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卷子的翻译工具在哪里?

藏传佛教,或称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教并称为佛教的三大体系。藏传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分为密宗和显宗。藏传佛教中虽然没有小乘佛教,但对藏传佛教的形成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是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西藏附近的一个流行宗教。佛教密宗于7世纪传入西藏。又称喇嘛教。自称“佛”或“内道”。有人误以为藏传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与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相结合的产物,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佛教之所以是佛教,在于其三藏经典和戒律,以及法脉传承。藏传佛教以真三藏经为基础,没有经过其他宗教的修改;藏传佛教的学科体系是真正的佛教体系,有僧人、和尚、居士等各种各样的学科。法脉方面,从释迦牟尼佛延续到今天,以纯悟大德代代相传。藏传佛教可以说是完整地保存了整个佛教的形式和本质。相反,中国佛教根据当地习俗抛弃了一些内容。比如汉语里没有潘迪塔的概念,没有经书之辩。这些都是佛教本身所具备的。比如中国佛教也注重佛和菩萨的曼妙形象,却很少对待一个恐怖的菩萨形象,而藏传佛教则没有。博尼教本身属于异端,但有相当一部分鬼神皈依了这个宗教,护法也不少。莲花生大师受藏王之邀从印度来到西藏后,降服了这些苯教鬼神,使他们皈依了佛教。目前,一些佛教美德因为一些特殊的意图而成为了苯教的主人。即便如此,佛教还是佛教,没有苯教的成分,但是苯教掺杂了越来越多的佛教成分。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区形成,并通过藏区传播,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的佛教;二是指在藏语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族、纳西族、裕固族、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仍用藏语授课、论辩、念诵、书写,故又称“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西藏国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人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带来了一尊8岁的释迦牟尼像和一尊12岁的释迦牟尼像,以及大量佛经。根据藏传佛教的历史记载,松赞干布本身就是一万一千手观音,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分别是绿度母和白度母,然后修建了大昭寺和大昭寺。

佛教大规模传入西藏,应始于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时。佛教是从两个方向传入的,汉族和印度。当时,西藏国王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位妻子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人皮居(他的藏语名字是尺尊公主)的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端木三波第等十六位大臣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他回来后创造了藏文并开始翻译一些佛经,制定法律让人们信佛。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

随着喇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渐掌握了地方政权,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清朝通过崇奉藏传佛教,与居住在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内外蒙古和东北地区的蒙古、藏族人民建立了牢固的精神纽带,进而控制了从东北到西北、西南的广大地区,为统一中国创造了重要条件。藏传佛教于红红后期传入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云南及今蒙古,13世纪后开始传入元明清宫廷,对中央政府的西藏政策和宗教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传入尼泊尔、不丹、锡金、拉达克等周边国家和边境。上世纪初传入欧美,在那里建立传教中心或藏传佛教研究机构并得到发展,现在已成为西方国家的宗教信仰之一。

赤松德赞在佛教的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首先,欢迎印度僧人姬胡和莲花花生来到西藏。姬胡和连华生进藏后,首先建立了桑耶寺。桑耶寺建成后,赤松德赞特意派人到印度邀请12名僧人为七名年轻的吐蕃贵族剃度。这七位僧人出家是藏传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事件,是藏族出家的开始。它们在藏族史书中被尊称为“七感”。我们还请翻译人员翻译了大量梵文佛经和一些汉文佛经。所以佛教三宝——佛、法、僧——终于有了。这时,翻译经典的生意开始兴盛起来。这期间,* * *编了四个目录:庞唐目录、当嘎目录、青浦目录。

但在九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一度遭到破坏,即所谓的朗达玛法被破坏,佛教沉寂了一段时间(842-978)。它被称为黑暗时代。赤祖德赞推广佛教的措施和将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侣的做法引起了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杀赤祖德赞,做了朗达玛赞普后,发起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桑耶寺等著名寺院被关闭,大昭寺被变成屠宰场,释迦牟尼等雕像被埋葬。因为是文成公主把悉达多乔达摩从大陆带来,让吐蕃有了佛教,所以文成公主被禁佛的人说成是魔鬼的转世。僧侣们被命令皈依佛教。拒绝服从命令,放弃杀戮的僧侣们被迫手持弓箭,带着猎狗去山里打猎。佛寺里的壁画被涂掉后,上面就画着和尚喝酒取乐的画。许多佛像被拖出寺庙,钉上钉子扔进河里,大量佛经被焚烧或扔进水中。禁佛对佛教造成了非常沉重的打击,以至于藏族宗教史书把朗达玛之后的近百年称为“绝灭期”或“黑暗时代”。

朗达玛灭佛一百年后,佛教又从以前的西康地区和卫藏地区传入,藏传佛教得以复兴。朗达玛佛教灭绝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被称为藏传佛教的“前洪水期”,后被称为“后洪水期”。根据佛教传入路线的不同,藏传佛教后期可分为在路上传播和在路上传播两部分。

就这样,佛教在吐蕃逐渐复兴,发展成为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而且从11世纪开始,各种教派相继形成,直到15世纪初格鲁派形成,藏传佛教各派才最终定型。早期主要有马宁派、嘎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四大流派,后期则有格鲁派。格鲁派兴起后,嘎当派并入格鲁派,并不单独存在。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与印度小乘十八派因戒律不同而不同,也与印度大乘因教义不同而不同。派别差异是由于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授、不同的经典、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施主等外部因素造成的。这是藏传佛教的另一个特点。

活佛是藏传佛教发展到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在青藏高原神奇的雪域中培育出来的独特的宗教文化现象,在世界宗教舞台上独树一帜。今天,各教派的“活佛”仍然是藏传佛教中最重要的宗教神职人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信教群众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

活佛转世制度起源于12世纪初。公元1193年,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创始人杜秦颂巴大师(意为“三时识,即过去、现在、将来”),临终前告诉他自己要转世,后人循着大师遗言找到并辨认转世灵童,从而开启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的先河。此后,活佛转世这一新的宗教制度被藏传佛教各教派广泛采用,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严密系统的活佛转世寻访、认定和教育体系。活佛的世系在青藏高原迅速发展。

说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有一种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天葬式

习俗与佛教教义非常一致,是与佛教发展密切相关的藏族习俗。天葬是慈善的最高境界。

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为佛教徒的关键,而“布施”的最高境界就是“布施”。根据佛教教义,人死后,灵魂离开身体,进入新的循环,身体就像衣服一样毫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是人体最后的善举,作为“慈善”送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它最后的价值。天葬是最彻底的慈善。天葬并不是说逝者借着鹰的翅膀带着灵魂上天堂。在藏族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肉体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对死亡的理解,还是藏传佛教信徒对死亡的解释,都是灵魂与肉体完全分离的。天葬,一种以尸体喂鹰的丧葬方式,只是逝者最后的施舍。让它喂养灵魂已经离开的肉体,是最后的慈悲。我把身体献给了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看不见的生物,从而在生命的尽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藏族丧葬习俗与藏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中有佛教的慈悲、仁爱、利民、慈善等理念。应该肯定的是,他们都深受宗教影响,人们对死亡的观念也几乎相同。正是因为天葬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慈悲,所以大多数藏族人选择这种葬礼。

说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有一种藏传佛教特色的天葬。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天葬式

习俗与佛教教义非常一致,是与佛教发展密切相关的藏族习俗。天葬是慈善的最高境界。

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为佛教徒的关键,而“布施”的最高境界就是“布施”。根据佛教教义,人死后,灵魂离开身体,进入新的循环,身体就像衣服一样毫无用处。但死后将尸体喂鹰,是人体最后的善举,作为“慈善”送给其他生物,也算是发挥了它最后的价值。天葬是最彻底的慈善。天葬并不是说逝者借着鹰的翅膀带着灵魂上天堂。在藏族丧葬文化中,灵魂和肉体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概念。无论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对死亡的理解,还是藏传佛教信徒对死亡的解释,都是灵魂与肉体完全分离的。天葬,一种以尸体喂鹰的丧葬方式,只是逝者最后的施舍。让它喂养灵魂已经离开的肉体,是最后的慈悲。我把身体献给了天葬台上的秃鹫和那些看不见的生物,从而在生命的尽头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藏族丧葬习俗与藏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天葬中有佛教的慈悲、仁爱、利民、慈善等理念。应该肯定的是,他们都深受宗教影响,人们对死亡的观念也几乎相同。正是因为天葬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慈悲,所以大多数藏族人选择这种葬礼。

藏传佛教经常念六字真言,就像大陆佛教经常念“南方无阿弥陀佛”。在藏区,“六字真言”已经成为藏传佛教最常用的口头禅,几乎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读的地步。很多人在六字真言的诵经中出生,在六字真言的诵经中死亡。六字真言几乎伴随着广大宗教僧侣的长寿和习俗。在藏区,随处可见六字真言的字迹。“六字真言”印在经幡上,飘扬在山川江湖和田园帐篷顶上。天上飞,河里流,石头崖上刻,日积月累,形成壮观的高原。比如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就有上亿件石雕。在藏传佛教的寺庙周围,有数不清的转经筒,里面有“六字真言”,有的藏传佛教寺庙里排列着转经筒,从手拿六字的转经筒到房子那么大的转经筒都有。其他的写在宽布条上,藏在经线管里。千百年来,藏族僧尼都用这短短的口头禅祈福,驱走烦恼,净化心灵。藏传佛教对六字真言的深深敬意和对它的虔诚,确实非同一般。如果说六字真言是藏传佛教经典的根基,那么它也是藏传佛教的徽章。在世人重视藏传佛教文化研究的今天,六字真言不仅是对幸福的祈愿,还有其更吸引人的文化内涵——那就是凝聚了千百万僧俗之心,使他们自强不息,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