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篇关于外资食品企业在华营销方式的论文或文件。

你好!

近期,雀巢、达能、百事等国外知名食品企业纷纷调整在华经营策略,关停并转了一批一线城市的生产工厂,实施战略转型。日益激烈的本土竞争环境和不断萎缩的消费市场被认为是外资食品巨头被迫开始战略转型的主要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一线城市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迫使外资食品企业考虑在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建厂。

本土企业挤压利润空间。

早在去年,广为流传的雀巢停产事件,终于随着雀巢的一纸声明而告一段落。雀巢在声明中表示,雀巢将于201112年底停止华东地区的冰淇淋零售业务,并停止上海冰淇淋工厂的生产经营。几乎与此同时,达能也宣布关闭其在上海的酸奶生产工厂。如果算上百事将在内地经营了十几年的24家装瓶厂打包出售,如此集中的外资食品巨头近年来调整在华经营策略实属罕见。

在声明中,雀巢并未对工厂关闭的具体原因做出详细说明。其仅表示,“雀巢正在不断评估冰淇淋业务,并做出相应调整,以保持这一业务的长期发展。”但是,从市场调研的数据中不难找到答案。面对本土企业对市场的强势占领,上述外资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逐渐减弱。

2011年,国内冰淇淋业务规模达到306.75亿元,6年增长35.19%。但对于雀巢来说,201年的市场份额仅为3.2%,排名第四,低于占7.4%的联合利华,也远低于本土品牌前两名蒙牛和伊利。

有行业分析师认为,面对极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和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雀巢显然不是擅长成本和价格战的本土企业的对手。“过去几年,雀巢的冰淇淋业务和达能的酸奶业务都受到了本土乳业巨头的压制。”这位行业分析师说。

在退出与光明、蒙牛的合资后,达能走上了独资之路。但这种模式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据悉,目前达能在广州、上海等城市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以广州为例,由于达能在广州没有生产工厂,其碧悠酸奶全部从北京工厂运输。因为酸奶的保质期一般是14天,从长途运输到上架差不多要一个星期,导致成本很高。此外,达能还要在终端与本土品牌竞争,几乎没有利润。与广州不同的是,达能是上海市场最贵的酸奶品牌之一。“达能在上海走高端路线,希望在市场规模不大的情况下寻求高效率,但因为是独资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都不强。”据业内人士透露。

“根据上海的十二五规划,未来包括食品生产在内的各类制造企业将逐渐被边缘化。寻找合适的时机关闭上海的生产工厂,然后将工厂转移到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这将成为一种趋势。”有业内人士甚至断言,上海等一线城市已经不适合传统制造业,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逃离”。

中西部地区建厂成本低

今年以来,雀巢在中国动作频频。据悉,在雀巢关闭上海冰淇淋工厂之前,已经收购了银鹭60%的股权和徐福记60%的股权。现在看来,这无疑是其业务战略调整的一个信号。

据商界人士透露,过去几年,来自浙江、江苏等长三角的民营企业在上海等华东沿海一线城市购买并储备了大量土地。目前生产型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的企业,很难在这些地方找到一块合适的土地投资建厂。“在某种程度上,外资食品企业的转型是一种被迫的反应,”该业内人士表示。

相对于市场被压缩,让国外食品企业头疼的是企业运营综合成本不断攀升。相比中西部,上海等沿海一线城市在用工、物流、原材料采购、水电成本等方面越来越没有优势。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乳制品平均价格每公斤上涨15%或16.07元。相比之下,全国均价仅为15.18元。此外,我国开始实行“两税合一”,内外资企业税率统一,外资企业比之前的15%增加了15%。这相当于直接取消了过去外企享受的“超国民待遇”。

“没有土地,意味着雀巢和达能很难扩大产能和扩建新工厂。但经营成本的持续增加,以及上海等华东一线城市财税政策的收紧,使得他们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据业内人士透露。

“目前食品行业的这种情况,是国外食品巨头在国内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对其过去不平衡发展的转型升级。”一位长期从事快消品研究的机构分析师认为,一方面是调整企业产品品类的定位和策略,或从高成本的沿海城市向低成本的周边地区或中西部地区转移,或优化产品结构,升级低端产品。

有业内人士认为,雀巢和达能未来需要在多个中心城市设立生产点。如果自己所有的投入成本都很高,在目前成熟的品牌条件下,不排除会采取代工的方式来摊薄成本。另一种可能是在中西部建厂。

一线城市的土地、劳动力等成本越来越没有优势,在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建厂会更有效地降低成本压力。“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上仍有相当大的优势。完全可以承接东部地区大量的制造业加工产能转移。外资食品企业如果能够成功向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延伸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该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