的文化交流活动更具有世界性,不受时尚潮流的影响。民间摄影作品展览将是一次在中国并不枯燥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促进各民族的团结,为祖国的安定团结做出贡献。民间摄影作品对外展览有利于我们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友好交流,可以弘扬祖国56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中国民间摄影的现状与前景。

我去过日本和韩国。日本除了大和民族,还有少数民族,而韩国是单一的朝鲜族。然而,即使在这两个小国,民间摄影活动也令人印象深刻。仅韩国每年出版的民间书籍和绘画就有数千种以上,活跃在韩国各地的民间摄影家每年都有新的贡献。他们有自己的组织,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拍摄和讨论活动。我曾经拜访过一个民间摄影师,他自己的家就是一个小型的民间图片库。仅仅是他拍摄的萨满教在韩国的活动,他就出版了10多套系列专辑,将近100本!在我访问首尔期间,他不仅带我参观、拍摄巫师室和古代祭祀活动,还羡慕中国层出不穷的民间摄影题材。他说如果在中国拍戏,活到500岁都不够。

由于阿伊努人是日本唯一的少数民族,政府每年拨出大量资金保护阿伊努人的传统生活,这为日本从事民间摄影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很好的拍摄和学习机会,每年关于民间书籍的出版活动也比较多。与中国相比,这些国家现有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民俗摄影现状恰恰相反。从民间文化资源来看,中国堪称世界“超级大国”,但由于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民间摄影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但是,民间摄影在中国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就汉族而言,东北、江南、两广、福建等地的人们的风俗各有特色,无论语言、生活习惯、婚礼都是如此。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有的民族有几十个或几百个支系。比如中国五个省(区)的藏族,不仅有三个方言区,还有80多种服饰。苗族有100多个支系。众所周知的傣族包括水岱、汉傣和花腰傣,更不用说身份不明的民族,如登仁和夏尔巴人。每个民族,每个民族的分支,都有自己的传统民俗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交通运输、渔猎、宗教、节日、婚丧、礼仪、集市等。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间摄影家有着取之不尽的采访和创作源泉。中国的民间文化资料不仅吸引了国际民间摄影师的关注,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他们在中国拍了许多照片,就像专业摄影师满载而归一样。

近年来,我国的摄影家和专业摄影师纷纷转向拍摄当地的民俗风情。在历年的摄影比赛和艺术展览中,民俗摄影的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民俗摄影作品被评为优秀并获奖,这说明民俗摄影正在被更多的摄影家和爱好者所接受和喜爱。

中国民间摄影的热潮正在兴起,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但由于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缺乏了解,经常会产生一些误解甚至矛盾。这就给民间摄影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从事民间摄影的专业或业余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了解和掌握必要的民族风俗和心理知识,才能进行采访和创作,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在民间摄影中,由于宣传内容和研究资料的界限模糊,本应作为内部学术研究资料发表和宣传的事情经常发生。这些刊物利用这些内容来满足部分读者的好奇心,寻求扩大发行量,却根本没有意识到会伤害少数民族朋友的感情,引起民族地区的不满,甚至引起民族之间的矛盾。

目前,国内对民间摄影的研究还没有开展起来,摄影界缺乏对民间知识和民族政策的学习以及必要的进修,而民间民族学界缺乏一定摄影技巧的训练,以至于很多摄影师在采访和拍摄中,都在终点上做文章。学术界在民俗调查中常常因为摄影技术问题而失去许多艰难的拍摄机会。所以民间摄影一定要鼓励摄影爱好者学习民间专业知识,钻研知识,把相机和笔一起抓,提倡用摄影学,做一个有学问的摄影师。

目前中国民间摄影最迫切的问题是有一个社会团体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协调,引导和组织广大民间摄影家进行采访和拍摄。

草根摄影师有两个烦恼:一个是资金不足,一个是片子没有出路。我觉得根本问题是用民俗摄影的角度去拍摄民俗活动和事物。民俗摄影的社会性就是强调完整的民俗系列采访和拍摄。很多摄影师拍了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照片,但发表的只有一两张。如果从民俗摄影的角度来研究和拍摄,而是用摄影来反映每一次民俗活动的各种过程和民俗事物的本质特征,并配以学术的简要文字描述(对于一个拍摄前做了较多准备工作的摄影师来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其稿件量可能会增加很多倍。有眼光的编辑绝不会放过一个有意义的民俗活动的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报道。

此外,在中国建立完整的民间照片培训也是促进民间照片出版,尤其是出版的有效途径。民间摄影作品的出版最能体现其积累性和社会性,而大型主题系列书画的出版仅靠个人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要拓宽了图片的出路,摄影师的资金问题就可能得到解决。一些基层“发烧友”叫嚣,随着民间摄影协会和权威的中国民间图片库的组织,作为中国广大民间摄影家的“娘家”和“媒人”,民间摄影将在更大范围内掀起热潮。

目前,由于经济原因,我国民间图书和画册的出版仍处于“处女地”状态。虽然民间绘本的出版可以对民间文化的传播起到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但毕竟成本很高。中国的民间图片多为个人投稿,多由国外或港台出版机构出版。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自行出版的民间地图集、画册会越来越丰富,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精神食粮的需求。

五、民间摄影师的两种感受

民间摄影师对自己职业的感情,对采访对象的感情,是决定摄影师能否克服一切困难,拍出感人的照片的重要因素。

拍摄民俗照片必须深入到民俗活动中去,尤其是那些偏远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这往往需要作者持之以恒的毅力和敬业精神去努力。很多同志认为民间摄影首先要解决语言问题。事实上,在经济和交通高速发展的今天,即使在偏远的村舍也能找到翻译和导游,而在日常生活中考验民间摄影师意志的正是吃、睡、行这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入乡随俗。藏区能喝酥油茶吃糍粑吗?你能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把土豆当菜当饭吃一周甚至十天吗?睡觉是复工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是贫困山区没有床和被子,甚至还有各种小动物的干扰,或者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 * *享受一个大帐篷甚至露宿。你能保持足够的休息来维持连续几天的高强度工作吗?再说徒步:跨越滑索,骑马,翻越雪山,背着几十公斤的摄影器材,徒步数日甚至更久——这些都构成了民间摄影师的辛苦写照。民间摄影的收获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有时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如果你对民间摄影不够了解,对它有很深的感情,也许一只跳蚤就能把你吓回去。

民间摄影师的第二感觉更重要。这个感情问题其实是立场问题。不管是哪个民族,哪怕是最穷、最弱、最偏远的民族,面试官都应该对他们抱着真诚、平等、尊重的态度。只有抱着这种态度,他们才能被接受和信任。在人迹罕至的偏僻小屋,外人的到来会引起“轰动效应”。时间长了,甚至几十年上百年,爷爷都会向后代宣扬,有的汉人是我的朋友,有的汉人是骗子。他们对别人的态度是认真的,甚至是刻板的,是凭情感认识的。对待你的采访对象最好的方式是真诚。有诚意就不会有误会。有诚意就能交朋友,有诚意就能培养深厚的感情。一旦和被采访人有了感情,就不会好奇拍照了。哪怕拍一张破旧的小屋,一个衣衫褴褛的工人,也会充满温暖和人情味。你会从贫穷的现实中发现他们的不同,你会从相对落后的环境中找到现代城市中很难找到的感情和信任。你不会太龌龊,不会太穷,你会用真诚的镜头寻找能反映他们真实感受的一举一动,瞄准他们认真火热的人生,虽然他们很穷,你也会在这样的采访中获得升华的快感,更多地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一切艰难困苦,一切生死威胁,都将超脱于你高于感情的采访热情!

民间摄影真的如此重要和吸引人,以至于摄影师都为之着迷吗?希望大家试一试,从采访和拍摄开始就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