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的父亲是谁?

大多数人选择回归本源,但高科技人才在硕果累累的时候回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带着经验、技术、理念和追求回来。"

这话是黄大年说的。这位来自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2009年作为东北地区首位“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从海外回到母校,当选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设备研究与实验项目”首席科学家。

回国七年,黄大年带领团队彻夜未眠,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果,填补了我国“探天、探地、潜海”的多项技术空白。

2017 1.8,黄大年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

当我认识黄大年的时候,他已经永远离开了。

在资料片里,在亲戚朋友和学生的记忆里,他都是又高又粗又壮,总是背着背包行色匆匆。他说他很着急。

1978,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西南的广西到东北的长春,他几乎每天都在地质宫的阅览室里度过。他急于“找回失去的时间”。

1993年,在英国利兹大学,被政府公派出国的黄大年,每一分钟都严格支持着他。国外的地球物理研究日新月异,他很焦虑。临行前,他向老师同学承诺:“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2010,已经回国的黄大年在一次商务会议上,因为有人迟到,把手机掉了。他坦言:“我有时候很不耐烦。我不能忍受人们在研究的进展上拖后腿。”我担心这样下去,中国赶不上了!"

从地质宫开始的梦想

“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但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国家远远落后甚至刚刚起步,那么你就不是真正的成功。”

吉林大学地质宫是长春市的中心标志。这座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宫殿式建筑几乎无人知晓。1951年,冲破重重阻碍从英国回到祖国的李四光创办了东北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的前身,后并入吉林大学),这是新中国第一所地质学校。

地质宫是新中国地质史上的里程碑,也是黄大年人生的重要起点。他一直从这里开始,又重新开始。

65438年至0958年,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父母是知识分子。高中毕业时,当地地质队会招聘两名航空物探操作员。黄大年,17岁,因为反应敏捷,成绩优异,从数百人中脱颖而出。这份工作让他有了第一次接触航空地球物理的机会,从此与这项事业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977恢复高考。黄大年白天工作,晚上在油灯下努力学习。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升任副教授。

1993,黄大年作为国内30名公派留学生中唯一的地学专业学生,被选派到英国利兹大学深造。199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后,尽管导师极力挽留,黄大年还是回到了母校。

但回国后,孙校长听了他的汇报,敏锐地预见到培养人才机不可失,专门开会研究,决定让继续留在英国工作。带着老师们的殷切期望,38岁的黄大年再次出国,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他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从事这一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中国人,旨在对水下隐蔽目标和深水油气进行高精度探测。

此行是13。

13年,黄大年一直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兼R&D部主任,带领包括院士在内的300人团队,R&D多项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这使他成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被追求者”,备受推崇。

他事业有成,生活安定,但康河畔的心中始终有一团火在燃烧。“作为一个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但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国家远远落后甚至刚刚起步,那么你就不是真正的成功。”

2009年,母校寄来了国家“千人计划”(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计划)的材料。黄大年似乎听到了召唤,他立即表示他将返回中国。

回国,真的坚决回国。放弃世界顶尖的科研环境和项目,放弃悠闲的生活。从事中医诊疗的妻子,不得不卖掉辛辛苦苦经营的两家诊所,独生女还在上学,留在了英国。

“何康留下了我的眷恋,地质宫镌刻了我的梦想。”

《渴望黄郎》开启中国“深度时代”

地球深处藏着多少秘密?这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西方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七九十年代已经完成了一轮深部勘探,牢牢占据了地质科学领域的制高点,而中国在20世纪初才刚刚起步。

从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起,黄大年就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组织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00多名优秀科技人员,开展“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设备研制与实验”两大科研项目。

一般来说,前者就像是在飞机、轮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了“千里眼”,可以看穿地下深处的矿藏和隐藏的目标;后者是自主研发的为地球做CT和核磁振动的仪器设备,让地下两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通透”。

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相关设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外国如何严格控制这些设备对中国的出口。为了赶上进度,黄大年开始努力工作。

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的灯一直亮到凌晨两三点,那是黄大年的办公室。为了工作,黄大年成了一名“空中飞人”,一年中有大半时间都在出差。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工作,他总是坐最近的一班飞机来回。

因此,最熟悉黄大年作息和行程的人不仅是他的秘书,还有地质宫接待处的门卫和长期接送他的出租车司机。门卫经常在半夜为黄大年打开锁着的车门,而司机经常把还在给学生们解释问题的黄大年塞进车里,以免他误了飞机。

为了提高效率,黄大年还层层落实责任制,从国外引进在线管理系统,将技术任务分解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每天晚上11,他都在电脑上查。

很多人质疑科学家怎么会像机器人。但对黄大年来说,有必要迅速赶上欧美的前列。

黄大年的格局和视野与众不同,跳出了专业的局限,站在国家战略层面和国际前沿思考。

在他的推动下,吉林大学成立了移动平台检测技术研发中心。在所有航空物探仪器中,最关键的是航空重力梯度仪,它能反映地下密度突变引起的重力异常变化,具有非常高的探测精度,对资源勘探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的研发中心是建立以航空重力梯度仪为核心的三维探测系统。黄大年关注未来几十年在航空地球物理学领域要实现的目标。

现在,我国自主研制的航空重力梯度仪样机已经准备就绪,将在“十三五”期间搭载在飞机和舰船上进行测试。

2016年6月28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深部探测中心首席科学家黄大年主持的“地球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设备项目”通过评估验收。这表明,作为精确探测地球深处的高端技术装备,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用5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的路程。

中国已经进入“深度时代”。

在他的激励下,王显昌、马、崔等一大批在海外享有盛誉的“千人计划”专家相继加盟。2065438+2006年9月组建了吉林大学跨学科系,下设辐射地质系、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国际政治系。黄大年担任第一任科学部长。

这一战略愿景涉及卫星通信、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换、机器人研发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可以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方向,有望带动上千亿的产业项目。

性格负责传承

“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来,回来一定要报效国家。”

“纯粹而完美的知识分子”,许多熟悉黄大年的人都这么说。

初中时,黄大年被送到广西罗城县的农村五七中学。当时学校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委派”到这里的大知识分子。黄大年生前回忆,他们让他明白,知识分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他们在求知道路上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穷于应付的性格深深影响了他。

不知不觉中,他也变成了这样的人——冷漠、坚毅、恋家。

中科院院士评审专家黄大年本人并不是院士。同事和领导都说,以他的能力和贡献,早就可以申报院士了,再三劝他赶紧申报。但他说,“时间有限。我们先把事情做好。”

作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的首席专家,掌管着巨额科研经费。然而,黄大年没有只看自己的学校,而是在全国各地寻找最合适的科研单位。他会直接飞到研究所的实验室和车间,了解对方的资质水平。一旦选对了科研单位,他会直接打电话给对方负责人,给对方一个项目。这种主动送钱上门的,甚至被怀疑是骗子。自以为和他关系不错的专家来找他,想给一些单位弄点经费。他直接拒绝了。后来对方发现“连吉林大学都没多拿一分钱”。

黄大年接受了手术。手术前两天晚上,12点,博士生周收到了他的短信。短信上说给她写了一封去剑桥大学交流的推荐信。

“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回来,回来一定要报效国家。”这是黄大年的信念,也是他经常对学生说的话。近年来,黄大年资助了26名学生出国交流和参加学术会议。

黄大年本科时,是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滕继文教授的一次讲座让他拥有了国际视野,并使他受益终身。他说,我们也要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是一种传承。

1978年2月下旬,黄大年来到冰天雪地的吉林长春学习。辅导员在车站提着行李,一路送到宿舍。在南方的黄大年长大,他带的衣服抵御不了东北的寒冷,老师就亲自给他缝棉裤。多年以后,黄大年经常动情地提起往事。他也传承了这种师生关系。

他对学生的友善是出了名的——为全班同学购买电脑,为学生支付学费,在学生母亲生病时帮助学生筹集资金...在学生眼中,黄大年是完美的。在假日聚会上,黄大年会用他的相机给学生拍照;出国的时候,我会带两个空盒子给学生买礼物;接学术电话时,把它放在扬声器上,让学生一起听。

他认为培养人才是第一位的。在黄大年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一块粗糙的玉石,他应该精心雕琢。

博士生周帅已经连续发表了5篇SCI论文。黄大年帮他逐字修改,还帮他收集国际学术资料。周帅试图在老师的名字上签名,但黄大年一再拒绝。他说:“没关系,只要你以后成功就好。但是记住,做科研不仅仅是写文章。耐得住寂寞。”

2065438+2007年5月26日,完成毕业论文答辩的周帅再次来到老师办公室,恭恭敬敬地将一束鲜花放在他的办公桌上,轻声说:“老师,我成功留校任教了,以后一定会走您的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科研。”

272846881_8.jpg

黄大年(前排)和学生一起去远足(照片)。黄大年是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新华社?图片提供

267839152_8.jpg

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门前拍了一张照片。?新华社?图片提供

267839158_8.jpg

黄大年在英国学习时拍的照片。?新华社?图片提供

272901251_8.jpg

来自黄大年的学生周帅在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的无人机机库里拍照。周帅今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他说要做一个好人,像老师一样做研究。